美國媒體刊文分析 新冠肺炎病毒為何在歐美更致命?
本文轉自【北京青年報】;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諸多謎團之一是:為什麼這種病毒在亞洲造成的死亡人數明顯少於西歐和北美?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近日刊文從四個方面對此進行了分析,內容摘編如下:
天氣和社會文化
一些研究結果表明,高温和潮濕可以減緩病毒的傳播,流感病毒和導致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也存在這種現象。不過,包括厄瓜多爾和巴西在內的一些赤道地區國家出現了與新冠肺炎相關的許多病例和死亡。
人口結構也影響到了地區間的差異。例如,非洲總體而言較為年輕的人口可能比意大利北部比例較大的老年人口更有抵抗力。
但在日本這個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研究人員正在探尋各方面的原因。
在日本,人們普遍認為有良好的衞生條件和習慣有助於減緩病毒的傳播,而全民醫保和國家對保護老年人的重視或許也起到了減少死亡人數的作用。
毒株不同的影響
英國劍橋大學一個科研團隊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離開東亞並向歐洲擴散時發生了變異,他們提出這樣一種可能,即最初的病毒毒株可能“在免疫或環境上適應了一大批東亞人口”,需要發生變異才能戰勝東亞以外地區人口的抵抗力。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遺傳學家彼得·福斯特説,關於不同病毒毒株如何對不同地區的人口發揮作用,“臨牀數據非常有限”。不過他指出,對於毒株的不同是否是各地死亡率相去甚遠的原因,還“應該繼續跟進”。
美國科學團隊也認為,一種傳染性更強的病毒毒株出現在歐洲並在美國傳播——不過其他專家説,目前仍不清楚新出現的毒株是否有這麼大的威力。
基因和免疫系統
諾貝爾獎得主、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説,亞洲和歐洲血統的人在人類白細胞抗原(HLA)方面存在顯著不同,HLA是控制着免疫系統對病毒作出反應的基因。他説,這或許有助於解釋為何亞洲人的死亡率較低,但不大可能是造成這種局面的唯一原因。
日本千葉大學的科學家説,一系列可能的基因因素或許決定了人體對新冠病毒的反應,值得進一步研究——不過他們同時強調,目前尚無證據支持這一觀點。
不同的免疫反應可能也在其中發揮了作用。
東京大學教授兒玉龍彥説,初步研究表明,日本人的免疫系統往往會像之前接觸過這種新冠病毒一樣,對它作出反應,並説冠狀病毒出現在東亞的現象已存在數百年之久。他説:“東亞低死亡率之謎可以用免疫力的到位來解釋。”
肥胖率的高低
許多亞洲國家還有另一個共同點——比西方低得多的肥胖率。
肥胖是導致新冠肺炎重症病例的一大風險因素。日本肥胖人口所佔的比例僅略高於4%,韓國也不到5%。相比之下,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數據,西歐的這一比例為20%以上,美國更是高達36%。
不過隨機因素也在發揮作用。以俄羅斯為例,它在之前的一兩個月似乎並未明顯受到新冠病毒困擾,可如今成為疫情重災區。印度在經歷了相對平穩的感染曲線後,如今病例數量正在上升。
有關新冠病毒的所有流行病學研究都存在數據不完整的問題,根據初期數據得出的任何結論都有可能隨着新數據的出現而消亡。專家説,目前仍處於這種病毒大流行的初期暴發階段,要解答“硬科學”領域的疑問需要時間。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