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賀銓院士:5G將為教育提供更優質的應用服務

人民網北京8月24日電(孫競)”隨着終身教育理念的日益普及和落地,5G將以其顯著優勢為教育全生命週期提供更優質的應用服務。”鄔賀銓院士表示。

日前,由北京師範大學主辦的2020全球智慧教育大會在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作了題為“5G上雲融智 助力教育創新”的發言,並接受了人民網記者的採訪。

鄔賀銓院士指出,基礎網絡、數據中心、雲計算、平台支付、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基礎建設為教育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撐。5G技術促進了高清視頻、VR/AR/MR的技術升級,實現了課堂實時互動的低時延直播、虛擬名師、教師助手等功能,為疫情期間學生的居家學習與教學內容高度定製化提供了可能,推動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5G的直播可以實現4k/8k超高清、低時延。低時延直播可以進行課堂實時互動,師生間就像線下教學那樣能直接看到彼此的眼神和反應,而過去線上有延遲很難有線下面對面的體驗感。” 鄔賀銓院士向記者介紹。

他同時提到,低齡孩子很難長時間坐在屏幕前,基於5G的直播教學與當前在線教育相比,師生雙向互動,而且5G可以捕捉學生實時學習行為,能及時引導,讓孩子提起學習興趣。

學生在家自學課本或閲讀課外讀物時,常常會產生疑問。在談到“5G技術對於學生課外學習的影響”時,鄔賀銓院士特別介紹, 5G手機可以拍攝書本中的文字或圖畫並上傳到雲端搜索,關聯的解説可下載到手機,以動畫或視頻解説的形式更便於理解。

“學生們參觀或郊遊時,5G手機或5G AR眼鏡可以讓攜帶者有一個身邊免費導遊,可以讓枯燥的文字變得動起來,可以將在博物館或植物園看到的展品和景物直接拍照或視頻上雲搜索,相關解説立刻回傳。” 鄔賀銓院士説。

虛擬現實技術在賦能教育形式改變的同時,還將實現教育內容獲取方式的變化。例如構建虛擬學習環境、虛擬實驗室等,通過形象、生動、直觀的形式來表現知識。

“我們可以通過技術模擬地震、飛機駕駛、手術,還能夠還原歷史場景,如博物館展覽、史前時代等等。”鄔賀銓院士表示,虛擬現實技術可通過自然的交互方式,將抽象的學習內容可視化、形象化,為學生提供傳統教材無法實現的沉浸式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獲取知識主動性,實現更高的知識保留度。

而談到“5G 教育面臨的挑戰”時,鄔賀銓院士指出,目前5G終端以及AR/VR可穿戴設備成本仍然較高,難以普及;適應並體現5G特點的課件還很少,研發相關課件內容迫在眉睫;線下教育的5G應用場景的應用有待繼續開發;教師隊伍也需要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更快融入5G 教育模式。

他同時提到,產業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轉型,對高技術人才的數量與質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才需求的變化呼喚產教科更緊密的融合,多層次多模式培育人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14 字。

轉載請註明: 鄔賀銓院士:5G將為教育提供更優質的應用服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