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內斯VS傑拉德:利物浦兩代中場基石,橫跨21年的歐冠守望
1984年5月30日,在意大利羅馬的奧林匹克體育場,利物浦通過點球大戰,艱難擊敗了主場作戰的羅馬隊,拿到了他們8年之中的第4個歐冠冠軍。索內斯作為隊長舉起了冠軍獎盃,此時的紅軍是名副其實的歐陸霸主。
2005年5月2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阿塔圖爾克球場,利物浦在半場0比3落後的情況下,上演了足球歷史上最為經典的決賽大逆轉,最終通過點球大戰擊敗了巔峯米蘭,時隔21年之後再度登上了歐洲之巔。傑拉德作為隊長舉起了冠軍獎盃,沒有人料到他們會等待這麼久。
在這段守望的歲月中,每分每秒都顯得那麼漫長,海瑟爾的悲劇,希爾斯堡的慘案,靴室的終結,王朝的覆滅。對於紅軍擁躉來説,這21年的時間如同煉獄一般,而在前後兩個節點上屹立舉杯的男人,正是漫漫黑夜中擁躉們的精神支柱。索內斯與傑拉德,撐起了紅軍的中場,也撐起了紅色的脊樑。
一.索內斯領銜的紅軍中場,開創了偉大的時代
在香克利時代(1959-1974),足壇的主流陣型是從424逐步過渡到433,在前一陣型風靡的時代,中場球員的權重並不高,只是起到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在球權的分配上沒有主導權。所以在香帥時期利物浦知名的中場球員只有埃姆林-休斯等個別人,而且他在紅軍生涯後期還被改造成了後防球員。
到了佩斯利時代(1974-1983),足壇主流陣型又從433進化到了442,中場人數變多也就意味着權重提高,但佩帥並沒有繼承多少優秀的純中場球員,所以體系需要他重新打造。
當時休斯已經逐步變成了中後衞,布萊恩-霍爾狀態掉得很快,所以佩斯利上任之初就從紐卡挖來了麥克德莫特,作為中路的重臣培養。當時球隊功勳伊恩-卡拉漢因為年事已高,無法繼續勝任右邊鋒,也被改造成了中場中路球員,利用經驗和技術能力發揮餘熱,有點類似職業生涯暮年的吉格斯。
到了1978年的時候,卡拉漢和休斯離開了球隊,僅靠麥克德莫特和吉米-凱斯等人顯然撐不起中場,而佩斯利相中了在米德爾斯堡已經打出名堂的蘇格蘭球員索內斯,並且迅速將他帶到了安菲爾德。
此時紅軍的中場體系已經打造完成,佩氏442即將開始顯露威力。不過與別的球隊不同的是,當時英格蘭普遍採用高位邊鋒,但佩斯利喜歡在肋部做文章,所以他在兩邊安排的雷-肯尼迪和吉米-凱斯都不是傳統邊鋒,更接近於邊前衞的踢法。
中路則由索內斯和麥克德莫特坐鎮,其中索內斯是絕對核心,他的位置比較靠後,是整支球隊的壓艙石。防線上截獲皮球,很多時候都會交給他處理,儘管漢森等人出球能力非常出色,但畢竟術業有專攻。索內斯硬朗而不失技術含量的踢法,讓他成為了球隊承上啓下的絕對核心。
儘管因為位置靠後,他需要承擔較多的防守任務,有時候還會直面對方的攻擊核心,畢竟那個年代的“球王”很多都主打攻擊型中場。但索內斯向前的慾望很強,他的一腳遠射同樣是球隊的攻城利器。另外麥克德莫特和凱斯也都具備這樣的能力,當時的紅軍中場算是擁有了三門重炮。
這套陣容從1978年一直維持到了1981年,這期間利物浦收穫了兩次歐冠冠軍,以及多次英甲聯賽冠軍。索內斯更是著名的大場面先生,特別是剛到球隊半年,他就在歐冠決賽中為達格利什送上關鍵傳球,後者用制勝球終結了比利時的冠軍布魯日隊。
在1981年到1982年這段時間,佩斯利對陣容進行了大換血,中場四人組就剩下了索內斯,其他全部換成了新人。對於當時接近30歲的他來説,儘管正處在生涯的黃金年齡,但他身上的責任也更重了。
不過即便中路搭檔換成了薩米-李,兩邊羅尼-惠蘭和克雷格-約翰斯通又都是小將,球隊還是按照既定的思路去踢,即便出現了波動期,還是在幾個月之後就實現了完美更替。
這時更能顯示出索內斯的大將之風,尤其是在歐冠賽場上。在國內由於那時英格蘭聯賽外援很少,利物浦還算有技術優勢的球隊,所以中場面臨的挑戰不大。但歐洲賽場會碰到各種類型的球隊,他們還會有一些強力的南美外援。
對於索內斯來説,他在職業生涯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1984年的歐冠決賽。當時的羅馬隊中場四人組分別是法爾考、賽雷佐、布魯諾-孔蒂和迪巴爾託洛梅。前兩位是巴西大名鼎鼎的中場四人組之二,在兩年前的世界盃上已經告訴世界什麼叫美麗足球,他們的技術能力和配合意識,是英國球員無法比擬的。
布魯諾-孔蒂是1982年世界冠軍隊的主力邊鋒,也是藍衣軍團最為出眾的邊路尖刀,有他存在的地方,對方的中後場就會面臨巨大的壓力。迪巴爾託洛梅是當時羅馬隊的隊長,也是中場的壓艙石,與索內斯在利物浦的情況十分相似。
不久之前在索內斯與博格巴打嘴炮時,很多當年的隊友都提到過這場歐冠決賽,認為如果誰質疑索內斯的能力和地位,就去看看這場比賽。事實上這正是索內斯生涯的巔峯之作,即便面對巴西雙驕,他也穩住了利物浦的大後方,將比賽拖進了點球大戰。
縱觀全場比賽,雙方整體場面算是五五開,羅馬在中場的優勢更大一些,但索內斯是他們無法逾越的屏障。他顯得異常勇猛又保持着冷靜的頭腦,即便技術上不如賽雷佐等人,但至少能保證拿住球並作出合理的選擇,同時在對手推進的道路上製造障礙。
在這種高水平比賽中,一旦中場被擊穿就是災難性的,2014年世界盃半決賽,世人都記住了費爾南迪尼奧失魂落魄的“表演”。如果當時斯科拉里有更好的後腰可供選擇,即便蒂亞戈-席爾瓦和內馬爾缺陣,也不會自亂陣腳到這種程度。
不過作為隊長率隊在羅馬捧杯之後,索內斯選擇前往意甲踢球,他跟紅軍的6年緣分就此戛然而止。不過直到今天,沒有人會忘記他的卓越貢獻,甚至將他視為除了傑拉德之外,紅軍歷史上貢獻值最高的中場巨星。
二.史蒂夫-傑拉德榮登巔峯,卻留下永遠的遺憾
自從索內斯離開之後,在隨後的十幾年間,也只有麥克馬洪能稱得上定海神針,其他人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都沒能真正扛起大旗。進入90年代之後紅軍迅速衰落,中場水準斷崖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一切在1998年初冬終於迎來了轉機。
正是在這一年的11月底,時任紅軍主帥霍利爾讓一個18歲的小將完成了紅軍一線隊首秀,他就是史蒂夫-傑拉德,一個生來就承載了使命,要將紅軍重新帶回巔峯的男人。
不過在職業生涯早期,傑拉德並不是索內斯這種壓艙石型的踢法,年輕人往往衝勁十足,攻擊慾望強烈,希望在對手的腹地建功立業。所以早些年的傑拉德更像是比較靠前的攻擊型中場,他的世界波破門時常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過那時候紅軍還沒有真正走出希爾斯堡的陰影,雖然能夠在2001年拿下迷你五冠王,也能在2001-02賽季對英超冠軍抱有一絲幻想,但霍利爾治下的球隊還欠缺一點火候。
中場其實算是球隊偏弱的環節,當時曼聯有基恩 斯科爾斯,阿森納也有維埃拉這樣的巨星坐鎮,但紅軍圍繞在傑拉德身邊的, 像哈曼和墨菲這樣的球員,我們不能説不好,但當球隊的野心到達一定層次的時候,需要在陣容上增添更重的砝碼。
對於傑拉德來説,他朝思暮想的理想搭檔在2004年夏天到來,那就是哈維-阿隆索,一個走到哪裏都備受球迷愛戴的大師。龍哥自始至終都是球隊的司令塔,有他墊後指揮,傑拉德的進攻才華更能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
他們在2004-05賽季的歐冠賽場一路高歌猛進,與AC米蘭相逢在了著名的伊斯坦布爾。這場球的細節無須贅述,但必須強調“籠包”組合在大逆轉中發揮的作用。
後世一般認為,下半場貝尼特斯變陣三後衞,並排上哈曼加強了中場防守,奠定了逆轉的基礎。不過最終挽回頹勢還得靠攻擊線的發揮,龍哥依舊在自己的崗位上從容調度,而傑拉德幾乎成為了一個頻繁衝刺的二前鋒,他金頭一甩,他衝刺爆破,在阿隆索打進第三球之後,紅軍用6分鐘就抹平了差距。
我們可以説,正是中場的逆勢崛起,幫助紅軍拿到了21年時候的首個歐冠冠軍。此時一些老資格的利物浦球迷,也許會想到曾經的索內斯,以及他那個時代的中場統治力。
不過對於傑拉德來説,巔峯只是短暫的,隨着後來阿隆索和馬斯切拉諾的離去,屬於這個時代紅軍的黃金時代結束了。而年事漸高的傑拉德,也開始收斂鋒芒逐步後撤,越來越接近索內斯當年的位置。
在紅軍生涯的最後幾年,他承擔起了球隊穩壓和調度的重任,只可惜除了個別年份的蘇亞雷斯,前場已經沒有人能扛起大旗。索內斯帶着無盡的榮耀揮手作別,傑拉德卻只能暗自吞下1比6的苦果,在不列顛尼亞球場結束了17年的紅軍歲月。
三.克洛普的紅軍版圖,正需要最後一塊壓艙石
目前的利物浦經過克洛普的調教,又進入了輝煌時期,不過與曾經不同的是,眼下他們的中場實力並不出眾,更多依靠鋭利的鋒線和堅固的防線來與對手周旋。
在曼城的極致傳控流席捲英超之後,克洛普用快打旋風將他們拉下神壇,但這是以下克上的比賽方式。當紅軍自身成為了霸主,他們在陣地戰的攻堅時顯得辦法不多,很多球迷認為球隊缺少一箇中場組織者,例如德布勞內這樣的人物。
從實戰效果來考量,渣叔的球隊並不依賴這樣的playmaker,而且目前市場上頂級資源稀缺,想填補這塊短板成本太高。其實對於目前的紅軍來説,拔高上限的優先之選,也許就是尋找到索內斯或者(後期)傑拉德這樣的壓艙石。
目前來看,亨德森雖然是球隊的隊長,但即便在利物浦球迷內部,認為他能力有所欠缺的人不在少數;法比尼奧作為巴西人,各方面能力要好一些,不過整體的穩定性還讓人擔憂。
如果現在能有一個人坐鎮三中場的後腰位置,既能穩住球隊的節奏,又能在攻防轉換中發揮樞紐作用,顯然會讓球隊在大場面中的可靠性增加。像去年聯賽1比2輸給曼城,以及今年歐冠2比3輸給馬競的情況,也許就不會發生。
這也許正是渣叔在深思熟慮的問題,結合紅軍的傳統來看,球隊輝煌時期的中場應該出類拔萃,如果紅軍想在當代成就一個長期的王朝,發力點已經顯而易見。
(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