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冬奧會之所以廣為人知,電視轉播曾立下汗馬功勞

冬奧會的發展與科技密不可分,無論是比賽設施、運動裝備還是服務配套,無不滲透着科技元素。藉助日新月異的科技力量,冬季體育運動的受眾更加廣泛,各國運動員更是如虎添翼,創造出越來越多令人驚歎的世界紀錄。

電子設備減少人為誤判

科技融入冬奧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隨着時代的發展逐步出現的。

現代奧運會恢復之初,很多項目的比賽採用的是手動計時方式。然而,手動計時存在的系統誤差無法保證計時的準確性,而裁判員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也無法確保對運動員成績判定的絕對公平性。為減少人為誤判,1912年斯德哥爾摩夏奧會開始採用電子計時器。1948年第五屆聖莫里茨冬奧會舉辦時,計時裝置邁上了一個新台階。當時,東道主瑞士發揮了鐘錶業發達的優勢,創造性地在各個賽場安裝了巨大的自動計時裝置,廣受好評,為後來競技體育比賽中廣泛使用先進的計時設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52年,第六屆冬奧會在挪威奧斯陸舉行,計算機首次在花滑比賽現場投入使用,主要用於統計多位裁判針對選手規定動作和自由滑比賽打出的分數,能夠立刻進行顯示。1960年第八屆斯闊谷冬奧會舉辦時,花滑等比賽使用了“拉馬克”電子計算機,每項比賽結束後,這種計算機幾秒內就可以用英、法兩種文字公佈比賽成績,同時附有運動員簡歷。如此一來,裁判統計工作大大減少,還縮短了成績公佈時間。

漸漸地,冬奧會比賽中啓用的電子設備越來越多。1972年第十一屆札幌冬奧會舉辦時,高山滑雪等項目中使用了起滑指示器,滑雪接力賽中使用了時間讀數系統,跳台滑雪項目中安裝了起跳測速儀;2002年第十九屆鹽湖城冬奧會舉辦時,花滑項目引入了實時回放技術……這些科技電子產品有效提高了冬奧會的組織水平,也推動了冬季運動項目的發展,令比賽更加公平。

科技助力!冬奧會之所以廣為人知,電視轉播曾立下汗馬功勞
1956年科蒂納丹佩佐冬奧會的跳台滑雪比賽中,芬蘭隊首次使用空氣力學跳法,運動員在跳躍過程中雙手緊貼身體,不再高舉過頭頂。

科技助力運動員刷新世界紀錄

在冬奧會歷史上,每一項紀錄的突破、成績的刷新,既體現着“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也與科學技術的應用密不可分。

首先,更科學的訓練方法和運動技術令比賽成績大大提高。1956年,在第七屆科蒂納丹佩佐冬奧會的跳台滑雪比賽中,芬蘭隊首次使用了空氣力學跳法,在跳躍過程中雙手緊貼身體,不再高舉過頭頂。1992年,在第十六屆阿爾貝維爾冬奧會的跳台滑雪比賽中,芬蘭選手創造了新跳法,即在飛躍過程中讓滑雪板的狀態呈拉丁字母的“V”形,這一姿態可以增加近20%的飛行距離。事實上,芬蘭選手託尼·涅米寧在大跳台最後一次試跳中飛躍了122米,比第2名選手多出5米,被譽為“阿爾貝維爾神奇之跳”。

其次,運動器材的改進使運動員挑戰極限成為可能。在1960年第八屆斯闊谷冬奧會上,高山滑雪運動員讓·維亞爾內在比賽中首次用金屬製成的滑雪板替代了木製板,並以這種新裝備獲得高山滑雪速降比賽的金牌。在1994年第十七屆利勒哈默爾冬奧會的越野滑雪比賽中,挪威運動員托馬斯·阿爾斯加德用了一種特殊玻璃鋼纖維製成的滑雪板,它的穩定性極好,可以把能量最大限度地轉換到速度上去,最終,他藉助這種滑雪板獲得了男子30公里冠軍。1998年第十八屆長野冬奧會上,荷蘭運動員在速滑比賽中大出風頭,奪得5金4銀2銅。他們的秘密武器是一種名叫“斯萊普”的新型冰刀,這是荷蘭人用10年時間對冰刀進行改革的成果。這種冰刀的鞋跟與刀柄不再相互固定,而是活動式連接,從而加大了運動員的步幅,減少了阻力。由於使用了這種先進裝備,荷蘭選手在男子速滑5000米比賽中以6分22秒20的成績奪冠,將世界紀錄提高了7秒;在男子速滑10000米比賽中,荷蘭選手又將世界紀錄提高了15秒。荷蘭人在這屆冬奧會上獲得了“飛翔的荷蘭人”美譽。

科技助力!冬奧會之所以廣為人知,電視轉播曾立下汗馬功勞
自1956年科蒂納丹佩佐冬奧會首次進行電視實況轉播後,冬奧會電視轉播權逐漸商業化。圖為美國電視台工作人員在1964年因斯布魯克冬奧會上進行拍攝。

實況轉播帶來沉浸式體驗

冬奧會最初只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影響力較小,後來之所以廣為人知,電視轉播立下了汗馬功勞。

1956年,在意大利科蒂納丹佩佐舉行的第七屆冬奧會,是第一次進行電視實況轉播的冬奧會。雖然當時電視轉播的規模很小,時間也很短,而且還僅僅侷限在美國,但觀眾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冬奧會現場。比如,開幕式舉行時,意大利著名速滑運動員圭多·卡羅利高擎火炬滑向貴賓席,準備向意大利總統致敬,不料被一條用於電視轉播的電線絆了一下,意外摔倒,好在他反應很快,隨即起身,最終完成了點燃主火炬的重任。由於有了這屆的轉播經驗,四年後斯闊谷冬奧會舉行時,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以5萬美元的代價,取得了冬奧會的電視轉播權,將商業性電視實況轉播正式帶入冬奧會。

1968年,第十屆冬奧會在法國格勒諾布爾舉辦時,首次以彩色電視信號進行轉播,從此,電視轉播走向了彩色的新時代,奧運會的畫面更加亮麗。此後,電視轉播範圍不斷擴大。1984年,第十四屆薩拉熱窩冬奧會舉行,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上任後第一次主持奧運會開幕典禮,高關注度使得這屆冬奧會電視轉播權收入大幅度增加。為了提高電視轉播收視率,1988年第十五屆卡爾加里冬奧會舉行時,將比賽日從12天延長至16天,橫跨3個週末,這一做法在後來的冬奧會上得以延續。

伴隨着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普及,人們觀看冬奧會的途徑更加多元。2006年第二十屆都靈冬奧會舉辦時,冬奧會視頻直播首次可以在手機上觀看。那時候,來自五大洲的18個國家提供了視頻報道,生活在蒙古和阿塞拜疆的人們第一次能夠通過電視觀看全部比賽,比賽成績成為互聯網用户的熱門搜索項之一。據統計,都靈2006冬奧官網頁面瀏覽量達到7億次,國際奧委會官網頁面瀏覽量達3200萬次。

到了2018年第二十三屆平昌冬奧會,花滑、短道速滑、冰壺、冰球等大部分賽事直播已經用上了超高清電視直播技術,觀眾們的視覺體驗更加真實。與此同時,VR直播也提供了全新的賽事觀賞方式,觀眾們戴上VR頭盔,可以實景收看運動員頭盔攝像頭的360度轉播,這種沉浸式體驗相當逼真。

科技助力!冬奧會之所以廣為人知,電視轉播曾立下汗馬功勞
1980年普萊西德湖冬奧會採用了人工造雪的方式彌補降雪不足。圖為一輛拖拉機在運輸人造雪。
科技助力!冬奧會之所以廣為人知,電視轉播曾立下汗馬功勞
1960年斯闊谷冬奧會上,法國運動員讓·維亞爾內在比賽中首次用金屬製成的滑雪板替代了木製板,獲得高山滑雪速降比賽冠軍。圖為他獲得金牌後向觀眾揮手。
科技助力!冬奧會之所以廣為人知,電視轉播曾立下汗馬功勞
2018年平昌冬奧會引入人工智能技術,在奧運村、媒體村和各個場館配備了11種類型、85台機器人。圖為冬奧聖火傳遞時,機器人成為火炬手。

機器人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務

伴隨着全球科技水平突飛猛進,位於科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也被引入到冬奧會中,尤其在2018年第二十三屆平昌冬奧會上,人工智能技術令人們享受到了更為快捷的服務。

這屆冬奧會舉辦時,無論運動員還是觀眾,都可以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實現網上註冊,通過手機上傳照片登記人臉識別信息,到達比賽場館後無需驗證紙質票,直接刷臉進場,全程“無感通行”,免除了排隊的煩惱。

據平昌冬奧組委介紹,整個冬奧會期間,在奧運村、媒體村和各個場館共配有11種類型、85台機器人,它們負責提供指路、清潔、送水等服務。其中,在大會場館裏設有拍照機器人,它們可以記錄下觀眾參與、觀看冬奧會的狀態,拍完照後輸入郵箱地址就可以將照片發送到觀眾的郵箱中。各交通要道和場館,配備的是帶有翻譯8種語言的人工智能翻譯軟件的機器人,它們不僅能識別語音,還能閲讀並翻譯圖片中的文字。

科技助力!冬奧會之所以廣為人知,電視轉播曾立下汗馬功勞
2021年7月12日《北京日報》6 版報道,我國自主研發的首輛雪車亮相,中國運動員有望首次使用國產雪車參加冬奧會比賽。
科技助力!冬奧會之所以廣為人知,電視轉播曾立下汗馬功勞
2021年10月22日《北京日報》7版報道,2022年北京冬奧會合作伙伴中國聯通在首鋼園集中展示了基於5G技術研發的一系列創新應用成果,車路協同、無人零售車、雲轉播系統等科技冬奧項目亮相。

硬核打造北京“智慧冬奧”

即將到來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將有多項硬核新科技提供支持。

冬奧會期間,奧林匹克中心區、延慶賽區、首鋼園區將建成三大智慧示範園區,提供無人車售賣、無人車配送、無人車清掃和無人超市等服務。屆時,場館、園區景點等場所將引入智能機器人,為運動員、教練員提供自動跟隨、行李運送、音樂互動表演等多種服務。冬奧村的大數據平台囊括了健康環境、綜合能源、智能安防、智能服務等應用,水電氣熱能耗、安保情況、園區管線、公共安防等多方面實時信息都能第一時間掌控,任何一個點位出現異常都可以及時處理。

在環保方面,賽事交通服務用車將以安全為前提,最大限度應用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減少碳排放量。車輛類型包括氫燃料車、純電動車、天然氣車、混合動力車及傳統能源車,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在小客車中佔比為100%,在全部車輛中佔比達85.84%,為歷屆冬奧會最高。

此外,擁有三維、秒級、多要素的氣象監測系統和分鐘級、百米級預報服務系統的“冬奧會氣象條件預測保障關鍵技術”,將為冬奧會提供科學有效的氣象服務。我國自主研發的高速運動目標跟蹤拍攝系統也將投入使用,該系統能快速鎖定拍攝目標,並實現自動跟蹤拍攝,滿足高山速降運動員每小時170公里高速滑行時的特殊拍攝需求。

毫無疑問,注入了眾多科技元素的北京冬奧會定是一屆令人期待的“智慧冬奧”,我們翹首以盼。

科技助力!冬奧會之所以廣為人知,電視轉播曾立下汗馬功勞
2021年10月5日《北京日報》3版報道,在冬奧會延慶賽區及其外圍保障區域,18項區級以上“科技冬奧”項目應用其中。

參考資料:《奧林匹克進展——從雅典到雅典》《冬季奧林匹克運動(1924-2002)》《冬季奧林匹克之旅》《1924-2014冰雪奧林匹克之城》《冰雪追夢——話説世界冬奧會》、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部分供圖:視覺中國

鳴謝北京體育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原標題:科技助力冬奧創造冰雪奇蹟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賈曉燕

流程編輯:u005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952 字。

轉載請註明: 科技助力!冬奧會之所以廣為人知,電視轉播曾立下汗馬功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