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
2020年9月25日,電影《奪冠》上映,最終更是拿下了8.4億票房的優異成績,成了去年國慶檔的票房黑馬。
《奪冠》由陳可辛指導,並在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上榮獲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故事片。不僅如此,它還將代表中國內地角逐第93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
由此可見,由中國女排的故事不僅僅具有藝術色彩與魅力,還能引起中國觀眾內心的震顫與共鳴,賺足了觀眾們的眼淚。
"女排精神"這四個字其實早已脱離了女排本身,成為了一種堅持不懈砥礪奮進的代名詞,這四個字包裹着無數姑娘的血淚汗水,是牆面上深深淺淺的凹陷,是數不清的深蹲與接球,是四肢碰觸飛來的排球。
這一刻,中國女排成為了史無前例的五冠王。所有人的眼中都噙着淚水,不同性格的姑娘們抱作一團,她們經歷了無數次的磨合爭吵與失落,成就了現在的中國女排。
始終滿懷期待的站在她們背後,永遠支持她們的那個人,就是郎平。郎平曾經説過:
即使郎平包容性格各異的姑娘們,指定不同的訓練方法發掘她們的閃光點,這其中也有一個例外,而這個例外甚至能讓郎平立下一句狠話:
"我在女排,永不要她。"
當時的張錦文,意氣風發,眼中充滿着對更高賽事,更強對手的渴望。她從小便在體校進行訓練,身體素質與不斷地訓練使她在一次又一次地比賽中脱穎而出。
她被郎平一眼相中了,從江蘇省隊調派到了國家隊,那時的她也許幻想過自己站在世界級的領獎台上,也許自己能夠為國爭光,成為女排歷史上的一個排球進攻位。
可這一切對她來説來的都有些太匆忙了,她只是沉浸在了進入國家隊的喜悦之中,也逐漸開始迷戀上了國家隊的光環,夢裏的鮮花和掌聲淹沒了她少年時的汗水,她痴迷於光環,卻忘記了光環下的傷痛。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但顯然,張錦文不願承受這樣的重量。她常常與隊員發生言語上的衝突,過於看重自己的勢力而輕視合作,有時甚至會無視教練的話,自作主張改變訓練計劃,逃避訓練任務,頻繁請假。
時間久了,張錦文原本收斂着的脾氣與小性子就展現了出來。起先郎平教練因為看重張錦文的才能,所以只是提醒她要收斂性子,戒驕戒躁。
但張錦文並沒有放在心上。過度放縱,以及光環的衝擊,矛盾還是爆發出來了。
某天訓練結束,張錦文在澡堂,因為一隻花灑與澡堂工作人員起了衝突,衝突愈演愈烈,由言語衝突上升為肢體衝突。
此事一出,對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的聲譽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同時也大大影響了隊員們訓練時的心情。
這件事的處理結果很快就下來了,上級決定開除張錦文。由於張錦文處在進攻位,很多人請求郎平從輕處罰,但郎平心裏已經很清楚自己給過張錦文多少次機會了,她最終還是決絕的送張錦文離開。
並説出來那句:
"女排姑娘,鏗鏘玫瑰。"
張錦文最終還是離開了國家隊,但是從她離去的背影,我們能夠窺見中國女排真正的嚴苛並不僅僅在於訓練與團隊合作,還在於隊員的品行。
2010年世界女排大獎賽,中國隊對戰荷蘭隊,惠若琪即使肩膀脱臼也要站在場上奮力拼搏。
時間回溯,即使是郎平,也要在深夜的訓練場默默進行別人早已結束的訓練任務,她在給自己加練,對自己狠過對對手。
張錦文離開了,因為她只看到了荊棘玫瑰王冠,但她不知道的是,這王冠帶到頭上時的警醒與疼痛。
更多的還是像惠若琪這樣的人,她們留下來了,於是灑下更多的汗水眼淚,訓練場上的燈似乎永遠不會熄滅,排球場似乎永遠不會空蕩。
對於每一個普通人來説,女排精神是多層面多角度的。這是一種樂觀積極,團結進取的協作精神。是五星紅旗升起時,女排隊員們圍成圈時的歡呼雀躍,是被排球擊倒時,伸過來的一雙手,是鼓舞與一起面對。這是一種努力拼搏,不斷補強的創業精神。
是不同年齡的姑娘們從弱到強的不斷成長,是她們面對問題時每一個人的無私,是無數次的排列組合,是甘願下場,是讓出位置,是相信隊友。
這是一種永不放棄,永含希望的中國夢精神。是女排姑娘們前往陌生的國家時的迷茫,也是她們勇於嘗試,高昂鬥志的體現。
"關於女排,關於自我。"
電影《奪冠》中有一段對話。
張錦文迷失了自己,於是離夢中的獎盃越來越遠。她沉溺於歡呼名譽與光環,於是窒息了,最終忘記了自己與來時的目的。
她們在昏黃的燈光中接球,膝蓋碰撞地板,迎來無數次日落。
她們一直走,走到了燈火通明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