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選手們從這裏出發,追隨着網球大師們的腳步不斷向前,向前
一年一度的旗忠村網球盛宴,大家不見不散。過去的兩個週末,在網球大師們曾經訓練比賽的地方,488名網球愛好者在這裏揮灑汗水,切磋技藝,體會着屬於他們自己的快樂網球。
九年來,馬橋網球公開賽已成為滬上影響力最大、項目設置最全、參賽人數最多的業餘網球賽事之一,為草根選手們提供了追隨網球大師腳步,向着心中夢想不斷前行的舞台。
圖説:選手比賽中
育人
大滿貫星空箭隊的領隊肖立斌是馬橋杯的熟人,不少學生和老師球員一見到他,都稱呼他肖校長。原來,肖立斌退休前是閔行吳涇景東小學校長,在國家提倡體教融合的當下,他可是位名副其實的“體育”校長。
2005年,閔行麗江小學建造了校史上第一片網球場,肖立斌時任校長,特地請交大網球教練來學校培養了6名體育老師。從零開始瞭解、學習網球文化,讓其滲透到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教學課程中,這是肖校長力推的。2011年來到景東小學擔任校長後,他又開始在新的校園裏打造網球文化,他自豪地告訴記者:“我們學生組了7個網球隊,30名教職員工也打球,還分成了兩個隊。學生從二年級開始,網球就是必修課,配合大師杯舉辦的氛圍,網球巨星還受邀來過校園,網球文化節也是我們學生最喜歡的一大節日。”
圖説:肖立斌與大滿貫星空箭隊
在肖立斌看來,提倡校園網球的目的,並不是走頂尖運動員這條路,而是讓學生們通過網球享受樂趣、開拓視野、塑造人格。
伴隨着網球大師賽,馬橋杯這項業餘賽事成了肖立斌和老師們一年一度不見不散的賽場。“老師們活躍在馬橋杯,他們的朝氣和激情,更能帶動學生投入網球運動。”
退休後,他繼續在社區裏推廣網球,同大滿貫·楚蝦王飯店的老闆錢偉相識後,“飯店以四大滿貫為概念,每個包間都以網球賽事命名,招待來自世界各地的球友。”於是,兩人一拍即合,在馬橋杯以大滿貫星空箭隊的名稱報名,運動員都是肖立斌昔日麾下的老師。肖立斌説,接下來,他和錢偉準備在社區裏搞一個網球沙龍,為鄰居孩子們教授網球。而退而不休的他,依然擔任上海網球協會校園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建議更多學校乃至打工子弟學校建造網球場、開設網球課。
圖説:選手比賽中
家庭
當53歲的葉志強和56歲的施建州攜手擊敗對手,00後的隊友們也一鼓作氣,在各自賽場告捷。台海隊是本屆馬橋杯的大贏家,他們一共報名參加了三個組別,囊括所有冠軍。
“馬橋杯就像是我的家庭,它見證我和施大哥的友誼,快樂網球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葉志強是上海人,於1993年開始接觸網球,當時上海鮮有專業網球場地,他就從沙地上開始練起,按他的話來説,自己是不折不扣的“球痴”。27年來,他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的網球文化發展。大師賽每年必來觀賽,而馬橋公開賽亦是從不間斷參加。施建州來自中國台灣,2002年來上海工作後,如今決心定居上海。“儘管我已經退休了,但上海的網球場地多,比賽人氣旺,還有很多球友在此,我很享受在這裏生活。”施建州説。
圖説:葉志強(前)、施建州(後)以及合影台海精英隊
傳承
當交大研究生安士誠一進現場,幾乎每片場地都有熟人跟他打招呼。工作人員黃洪亮清晰地記得,“我們舉辦第一屆比賽時,小安奪得青少年組冠軍時,還是個12歲的小孩。”
兒時,安士誠就讀於馬橋鎮強恕學校,父親就是他的教練。“我是馬橋人,這裏見證了我的成長,我也為馬網與日俱增的影響力感到高興。”因為書讀得好,網球也打得好,小安畢業後被交通大學錄取,進入校隊,從此,他開始將更多馬橋杯冠軍獎狀收入囊中。
交大網球隊60%的隊友都來參加這場比賽,小安笑言,有一種打隊內比賽的感覺。“馬橋有全上海最好的網球場地,這裏也是我網球生涯起步的地方。”對小安來説,一年一度馬橋杯,讓他有主場的感覺。
圖説:安士誠在比賽中
自小安捧起第一屆冠軍後,母校強恕學校的後輩們接過了他手中的接力棒。今年的青少年組男子C組冠軍胡昊煒就來自強恕,而他的教練,正是小安的父親。“在我小學一年級時,我就表現出了對網球運動的濃厚興趣。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每天的網球訓練不僅讓我流下了成長的汗水,也給我帶來了許多成長的歡笑,感謝學校和安教練……”胡昊煒在日記中認真記寫下了這一意義非凡的時刻。(新民晚報記者 陶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