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週末人物丨侯逸凡:卓絕而平凡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體育

8歲成為“大師”,先後奪得四屆世界棋後,被譽為“破紀錄機器”;棋壇之外,卻如鄰家女孩般平和親切——

侯逸凡:卓絕而平凡

第一屆中國城市國際象棋聯賽新聞發佈會上,侯逸凡發言。

2003年10月,侯逸凡首次代表國家參加在希臘舉辦的世界少兒分齡組賽,獲得冠軍。(圖片由齊魯棋院提供)

週末人物·中國新聞名專欄

在漢語中,“凡”的意思是平常、平凡;而“逸”的釋義卻正好相反:超凡脱俗、卓爾不羣。近距離接觸國際象棋特級大師侯逸凡,最大的感受是人如其名,再恰當不過地把兩個相反的特點集於一身。

説卓絕,8歲成為年齡最小的中國棋協大師,10歲成為年齡最小的國手,12歲成為世界最年輕的女子國際特級大師,14歲成為世界女棋手中最年輕的男子特級大師,16歲奪得世錦賽冠軍,成為“世界國象史上最年輕的棋後”,23歲戰勝多位男子世界特級大師並奪冠……不過27歲的她,創下了一系列別人難以企及的紀錄。

説平凡,頂着無數世界冠軍頭銜,還被《紐約時報》盛讚為“中國崛起”的代表的侯逸凡,在多數人看來,應該有些“大師的傲氣”,或是帶點印象裏“天才”“破紀錄機器”特有的“木訥”及“違和”。然而,在棋壇之外,不論是面對同行、棋童還是媒體,年輕美麗的侯逸凡,言談舉止知性自信、謙恭有禮,始終帶着隨和的笑意,透着鄰家女孩般的平和與親切。

多年來,她輾轉世界各地參加頂尖大賽,眼界與格局非常人所能及。她還完成了人生的多次重要轉身——2012年,被保送就讀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2018年,赴牛津大學攻讀MPP(公共政策碩士);2020年7月,接過深圳大學的聘書,成為該校最年輕的正教授。

“如果沒接觸國際象棋,我應該會在江蘇老家按部就班地考學、工作,或許不會經歷這麼豐富的人生。我感謝國際象棋,挖掘了我的無限可能。”6月12日、13日,侯逸凡以“中國城市國際象棋聯賽冠軍隊主力隊員”的身份來濟南參加慶功系列活動。採訪中,她真誠地説,她不是天才,她最喜歡的棋子是小兵,願意做一個保持自我特異性的普通人。

山東學棋時光

是棋藝成長重要的時間段

其實,這位當今女子國象世界第一人基本只征戰男子棋壇,已經有四五年不參加女子比賽。但此前,當得知濟南要組建隊伍征戰全國比賽時,侯逸凡還是毫不猶豫地代表出戰,還破天荒地出戰女子台次。對此,她解釋説:源於那份解不開的“山東情緣”。

“我是在2001年來濟南學棋的,當時拜師童淵銘老師。童老師帶我真正走入了國際象棋的世界,讓我的學棋更加系統,併為我打下了非常紮實的基礎。”她説。

對於彼時的第一次見面,師徒倆都印象深刻。童淵銘曾回憶,小姑娘“頭大大的,身體胖胖的,不太愛説話,看上去內斂、安靜,甚至有些靦腆,並不怎麼起眼”。侯逸凡則記得:自己剪了個短髮,假小子樣兒,不過耳朵上戴着小耳環,一邊一個。細心的童教練覺得“戴一個耳環是男孩,戴倆是女孩”,沒開口問就判斷眼前這個小不點兒是個女生。為了測測實力,童淵銘還安排侯逸凡和幾個棋院的孩子對戰。沒想到在短短的時間內,這個胖胖的女孩子就擊敗了所有“老手”。“教練發現成績還不錯,而且當時學棋的女孩子實在太少了,我很幸運地被留下了。”

這一段佳話,侯逸凡講得平淡,她總強調那時自己只是個再普通不過、對國際象棋充滿興趣的棋童。但在童淵銘口中,則充滿了滿滿的驚喜。“小姑娘思路非常清晰,而且反應敏捷,用時較少,落子果敢,戰術組合多樣,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我帶了那麼多年學生,還沒見過對棋如此有靈感的孩子,因此就斷定她是個下棋的好苗子。”

金子的光芒是掩蓋不住的。隨着時間的推移,侯逸凡身上的潛質讓人越發地喜歡。侯逸凡幾乎每天都被安排“吃小灶”,從開局到戰術,被精雕細刻。棋院大一些的男孩子都給她當陪練。獲得過盃賽冠軍的孩子還組成了小團隊,經常開展一對二、一對三的訓練。每逢大賽前,教練會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比賽中可能遇到的開局、殘局,侯逸凡對此進行模擬訓練。就是在這樣的“厚愛”“偏心”“另眼相看”中,侯逸凡棋力大增。

在濟南學棋,讓侯逸凡得以與大師對弈。“有一回,國際象棋男子國際特級大師、中國國際象棋國家隊的總教練葉江川來了。我有幸作為參與活動的一名小棋手,與葉老師展開車輪對弈,面對面切磋棋藝、相互交流,這對當時的我來説,是太難得的機會。這是技術上的鼓勵,更是心靈上的激勵,對我的棋藝發展成熟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侯逸凡説。

多年後,那場車輪賽仍然為許多業內人士津津樂道。當時,和棋的局勢基本已定,侯逸凡卻不同意和棋,這讓人刮目相看。在《天才在左,付出在右》一文中,葉江川也説,“她給我的每一招棋都有往腰眼裏塞的感覺,很有韌勁和戰鬥力。這孩子很有潛力,得加緊培養。”得此機緣,沒過多久,侯逸凡被調到國家集訓隊。

“棋院安排我參加全國性的成人比賽、團體賽,加入隊伍打甲級聯賽。2005年聯賽,我打滿了全場,還獲得了最佳女選手的稱號。這些機遇對我都是很好的磨鍊。10歲時,我還破格參加國際女子明星邀請賽,不出國門就積累了一定的賽事經驗。在山東學習的時間並不太長,卻是我棋藝成長重要的時間段。而且,我也階段性地參與了山東國際象棋的發展。希望今後能夠繼續助力國際象棋在山東的進一步推廣普及。”侯逸凡謙虛地説。

這樣的國象天才很難碰到,

可能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都誕生不了一個!

中國國際象棋標誌性人物謝軍曾直言,“侯逸凡是為國際象棋而生的”。

但在侯逸凡看來,能從事國象運動,更多的是機緣巧合,後來的發展,都算是“水到渠成”。

小時候的侯逸凡總是坐不住。5歲時,小表姐拿出一副玻璃跳棋教她。侯逸凡很認真地搞懂了規則,下到第二盤時,就把表姐贏了。很快,爸爸也不再是她的對手。小逸凡又在少年宮裏發現了國際象棋。因為棋子太好看了,她決定開始學習。這個看上去挺“隨意”的選擇,帶給她無盡的樂趣。“在這個8×8個正方形小格組成的國際象棋棋盤中,可能出現的局面的總數,相當於太陽系中原子的數量。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它如同磁鐵般吸引着我不斷深入、鑽研的原因。”侯逸凡説。

下國際象棋時,思維轉化極快,國際象棋剛開局時是有譜的,十幾步之後就開始脱譜下,這是考驗選手思考力和戰術的時候,也是對弈最精彩、最富魅力時段的開啓。侯逸凡每走一步棋腦子裏就要進行二十幾次的運算,要思考變化、研究對手,更得勇於作出決策,沉浸其中,她很快樂。

“下國象需要與生俱來的直覺和先天的棋感、心理素質、計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記憶力等,以上各種因素綜合考評,侯逸凡就算是上乘的。”童淵銘説,“有不少人問,侯逸凡的成功能不能複製,我只能説,很難!像侯逸凡這樣的國象天才本身就很難碰到,可能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都誕生不了一個!”

在侯逸凡這裏,“天才”的評價和“棋下得好”是一樣的,她聽了不會“反感”,也不會覺得“榮幸”。“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的特異性恰巧表現在了國際象棋上。有位外賣小哥在分揀的過程中能把全國的編號以特別方式記住,這也是特異性。只不過他從事的行業可能比較大眾化,沒有吸引太多人的目光。他是天才嗎?我覺得他是。我不會過多地去放大這個詞,我喜歡做一個保持自己特異性的普通人。我不會特別關注外界太多的點評,相反可能會更在意家人、好友、師長的一些客觀的評價。這些話能夠幫助我去回憶之前的經歷,走好接下來的人生路,是更有意義的交流。”侯逸凡表示。

墊底,也就那麼回事兒

遠遠超出實際年齡的成熟冷峻,是侯逸凡在賽場上展露出的英姿。

2003年10月,侯逸凡第一次代表國家參加在希臘舉辦的世界少兒分齡組賽,獲得冠軍,進入國家隊訓練,參與國際大賽的機會漸漸增多。此後,她三次衝擊棋壇“后冠”。

2006年春天,第一次參加女子世錦賽,那年她12歲,是參賽年齡最小的選手。世錦賽作為當時角逐女子世界冠軍頭銜的重要賽事,共有64個入選名額,入選者一般需憑藉國際等級分或者區際賽冠軍等方式入圍,入圍後採用單淘汰制。一名選手如果想獲得冠軍,必須戰勝6個不同的對手。侯逸凡第一輪遇到的對手是被譽為‘棋壇最強姐妹花’之一的俄羅斯棋手大科辛採娃,沒想到第一盤執白非常順利地戰勝了對手。這使她信心大增,第二盤執黑成功守和,進入第二輪。在第二輪,她同樣以2:0淘汰了烏克蘭的女棋手茹科娃。一連贏了兩位等級分高很多的參賽棋手,侯逸凡當時心裏難免有些激動,於是在與第三輪對手、來自格魯吉亞的老將胡爾西澤比賽時有些輕敵,以0:2慘敗。“可能這就是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吧。我在兩年後闖入了決賽,可惜最終沒能奪冠。在2010年,也就是我16歲那年,我終於成功登頂。這可以看作是我前進道路上一個小小的里程碑,它既是對過去的認可,也是對未來的激勵。從那之後,無論是國際等級分還是比賽成績,都出現過低谷,但我終於堅持了下來。”侯逸凡回憶説。

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是2012年1月24日至2月2日舉行的第十屆直布羅陀國際象棋公開賽。在這項總共有256位選手參加的賽事中,等級分2605分的侯逸凡與7名等級分達到或超過2700分的男子國際特級大師過招,戰績為4勝2和1負,最終獲得亞軍。這是該項大賽創辦10年來,女棋手所獲得的最好戰績。更值得一提的是,侯逸凡在這次比賽中還終結了傳奇棋後小波爾加20年來對女棋手不敗的神話。彼時,小波爾加是公認的女子國象世界第一人。在世界國象棋壇,只有她拿過男子賽的冠軍,世界排名一度高達第9位。不少業內人士都將此次戰績評價為“劃時代的勝利”。

時至今日,侯逸凡也沒覺得此役有多麼“驚心動魄”,反而平淡、冷靜地給記者分析:從自己開始學棋的第一天,就知道有個小波爾加很厲害,是學習的榜樣,戰勝她時,“小波爾加已經36歲了,那是她職業生涯的後半段,跟她二十幾歲的巔峯時期已經沒法比。我當時不滿18歲,棋力正是向上走的時候。”

交談中,聊起她在意的比賽,侯逸凡的眼中還閃現着真誠活潑的光。她向記者細細講述與當今國際棋王卡爾森的交手,即便她基本都是完敗。有一次和局,讓她現在談起來依舊十分遺憾。“我當時有十分穩固的優勢。所謂穩固,就是説局面並不複雜,不需通過精準的招法和複雜的計算去制勝,只要進行基本的判斷就可以了,稱得上是穩妥、全面、持久的壓制。一般來講,面對這樣的局面,我會繼續保持施壓、推進勝局。但因為對面是卡爾森,是當今世界唯一一位比其他人水平都再高一點的棋手,我心裏多少還是有些波動,於是選擇了較為強制的一路變化,覺得卡爾森看不出對策,我就贏了。但對面是卡爾森啊,他肯定能看到,於是就和了。”侯逸凡蹙了蹙眉説,現在想來,如果對面坐着的是其他任何一位頂尖選手,她可能都不會作那樣的變化,那算得上是真正的錯失勝局。

“下棋,心態很重要。”侯逸凡從來都抱着平常心,輸給強者,並不灰心。她把比賽結果看得很淡,更在乎的是和他們一起下棋時技術上的交流,她能清楚地看到對方的優點,找到與自己思維或是作戰方法上的差別,從而提升自己。“我有一定的好勝心,但不會因為結果產生特別偏激的情緒,對勝負可以處之淡然。有沒有令我產生挫敗感的棋局?我覺得很少。2018年年初的國際邀請賽,我的對手都是包括卡爾森在內的頂級棋手,我比了個墊底。很多人都覺得這完全不符合我的正常水平,結果算得上‘很慘’。可我覺得‘也就那麼回事兒’,翻過去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侯逸凡輕鬆地回憶着。

這樣的心理抗壓能力,也得到了童淵銘的讚揚。“在她身上找不到所謂的大喜大悲,她永遠是那麼平靜自然,贏了沒有欣喜若狂,輸了也不會難過得掉眼淚。在下棋的過程中,即便處於非常不利的境地,她也能保持這種沉穩和冷靜,這種素質在她的國象之路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應當説,國際象棋對我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不斷的成長中,它在磨鍊我的心態,培養我的性格。無論是面對棋局還是學業,我都漸漸明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生真不是下得好就一定能贏,説不定哪天就有更強的對手冒出來。我要做的,就是儘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侯逸凡表示。

即使一個小兵,

未來也有無限的可能

人們看到侯逸凡天賦異稟,往往忽略其他更多關鍵因素——教練的悉心幫助,父母的執着付出,各方面物質條件的滿足以及她後天的勤奮努力。

侯逸凡笑着坦言,自己很平凡,肯定不是最勤奮的。“有很多人一天練10個小時甚至更長。相比這樣的訓練量,我可能只有一半,甚至有時候連一半還不到,最多也就六七個小時的樣子。”她説,天才、大師,往往也都不是這種特別勤奮的。當然有個例,那一定是無與倫比的國象奇才。“我的偶像費舍爾,就是既有卓絕的才華,又願意花時間精力研究。這不是説要花幾個小時坐在那兒,而是無論做什麼,他腦海當中都有國際象棋的棋盤。前一陣大火的電視劇《女王的棋局》,女主角出現時,腦海中就一直盤旋着這樣的棋局,經常在天花板上展開棋子對弈的想象,很有畫面感。我覺得奇才的心理世界應該是那樣的。”

在6月13日的公益活動中,侯逸凡等人還與廣大棋童展開車輪對弈,並進行了有趣的互動。她是孩子們的偶像,大家詢問她該如何練習,怎樣看待勝負。這類普及是侯逸凡最樂於參與的。她希望利用更多的機會,與大家分享國際象棋的特點與魅力。

誰能想到,實力超凡的世界棋後最喜歡的國際象棋棋子是小兵。“小兵因為力量微小且數量眾多,常常被人們忽視。它在原始位置的時候,可以向前挺進兩步,而一旦離開了原始位置,就只能一步一步地向前走。這聽上去沒什麼特別的,但它與其他所有的棋子有兩個不同:一是它只能前進不能後退,這也就意味着,每推進一步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二是當它順利到達對方的底線時,可以升變,變成除了國王以外的任何一個棋子。我覺得這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只要作了決定,就不能回頭,而即使一個小兵,未來也有無限的可能。”她説。

回到現實中,侯逸凡並不贊成家長在孩子太小、思維還沒定型的時候,就下決心讓孩子走職業化道路。“家長替孩子的人生做了主,讓他在一個房間裏挑個角落待着。如果將來沒有達到預期,那麼身為父母的心理有落差是小事,更重要的是孩子喪失了本該接受的素質教育機會,沒能全面接受不同領域的知識。”侯逸凡説,在這一點上,她特別感謝自己的父母,是他們營造了一個非常民主寬鬆的環境,讓自己自由生長。

“國際象棋更像一門素質教育學科。人們通過學習這項運動,可以拓展邏輯思維能力,進一步提升計算能力,還能夠以一種圖案的方式來解決某些問題,在對戰的過程中,抗挫折能力可以得到提升……這些恰恰不是成績、通過專業訓練能夠帶給的。專業訓練有自己的培養目標及體系,非常細化。家長應該通過陪伴孩子成長,去觀察孩子的興趣點,指引他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老師要根據孩子的興趣來定位,再決定到底是否該把他往職業方向培養,真正做到對孩子的人生負責。”侯逸凡坦言,“只有更多的人把它當愛好,將活動推廣開來,才能夠引入外部新鮮資源到行業當中,保持國際象棋運動在中國可持續、健康的活力。”

近年來,因為學業和工作等原因,侯逸凡降低了比賽的頻次。如今,作為深圳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部)體育學院教授的她,希望通過國際象棋促進體育和教育相結合,探索國際象棋在教育中的功能與角色。“我也希望能夠把自己在學習上的一些感悟,結合比賽的經歷,總結出一套適合我們國際象棋專業學生的學習方法,然後通過講授這種方法,讓他們能夠體悟並且運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