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神奇小子》: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媽媽的神奇小子》: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根據殘奧會冠軍蘇樺偉的真實經歷改編,他生來因黃疸病導致腦痙攣,無法正常站立行走。而蘇媽克服重重困難,不拋棄不放棄,不僅幫兒子站起來,還挖掘了他的跑步天賦。後來,蘇樺偉被參加殘奧會的中國香港田徑隊選中,奪得殘奧會冠軍並打破世界紀錄,這對神奇母子的熱血勵志傳奇,被人們廣為流傳,享譽世界。

2008年北京殘奧會,中國香港田徑運動員蘇樺偉以24秒65的速度摘得男子200米-T36項目的金牌,並打破該項比賽的世界紀錄,這是屬於他本人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屆殘奧會。至此,他在四屆殘奧會中共計取得了6金3銀3銅的驚人戰績,這些故事被新上映的《媽媽的神奇小子》再度重現。

影片中,身有殘疾的蘇樺偉成長為優秀田徑運動員,一位偉大的母親功不可沒,她“潤物細無聲”地引領孩子走向人生的輝煌,可謂“女子本弱為母則剛”。電影貼着勵志、熱血、燃、少年、母愛、温情、感人的標籤,這些與親情、家庭密不可分的字眼,讓人唏噓慨嘆。一位原本連走路都困難的殘疾人,竟能在賽道上奔跑馳騁,這絕對是一個關於運動的奇蹟,像極了《哪吒之魔童降世》不信命的哪吒。電影的前半段也是港版《阿甘正傳》的寫照,蘇樺偉就是那種“輸在起跑線上的人”,自從他降生後,醫生就宣告他“以後能行走的機會很小”。

幼年時代無法行走,而後在母親鼓勵下逐漸能夠站立走路,13歲時母親看他被三個壞孩子追逐跑得飛快,就帶他報名參加田徑隊並得到教練賞識,蘇樺偉的人生走的是“後發制人”之路。蘇樺偉與觀眾以往見到的運動員不太一樣,有些人可以拼命補足短板,但有些人的短板今生註定是無法補足。蘇樺偉沉溺於一次次起步練習:“我不明白到底為什麼要一直練習起步,我只是想要跑步啊。 ”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只能用這種方式追上別人:“我知道我起步比別人慢,所以我才會更拼命在後面追上來,就像我的命一樣。 ”

與其説觀眾能從該片感受到勵志和熱血,不如説這種從重壓之下迸發的驚人能量背後,是一個家庭和一位偉大母親傾盡全力的支撐。一個家庭想要培養出一個奧運冠軍,背後付出的心血常人難以想象,尤其是蘇樺偉這樣在生活起居都需要有人照顧的運動員,片中蘇媽幫蘇樺偉剪指甲的情境讓人心痛。不止如此,他們一家四口的精力和金錢,都放在蘇樺偉的身上。

《媽媽的神奇小子》沒有迴避現實,直面蘇樺偉作為殘疾人運動員的現實困境。片中的蘇樺偉一家四口,蝸居在香港老舊的居民樓裏,父親突然生病,整個家全靠蘇媽打四份工支撐。蘇樺偉一度在艱難的現實面前想要放棄運動生涯:“我跑步每月拿三千多津貼,但是我去送快遞一個月可以拿七八千塊補貼家用。 ”幸好,蘇媽一直支持兒子蘇樺偉——讓兒子加入田徑隊的是蘇媽,每次兒子接受採訪陪在他身邊的是蘇媽,讓兒子拍廣告賺錢恢復訓練的也是蘇媽,兒子在最後一屆殘奧會比賽狀態不佳,飛去賽場幫兒子調整心態的還是蘇媽。影片中“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的蘇媽,讓人聯想起經典港片《歲月神偷》裏也是由吳君如扮演的母親。

毋庸置疑,電影中母子互相砥礪的感人劇情,的確拍出了積極正能量的體育傳記之感,剪輯敍事節奏也行雲流水,甚至還拋出了殘奧與奧運獲獎運動員待遇不對等的問題。但聯瑞影業出品的電影,總是揹負太多思想包袱。

誠如《燃野少年的天空》的天馬行空構思,《媽媽的神奇小子》的編劇同樣“背大鍋”,一部一個半小時的電影塞下許多情節。這是該片的第一個缺點,因為從亞特蘭大奧運會一直拍到北京奧運會,太雜太亂的劇情,難以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電影中有些副線拍了等於沒拍,比如弟弟那條線,父母認為,弟弟的出生只是為了照顧蘇樺偉的後半生。片末,弟弟在爺爺的遺像前為哥哥在殘奧會取得佳績歡呼,但他長期以來遭受到蘇媽不公平待遇的心結,似乎沒有解釋也沒有解開。全程有些渲染情感的地方同樣莫名其妙,電影真正讓人感動的地方並不多,敍事工整平淡,沒有情緒的起伏。可以説,金句和雞湯式的台詞,失去了渲染情緒的意義。

第二個缺點是普通話配音效果差,吳君如的配音讓人容易出戏。

第三個缺點是作為傳記片塞下許多情節,該拍的卻沒拍出來,蘇樺偉一路跑殘奧田徑,整個過程未免太順了。

作者簡介:王珉,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影評專欄作家,廈門廣電集團記者。

來源:青島早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5 字。

轉載請註明: 《媽媽的神奇小子》: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