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選擇體育,你現在會做什麼?”
30歲的陳建新和閆卓,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閆卓説,她可能會找一份辦公室的工作,文職或者視頻剪輯,每天打卡上下班。陳建新則不敢想象,“我可能一輩子走不出車禍的陰影,甚至還會有結束生命的念頭。”
兩個無法行走的人,因為輪椅冰壺運動改變了人生軌跡。2022年3月12日,中國輪椅冰壺隊以8比3的巨大優勢戰勝瑞典國家隊,在家門口獲得冬殘奧會金牌。
從默默無聞到世界之巔,從曾經的消沉、低落到如今的陽光、堅韌。體育帶給他們另一種人生,幫助他們走出低谷,最終向陽而生。
3月12日,中國隊選手孫玉龍、閆卓、張明亮、陳建新和王海濤(從左至右)在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輪椅冰壺決賽中奪得冠軍。新華社記者 許雅楠 攝
破碎的夢想
意外是突然降臨的。陳建新記得,2010年8月18日,在北京延慶千家店鎮,他騎着摩托車與一輛公交車相撞。
再醒來時,他的雙腿失去了知覺,被醫院診斷為高位截癱。陳建新當時最大的愛好是足球,渴望成為一名軍人,而這場意外,打碎了他所有的夢想。
輸液、針灸、復健,陳建新以為自己能夠再次站起來,一直咬牙堅持着。一年過去了,治療毫無進展,家裏的錢花光了不得不出去借,他也漸漸沒了耐心,“感覺看不到希望。”
陳建新開始自暴自棄。他讓護工每晚7點推着輪椅,送他去醫院五公里外的網吧,打一個通宵的遊戲,直到第二天早上7點左右,他再回醫院睡覺。
後來乾脆出院回家,依舊過着每天打遊戲的生活,他説,只有遊戲能讓他暫時忘記傷痛。其他時間,他常常把自己關在卧室裏,不吃不喝,一個人呆呆地坐在角落,“甚至想過結束生命。”
閆卓從小就對“行走”的概念感到陌生。她患有先天性脊柱裂,行動遲緩,甚至需要爬着移動。上學時幾個不懂事的調皮鬼身體扭來扭去地學她,她變得越來越自卑,把自己封閉起來,在家裏聽歌、畫畫,成為她最大的樂趣。
2010年,閆卓從北京市第三聾人學校畢業,考上了首鋼工學院動漫設計專業。
高中時期的閆卓終於被同齡人理解。與普通高中不同,聾人學校裏的孩子都是殘疾人,沒人再學閆卓走路,也沒人再以異樣的目光看待她。
閆卓記得,一個下着鵝毛大雪的晚上,下課後她發現回宿舍的路上積了厚厚的一層雪,正在犯難的時候,那些上肢有殘疾的同學將她的胳膊搭在自己身上,一趟一趟地將行動不便的同學挨個送回宿舍。
也是在高中時期,對體育的憧憬在閆卓心裏萌發。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選手張娟娟在射箭項目中力克三名韓國名將,拿到了中國隊在奧運射箭歷史上的第一塊金牌,打破了韓國24年的壟斷。看到張娟娟站在領獎台上,閆卓激動得心跳加速。“那一刻,我覺得她特別偉大,也特別令我感動,能夠打敗那麼強勁的對手,很不容易。”
可是,“殘疾人能練體育嗎?” 閆卓不確定。
2020年,陳建新和隊友在秦皇島接受體能訓練。受訪者供圖
新的種子正在慢慢發芽
陳建新試着重新振作。
他看到相依為命的父親為他愁白了頭,年過八十的爺爺奶奶抬着他上廁所,一步一挪,累得氣喘吁吁。他告訴自己,“跌倒了總得要站起來。”
車禍三年後,陳建新在延慶區殘聯工作人員的推薦下,加入北京市殘疾人文化體育指導中心,成為一名輪椅擊劍運動員。練習了一年,在全國輪椅擊劍錦標賽失利的打擊,讓陳建新失去了輪椅擊劍的信心。
閆卓是被一名專教殘疾人的教練發現的。她和喬教練在駕校認識,當她聽到喬教練問,喜不喜歡體育項目時,閆卓的第一反應是“不可思議”。
在喬教練的勸説下,2014年6月,閆卓去北京市殘聯報到,並順利通過選拔進入了射箭坐姿隊。然而隨着射箭站姿隊與坐姿隊的合併,閆卓越發沒有了優勢。坐姿射箭與站姿射箭相比,發力時箭射出的穩定性大打折扣。
陳建新和閆卓都對未來產生了迷茫。
2015年,北京申辦冬奧會成功。此前一年,北京市已組建首支輪椅冰壺隊,茹霞被任命為北京市輪椅冰壺隊教練。
在組建之初,陳建新就加入了。茹霞記得,陳建新報到那天,搖着輪椅走在人羣中,體態略顯瘦削,身上完全看不到運動員的影子。
茹霞有種感覺,雖然這個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健談,對於自己殘疾的經歷也並不避諱,但他很難真正敞開心扉,“問他未來想幹什麼答不上來,也不清楚他要在這個項目上幹什麼,沒有人生目標,更像是混日子。”
陳建新的訓練也顯得漫不經心。有的隊員沒聽懂會再問,技術動作不明白會加練,但他永遠是那個“到點下班”的人,訓練時教練説什麼都聽不進去,失誤、不標準的動作糾正過還會犯。
而閆卓從2016年11月加入北京市輪椅冰壺隊後,始終是最積極的。
第一次上冰練習,她需要學會如何用推杆推冰壺。這不是一件容易事,一個冰壺有19千克重,勁兒小了,推不動,輪椅會向後滑行,勁兒大了,身體前傾嚴重,難以維持穩定的姿勢。輪椅也和平時用的不同,運動型輪椅的一側添加了一個額外的扶手,方便運動員推壺時固定身體,以免因為前傾過度從輪椅上滑下去。
閆卓從進隊那天起便繃着一根弦,她為自己準備了一個“小本本”,裏面記錄着冰壺的各種戰術技巧,偶爾還會畫圖輔助記憶。為了趕上進度,每天下冰後,她都會反覆觀看國外的比賽視頻,並記錄下自己的心得體會。茹霞説,閆卓的筆記是全隊裏最認真也是最仔細的。
直到後期,閆卓的技術已經趨於穩定,但她仍保持着每天記錄戰術的習慣。
她在為心裏的那個目標默默努力。以5年為期,看看自己能不能在2022年,在自己的家鄉北京,站上冬殘奧會的最高領獎台。
閆卓和她的家人。受訪者供圖
眼裏有了光
2015年6月18日,第九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輪椅冰壺隊的決賽現場,剛成立一年的北京輪椅冰壺隊,在落後六分僅剩兩小局的情況下,連續抓住對手失誤的機會成功逆襲廣東隊,一舉奪冠。
陳建新當時在隊伍裏擔當二壘和指揮的角色。他形容那場比賽“充滿戲劇性”,落後六分的時候,按照經驗判斷已經沒什麼機會了,但陳建新和隊友抱着不留遺憾的想法決定拼一下,“沒想到真的逆襲奪冠了。”
時隔7年,比賽的具體細節陳建新早已記不清,他只記得在領獎台上,自己控制不住的激動。那天他哭了很久,彷彿將車禍之後積壓的痛苦都發泄了出來。
“我還有用。”陳建新反覆唸叨着。23歲生日那天,陳建新感受到了一種久違的成就感,他戰勝了自己的心魔。
從那之後,他就像變了一個人。“我雖然失去了雙腿,但依舊有能力做成一件事,感覺對生活又充滿了希望。”
茹霞發現,陳建新眼裏有了光。這個以前不會主動加練,訓練時心不在焉的小夥子開始“走心”了,也會圍着他説:“教練,今天下冰你晚走一會兒,你幫我看看出手,我的擊打感覺不是很好,幫我找找問題。”
陳建新開始將輪椅冰壺運動作為自己人生的事業,在日常生活中也變得更自信,“以前我比較自卑,總是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後來覺得只要自己努力,我也可以做到別人能做到的事,甚至別人做不到的我也能行。”
2016年,他參與了平昌冬殘奧會國家隊的選拔,2017年被選入備戰平昌冬殘奧會的集訓隊伍。
2018年,代表中國輪椅冰壺隊在平昌冬殘奧會奪冠後,陳建新對茹霞説,“我找到了活着的價值,也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茹霞教練與隊員們討論技戰術。受訪者供圖
體育帶來的新生
平昌冬殘奧會結束後,中國輪椅冰壺隊開始備戰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這一次,閆卓參與了國家隊的集訓。
冰壺訓練場地氣温較低,冰面温度長期在零下5℃左右。長期的訓練對隊員身體造成了損傷,由於大部分隊員長期坐在輪椅上,下半肢血液循環慢,凍傷的情況時有發生。
茹霞回憶,每次訓練結束下冰後,經常有隊員雙腳凍腫,雙腿冰涼,到了次日凌晨也緩不過來。隊員們每週要訓練六天,即使在夏天也會穿着棉褲、羽絨服,還要多穿幾雙襪子,在鞋裏貼上暖寶貼。
陳建新的腳被凍傷過多次,由於雙腳沒有知覺,往往訓練結束時才發現腳上都是小紅點,就像“癩蛤蟆的表皮”。
閆卓會為自己的下半身貼上暖寶寶。但偶爾一些防護措施卻帶來了比凍傷更可怕的傷害。一次上午訓練結束後,閆卓午休時忘記將暖寶寶摘掉,晚上洗澡時,發現腳底起了一個比雞蛋還大的泡,裏面都是膿。
因為下肢沒有知覺,閆卓察覺不到冷熱,也感覺不到疼,她不在乎這些,只擔心會不會影響訓練。“第一時間會覺得自己特別笨,但還好不影響上冰,還能繼續練。”
每場比賽結束後,隊員們會圍在一起總結比賽,教練們會對比賽的技戰術進行復盤與分析。如果隊裏出現了零失誤選手,或者誰表現得好,大家會不約而同地奉上掌聲。即便隊伍失利,教練也會及時排解隊員情緒,總結經驗,為下一次比賽做好準備。
閒暇時,隊員們或坐在一起看國際強隊的比賽視頻,或組織唱歌、下棋等娛樂活動。在這個團隊中,閆卓慢慢敞開了心扉,比起原先那個內向、不愛説話的自己,現在的她願意多走出一步,認識更多的朋友。
接觸輪椅冰壺多年,陳建新覺得自己的心態更平穩了,遇事不急不躁,也越來越不服輸。就像2015年的那場比賽,“不管落後多少分,賽況多麼膠着,我都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茹霞看着這羣平均年齡已經超過30歲的隊員,仍在賽場上拼搏,很受觸動。“在他們身上你能看到一股勁兒,每個人都熱愛着這項運動,每個人都珍惜為國爭光的機會。”
體育給了他們第二次生命。
多年相處下來,茹霞發現,殘疾人運動員比她想象得更陽光,也更開朗。“體育本就可以培養一個人堅韌的品格。而殘疾人運動員經過多年訓練,可以快速成長,遇事很有韌性。即便退役了,走到社會上,這樣的品質對他們生活和融入社會都很有幫助。有個隊員説了一句話,我覺得特別好:‘我們的殘疾是你們眼裏看到的殘疾。’”
中國輪椅冰壺隊合影。受訪者供圖
2022年3月12日下午,冰立方中,北京冬殘奧會輪椅冰壺混合團體決賽正在進行,中國隊與瑞典隊對金牌的歸屬進行最後的博弈。
循環賽中,中國隊曾以1:5的比分負於瑞典隊。決賽第四局,中國隊率先出現失誤,以1:2暫時落後。第五局,瑞典隊出現失誤後,中國隊不斷施壓,將比分反超。第七局拿下三分,一舉將比分優勢擴大至8:3,迫使瑞典隊提前認輸。
“中國隊贏了!”隊員們緊緊抱在一起,茹霞沒能忍住淚水,“4年磨一劍,我覺得所有人都太不容易了。”
中國輪椅冰壺隊的閆卓、陳建新、孫玉龍、王海濤、張明亮登上了冬殘奧會的最高領獎台。那一刻,五名坐在輪椅上的運動員告訴全世界,“我們是冠軍!”
新京報記者 慕宏舉 實習生 湯賽坤 王曉晨
編輯 劉倩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