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年入百萬,打拳擊真有那麼掙錢?帶你揭秘世界拳王的真實收入
2020的福布斯體育富豪榜早在上週公佈,四位拳擊手進入榜單前30名,其中3人進入前20名。
儘管疫情對拳擊的影響要遠大於足球、籃球、橄欖球、高爾夫等賽事頻繁的項目,但幾位當今頂尖拳手還是憑着一兩場比賽成為體壇收入名列前茅的富豪。
WBC重量級拳王泰森·富里5700萬美元;
WBA/IBF/WBO重量級拳王安東尼·約書亞4700萬美元;
前WBC重量級拳王德昂塔·維爾德4650萬美元;
WBC/WBA中量級拳王兼WBA超中量級拳王阿瓦雷茲3700萬美元;
四位進入前30名的拳擊手有三位是重量級的,一位是泛中量級的。
如果我們再回想過去十幾年乃至二十年,拳壇頂尖富豪是重量級的泰森、霍利菲爾德,泛中量級的霍亞、梅威瑟、帕奎奧,就會發現一個特點:
最賺錢的拳王們基本是在重量級和泛中量級。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難道其他十幾個級別就不具備票房吸引力,不能出現超級大賽嗎?
是的,從專業的拳擊角度看,在其他級別也許能出現不少觀賞性極佳的比賽,但從收入、票房的角度看,確實只有重量級和泛中量級能湧現出那種最賺錢的超級大賽。
比如1990年140磅級的WBC/IBF統一戰老查維茲/梅爾德里克·維塔克之戰被評為九十年代最佳拳賽,可是那場比賽兩人收入分別是140萬、100萬美元,遠不如同年泰森對道格拉斯熱身性質的比賽(600萬/130萬)。
重量級拳王們吸引力強、票房價值高是因為他們佔據了拳壇的最高級別,重量級的拳王就是拳擊界的最強拳手,因此拳擊觀眾們願意為這個項目的最強者貢獻金錢、堆積票房。
從百年前的鄧普西、騰尼,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泰森、霍利菲爾德、劉易斯......
毫無疑問,重量級的高手們一直是拳壇的印鈔機。
而泛中量級,在歷史的絕大部分時期,都是跟歐美主流拳擊市場的男性觀眾平均身高體重近似的級別(147磅級到168磅級),這讓那些鐵桿拳迷有潛在的心理代入感。
同時,泛中量級也是參賽拳手最多、競爭最激烈的級別,名將輩出、廝殺激烈,比賽場面兼具大級別的狂放暴戾和小級別的靈活快速,比較容易誕生激烈的對決,也容易造就高票房高收入。
當年的拳聖羅賓遜,到八十年代四大天王、跨世紀的四小天王等,他們後面又出現了更強的梅威瑟、帕奎奧,將拳擊票房、收入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次中量級以下級別往往收入鋭減,這一方面是因為小級別總讓某些觀眾有些“能打的過他的大級別普通冠軍太多了”的潛在對比,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小級別多以亞洲拉美拳手為主。
日本、菲律賓、泰國的首位職業拳擊世界冠軍都是來自112磅蠅量級。而主流市場美國和英國具備較強競爭力的拳手有限,也就無法獲得高票房。
比如135磅輕量級大神級的技術大師洛馬琴科,儘管已經是三級13場奪冠,儘管其成就可以跟泰森(12場冠軍賽勝利)相提並論,但據外媒公佈的數字來看,現在每場大約只有150-200萬美元,跟剛拿冠軍的泰森相差無幾。
更小級別,哪怕是P4P之王、四級冠軍岡薩雷斯也不過接近過百萬美元出場費,作為他對手的115磅超蠅量級的埃斯特拉達、斯里薩克特在殘酷的“超蠅(量級)會戰”中只能拿到20萬~30美元左右的出場費。
即便在同一級別,因為拳手間的名氣、成就、知名度的差異,也會帶來身價、收入的明顯差距。
以最近重量級為例,奧運會金牌得主約書亞,被認為是含着金匙入行的天才,所以早早拿到千萬級的出場費。
而“青銅轟炸機”維爾德儘管有奧運會銅牌,但被看作基本功欠缺、體型偏瘦的另類,用了六年多才衝到冠軍賽上,早期大部分場次的出場費在150-200萬美元區域。
同為重量級冠軍的WBA冠軍曼紐爾·查爾更慘,無人問津的他每場只有幾十萬元。
總體來説,拳擊圈的收入金字塔更陡峭,同水平間的收入差距更大。比如梅帕在次中量級期間單場收入在2000-3000萬美元,而他們的對手往往只有100-300萬美元的收入。
這是一個贏家通吃的行當,每個拳手都更努力、更敬業地往上攀登。因為他們知道,多爬上一級台階,收入會成倍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