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中國企業的雲上答卷,也更是當代中國對世界的新回答。
作者|皮爺
出品|產業家
滑行,起跳,翻轉,穩穩落地。在首鋼大跳台上過去十多天的時間裏,這樣的精彩瞬間被一遍又一遍地演繹,更為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激情澎湃的冰雪演繹不僅在線下,更在線上。
即和往屆冬奧會不同之處在於,本屆冬奧會更多的精彩瞬間在於線上。遠在幾千裏外的人們可以通過一方小小的屏幕,看到每一個項目的精彩直播和回放,不僅有大圖視角,更有一幀幀清晰的動作放大、拆解。
這些龐大且精細的數據,都被儲存在雲端,在不斷的流轉間為全世界人們提供實時觀看。科技,成為北京2022冬奧會的最強底色。
在疫情的全球大背景下,2022冬奧會更成了一種彌足珍貴的精神節點。從這個世界頂級賽事中傳遞出來的信號,也更代表着當下乃至未來的新趨勢,這種趨勢關於人文,關於發展,更關於科技的温度。
這種温度的傳遞個體是中國企業。在本次冬奧會上,一眾科技大廠成為最亮眼的一抹底色,阿里雲、騰訊雲、京東、中國聯通等等,它們共同構建了這個頂級賽事的科技底座,為全世界人們帶來了一次與眾不同的雲上奧運。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冬奧會,更是一次足夠特殊的技術驗證,是中國雲計算的自我證明。在這個落下帷幕的超級舞台上,發展多年的中國雲廠商已然充分地向世界展現了自身的技術優勢和產品自信。
很多偉大的節點,日後回憶起來往往來自被人忽視的瞬間。2022冬奧會,恰是這個特殊科技時代的新開端。
一、賽博朋克與雲上數據
夕陽映照下的金屬質感,再映襯着 “熄火”的煙囱,首鋼大跳台給世界帶來的是無比震撼的賽博朋克感。
“真的很酷,這裏的一切都像黑客帝國裏的世界一樣。”一位外國友人在參賽之後告訴記者。其實,更像黑客帝國的不僅在首鋼大跳台的舉辦環境,更在一個個冰雪項目的細微演繹。
首鋼大跳台
比如在央視的《奧秘無窮》節目,一段分析谷愛凌奪冠的視頻就頻頻破圈。即基於賽上上使用的“3D+AI”技術,節目將谷愛凌在空中轉體四圈半的每一個動作都一幀一幀的慢放,進行“時間定格”。
更完美的“子彈時間”還體現在短道速滑等冰上項目。即通過小獵豹機器人的實時高速跟蹤記錄,人們不僅可以從全局視角看到精彩的奔跑跳躍動作,更可以針對具體的每一秒的動作進行慢放、放大,實現真正現實版的“子彈時間”。
在這些獨具美感的科技形式的底層,是時刻在奔跑的雲計算底層。
這也更是2022冬奧會的特殊支持。即相較於往年奧運會每年都需要建設新IT機房,今年冬奧會更多的則是基於雲計算模式,把龐雜巨大的機房用雲上輕量級模式替代,降低浪費,且實現真正的循環再利用。一組數據顯示,位於張北的冬奧雲數據中心通過智能調温等技術,可以實現100%無機械製冷,將熱能耗降低至70%以上。
其實,相較於過往十多天的精彩賽事,人們往往對雲計算這個奧運會的新“底色”並沒有過多感知。但實際上,它藏匿在人們參與、觀摩冬奧會的每一刻,除了上文所説的“子彈時間”和高清回放,包括每個項目的信號錄製、智能機器人、閉環內的疫情防控等等,這些背後的底層都是雲上數據。
其中,雲轉播”技術尤為值得一提。雲轉播,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對於奧運會的傳播以及參與國家對自己國家的宣傳尤為重要。在過去的多年時間裏,往往需要國家自己派出特製的轉播車,飄揚過海來參與奧運會的轉播。
早在在東京奧運會期間,奧林匹克轉播服務公司(OBS)就已經與阿里合作建設了OBS雲,即通過OBS雲向全球所有奧運會持權轉播機構傳輸奧運會相關影像。
在自家門口的奧運會上,這種轉播體系更加成熟。據瞭解,本屆冬奧會的全部錄播畫面,都會上傳到雲端,各個國家可以從雲端下載實時影像和數據,進行轉播或者加工製作,進一步完成本國運動員和參與項目的宣傳。
這種新型的轉播技術,需要保障的恰是雲端系統的數據穩定和管理。即通過大批量的數據和軟硬件結合,基於每個賽事的實時直播,將數據迅速存儲、傳播至雲端,保證迅速、高效、準確。實際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雲上奧運,也更是奧運會普惠精神的體現。
在項目之外,在管理和業務上,“雲”也更成為一個強力的工具能力。據瞭解,本屆冬奧會奧組委通過三個核心系統進行管理和運作,其中包括奧運信息管理和分發系統(OMS/ODS),提供賽事日程、運動員報名、註冊、奧運信息發佈等;運動會管理系統(GMS),為運動員的交通、食宿、抵離、醫療健康提供服務;其他還包含賽事組織、協同辦公等一些數字化平台。
雲上奧運,不僅在項目的雲端,更在生活的雲端。奧運上雲,名副其實。
二、一場科技成人考
實際上,從更大的視角來看,冬奧會也更像是一場中國科技成人考。
一個現實是,2018年至今,甚至再向前,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雲廠商從成立到現在,業務範圍更多的是在國內,伴隨着國內零售電商、遊戲、直播等各個產業數字化的蓬勃發展,它們迎來了一波黃金髮展時期。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我們很高興的看到中國雲廠商的不斷破圈出圈,比如阿里雲一直處於Gartener的領導者象限,再比如騰訊雲、華為雲等等向外界傳遞出來的愈發積極的業務增長信號。
但這些還不夠。中國雲廠商想要成功出海,將更大的業務範圍從國內延展到國際海外市場,它們的能力需要有一次出圈且有力的認證。本屆冬奧會恰是這個彌足珍貴的機會。
一個肯定的結論是,在本屆奧運會上,中國雲廠商完成了自我驗證。
除了上述的相關雲上保障和雲上技術,更大的視角來自中國雲計算的聚力合力。即在中國特殊的環境中,在冬奧會上的答卷裏,阿里雲、騰訊雲等交出的不僅僅是單一的技術答卷,更多的則是一個聯合雲計算上下游的綜合考卷。
阿里雲「雲聚」技術
比如在餐廳裏自動炒菜的機器人,比如自動檢測口罩的移動機器人,再比如冬奧會閉環內的物流配送等等,你很難説這些基礎設施是完全的雲計算,但它們卻是雲計算的出彩答卷,基於雲上數據,一個個新奇且有效的科技產品被應用到真實的場景中,為整個奧運會貢獻出流暢、舒適的基礎建設。
而在雲計算這張答卷的旁邊,技術的融合也更被一一提及。比如AI、大數據、5G+4K高清、AR、VR等等,這些技術都與雲計算一起,成為雲廠商在這場頂級賽事上的最充分表達。
或者説,在過去的十多天時間裏,中國雲廠商交出的一份答卷不僅關於技術,也不僅僅是關於產品,更多的則是關於產業的聚合,關於中國雲計算的整體價值錨定和釋放。
這些都有足夠清晰的軌跡。這種軌跡最終對應的是觀眾、運動員、服務人員、裁判、志願者等全方位、全個體的絕佳體驗。基於一個個先進便捷的科技手段,整個冬奧會更像是一個懸浮在雲端的科技盛會。
在這場科技成人考中,中國企業都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三、中國雲廠商冬奧會交卷背後
在成績單背後,一個更深入的思考是:中國企業,或者説由中國企業構成的新社會模型正在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即已然由固有的人力社會向科技產業社會轉移,即也更是過去兩年討論的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從本次冬奧會來看,過去幾年的星星之火,如今已經形成燎原之勢,這種勢頭在不經意間已然可以合縱連橫,形成了一股可以完全改變人們生活和社會運作方式的新工作和社會模型。比如這次的機器人羣體,比如雲轉播業務,比如AI輔助,再比如5G等等。
位於張北的冬奧雲數據中心
這些在過往社會實驗中一度被大家“詬病”的技術和企業能力,在本次冬奧會上擁有了足夠成熟的表現,這種表現可能是基於單個項目,也可能在某個宣傳報道的底層,更可能是整個冬奧會平滑運轉的基座。
這些技術已然完成從實驗室走向真實生活工作場景的蜕變,以冬奧會為出口向社會,乃至向全世界展現出無可倫比的科技產業實力。
強大不僅在自身,更在外部的證明。
實際上,在一眾燎原之勢之中,更能清晰看到的是,中國企業如今已然在世界的科技舞台上擁有絕對不可忽視的聲音,比如據瞭解阿里雲影下AWS贏下冬奧會項目的轉播雲庫,再比如騰訊雲基於各項技術以及某些特定比賽項目公共信號的製作發力,比如京東在物流項目上的發揮,等等等等,這些企業技術和產品的聯合放大在世界其它地區很難找到適配的標杆樣本。
這是中國企業的特殊格局,也更是當下社會先進生產力的絕佳體現。
在中國,這些都已然擁有了絕佳的合作樣本。或者可以説,如今中國企業本身技術和產品足夠優秀,互聯網企業之間的協作足夠順暢,科技企業的對外態度足夠開放,這些因素共同加碼之下構成了2022冬奧會的驚豔。
可以説,中國企業需要冬奧會,冬奧會也更需要中國企業。不同的定義,不同的驗證,不同的聲音。
▼
在本屆冬奧會開幕式前,總導演張藝謀曾這樣解釋本屆冬奧會的開幕式,“現在的中國已經不需要向世界證明自己的過往,那些引以為豪的傳統文化和積澱,如今我們更隨意,更包容,更自信,我們更願意讓世界看到中國如今作為一個大國的現代姿態。”
與這句話對應的,是開幕式和閉幕式的絕對驚豔。
實際上,這也更是當下中國企業的態度。即在中國的特色社會發展環境中,中國誕生了一大批與北美截然不同的企業和個體,它們儘管如今身處不同的發展階段,但相較於國外企業,它們更包容,更開放,更具備服務中國企業和世界企業的強大產品和科技實力。
冬奧會已經落下帷幕。但這次冬奧會留給世人的驚豔,北京作為“雙奧之城”的標籤,以及雲上數據與首鋼大跳台科技與美感的結合都會永遠貯存在世界的記憶中。
中國雲廠商愈發有實力,中國企業愈發有動力,中國科技愈發有信服力,中國愈發有自信。這是一張中國企業的答卷,也更是當代中國對世界的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