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冬奧訓練主管吳小萌:從“冰壇”回到地壇,讓冬奧經驗繼續發光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體育

生活中的吳小萌。 受訪者供圖

2月4日,農曆大年初四晚上,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在國家體育場“鳥巢”舉行。候場時,坐在觀眾席的吳小萌覺得有點冷,她向同行的志願者借了件外套披在身上。當五環標誌從舞台中央緩緩升起,內心的激情澎湃讓她忘記了身上的寒冷,“很震撼,一切像做夢一樣,不敢相信冬奧會真的來了,我也真的來了。”

作為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訓練主管,吳小萌完成了多項賽時保障任務。隔離結束後,她回到原單位東城區體育活動中心(地壇體育館)繼續工作。“五一”將至,回望這段冬奧經歷,作為首都普通的青年勞動者,吳小萌説有歡笑有淚水,有付出也有收穫,她笑稱自己是“冬奧會遺產”之一,“雖然我只是一個基層的體育工作者,但我可以把冬奧會的很多經驗帶到我的工作中,在日常的工作崗位上更好地發光發熱。”

吳小萌北京冬奧會期間的工作地點是短道速滑訓練館“冰壇”。 受訪者供圖

專 注

穿上紅色工作服,就代表了中國

北京冬奧會期間,吳小萌的主戰場在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綜合訓練館“冰壇”,這裏距離短道速滑比賽場地首都體育館不足500米,是冬奧會期間短道速滑項目的訓練館。

2022年1月23日,吳小萌在內的4位持P類證件的工作人員及36位志願者正式進入場館,着手前期工作。從27日開始,陸續有運動員來館內訓練。“冰壇”的運行時間是早8點到晚8點,但吳小萌和同事們的工作時間遠不止這12個小時。早上,她們通常5點多就得起牀,提前兩小時到達場館,做好各項準備,例如檢查器材設備的狀況、冰面的温度和厚度、志願者的儀容儀表等等。一天的訓練結束後,她們需要再次對場館進行檢查。

“冰壇”開門“營業”後,每天要迎接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各種突發情況不可避免。吳小萌要求自己時刻繃緊一根弦,大到運動員的訓練安排,小到場館內的咖啡供應,她和同事都要關注到。一旦出現問題,要及時且妥善解決。“只要穿上紅色的工作服,你的一言一行就代表了北京,代表了中國。”吳小萌説。

冬奧會期間,每個短道速滑比賽日,“冰壇”都只運行到下午5點,但吳小萌不能提前下班休息。作為首都體育館場館羣運行團隊的一員,她和另外三位同事需要趕到首都體育館支援。等比賽結束,回到住處,基本就是晚上十一二點了。

和吳小萌住同一間房的是來自北京體育大學的研究生梅藝凡,是參與支援的另外三人之一。小姑娘偶爾情緒不佳,吳小萌就耐心地安慰和開導她。作為訓練主管,吳小萌身上的擔子更重,這份工作對她的精神和精力都是極大的考驗。

吳小萌和同伴們的付出沒有白費,她們的工作得到了很多來此訓練的運動員、教練員和工作人員的認可,不少人衝她們豎起了大拇指。荷蘭隊選手訓練結束後,為表示感謝,拿出他們特色的木屐掛件在館內分發。幫助美國隊的一位按摩師解決打車問題後,梅藝凡收到了對方贈與的一枚徽章。即使在噴上消毒液後,徽章稍微有些褪色,她也視若珍寶,不願交換出去。吳小萌笑着説:“她認為那代表了對我們工作的肯定,是很珍貴的。”

吳小萌在“鳥巢”觀看北京冬奧會開幕式。 受訪者供圖

感 動

“五環”升起時刻,感覺就像在做夢

2月4日,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在“鳥巢”舉行。這天,恰好是吳小萌的31歲生日。這個生日無疑是難忘的,但吳小萌説,當她真正坐在觀眾席上時,卻忽略了這一天對於個人的意義。在那個時間點和那種狀態下,她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國家,“我腦海裏其實就四個字:生逢盛世。”

當舞台中央的“五環”緩緩升起,吳小萌的內心受到極大震撼,但她表面很平靜,只是安靜地坐着,被現場觀眾的歡呼包圍。雖然已經過去兩個多月,但每每回想,她還覺得一切就像個夢,“‘五環’升起的那一刻就覺得,這些年,我們期盼的、國家期盼的、世界期盼的北京冬奧會真的開始了。”

當天參加完開幕式回到住處時,已是凌晨1點,室友拿出提前準備的香薰蠟燭點上,沒有蛋糕,也沒有慶祝,吳小萌吹滅燭火,這個生日就算過完了。4個小時後,鬧鐘響了,兩人掙扎着起了牀,新一天的工作又開始了。

冬奧會期間,除了開幕式,吳小萌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發生在2月13日,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比賽結束後。當天,中國姑娘們在該項目角逐中收穫一枚銅牌。慶祝結束準備離場時,老將範可新折回,親吻了冰面。

當這一幕發生在眼前,一直對短道速滑十分關注的吳小萌被感動了,她瞭解老將背後的不易。和範可新一樣,因為對短道速滑的熱愛,吳小萌也一直在努力,只不過她的身份不是參賽運動員,而是裁判員。

2017年,在地壇體育館舉辦了一場短道速滑裁判員培訓,頗有興趣的吳小萌主動詢問能不能也去聽聽。這次培訓打開了她新世界的大門,此後,她又參與了多場培訓和考試,先後拿到短道速滑二級和一級裁判員證書。

吳小萌沒有就此停步,她的目標是拿到國家級資格證。在準備理論考試階段,她曾被題目難到,抱着教材在牀上嚎啕大哭,哭完起來又繼續背。2019年,吳小萌飛赴內蒙古參加考試,如願拿到了國家級短道速滑裁判員證書。

從拿到二級裁判員資格證至今,5年的時間裏,吳小萌的年假幾乎都奉獻給了各種短道速滑比賽。今年北京冬奧會,沒能以裁判身份站上冰場,她坦言是有些遺憾,“但做場館運營能帶給我更多經驗,這是更實際的東西。”

吳小萌回到地壇體育館,重新開始朝八晚五的生活。 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展 望

迴歸正常工作,享受辦賽的快樂

從安定門外大街向東轉,進入和平里中街,右手邊就是地壇體育館的北門。隔離期滿後,吳小萌回到體育館,重新開始朝八晚五的生活。

2009年參加工作,吳小萌就來到了這裏,乒乓球館、羽毛球館和保齡球館她都待過。她把自己比作場館的服務員,處理各種雜事是最基礎的。

吳小萌感慨,多虧平時經常處理一些雜七雜八及突發的事情,為她的冬奧會之旅提供了不少經驗,讓她在面臨意外情況時不至於手足無措。而北京冬奧會期間的所見所得所想,又為她如今的工作帶來了很大幫助。“我現在整個工作狀態會更沉穩一些,因為那段時間裏,面對問題,會有更多思考,凡事會想得更全面,一些處理問題的方式已經轉變了。”

回首來路,吳小萌很感激身邊人的支持,“特別感謝我的單位、家人、老師和朋友們,失去任何一方的支持,我都有可能走不到今天。”

除了個人成長,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大妞,十幾年紮根體育行業,冬奧會帶給這座城市的變化她也看在眼裏。因為冬奧會,很多人對冰雪項目有了更多的瞭解和認知。在她的朋友圈裏,一條好友發佈的視頻動態讓她感觸很深。視頻中,一位大概三四年級的小朋友趴在滑板上向前滑行,有人問他在幹什麼,小朋友答:這是鋼架雪車。

從2017年開始考取短道速滑裁判員證書,到以裁判身份參加多場賽事,吳小萌還見證了北京市一撥又一撥參與短道速滑運動的孩子們的成長,“像很多參加短道速滑U10、U12組別比賽的孩子,都是乘着冬奧會之風成長起來的,北京冬奧會帶給了冬季項目一個非常好的發展平台。”

欣喜之餘,站在體育工作者的角度上,吳小萌想得更為長遠,她希望冬季項目能夠乘勢而起,加強梯隊建設,更好地推廣和普及,“因為從事這項工作,你會希望它有一個更好的、至少是平穩的發展,而不是像一陣風就這麼吹過去了。”

聊到日常工作,吳小萌説,最有幸福感的瞬間就是館內舉辦各種賽事的時候。之前,場館經常承辦大大小小的賽事,因為手握乒乓球、羽毛球、拔河等多項裁判員資格證書,她常擔任裁判工作。吳小萌清楚記得,體育館曾因疫情關閉過一段時間,復工後,她站在場館裏,無比想念賽時熱鬧的場景。她説:“我一直覺得體育會帶給人一種積極向上、團結進取的精神和力量,哪怕像我們舉辦的廣場舞、花棍、太極拳比賽,參與者可能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但我依然能感受到那種蓬勃的狀態。”

因為疫情等多方面的原因,地壇體育館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舉辦競賽活動了。吳小萌期待着,等到下次辦賽時,她一定會再次投入其中,和選手一起,享受比賽的快樂,享受體育帶來的美好。

新京報記者 趙雪

編輯 韓雙明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