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知道詠春有兩套拳,除了葉問打的那一套,另一套更為厲害
説起詠春拳,大家都不陌生,《葉問》系列、《一代宗師》等影片讓詠春拳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葉問、李小龍師徒的故事,更是在民間傳為佳話。
不過,大眾所認識的詠春拳,多半都是以葉問為代表的那一套拳,嚴格來説叫做佛山詠春拳,也叫正身詠春。
相對應的,很少有人知道詠春有兩套拳,除了葉問打的那一套,另一套更為厲害,其叫做古勞詠春拳,也叫側身(偏身)詠春。
這一套拳的創立者,就是詠春拳傳承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詠春拳王”——梁贊。
説起來,他還是葉問的師祖。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位“詠春拳王”,和他所創立的古勞詠春拳。
説到詠春拳的起源,民間有許多傳言。
為了滿足大眾喜聞樂見的獵奇心理,這些傳言多少都帶有一些江湖傳奇的成分,流傳下來好些不同的版本。
其中流傳最廣的一個説法是這樣的:詠春拳是為了紀念其創始人嚴詠春而得名。
嚴詠春是少林俗家弟子嚴二之女,根據葉問遺稿記載:
“時先師(嚴詠春)年已及笄,有當地惡霸,涎其姿色,恃勢逼婚。父女二人日有憂色,為五枚師太所洞悉。因憐其遇,許以傳技保身,使該土霸俟能除。詠春隨五枚返山,日夕勤修苦練。技成乃約惡霸比武,卒將惡霸擊倒。
自此五枚雲遊四方,臨行殷殷誡以嚴守宗風,待婚後發揚武術,同佐反清復明大業。綜合歷史事實,詠春派拳術,實宗於五枚師太也。”
五枚師太是何許人也?按考據人士所説,歷史上並沒有這個人,乃是小説中的虛構人物。
是否真有其人我們暫且不論,總之根據民間傳言,説是清朝中期,朝廷忌憚少林一派的強盛,於是勾結寺僧,裏應外合,放火燒了福建莆田南少林。
而五枚師太正是當時南少林的長老之一,寺院被燒之後,五枚師太出走到大涼山一帶,才有了上述傳授武藝給嚴詠春的故事。
五枚師太當時教給嚴詠春的拳術,是白鶴拳。
有一天,嚴詠春在山上自行練拳,偶然間看見一蛇一鶴相互搏擊。蛇鶴施展各自的身形,攻守交錯,爭鬥不息。
嚴詠春在一旁仔細觀看,並默默記下雙方的身形姿態和招式戰術。
最後,這場搏擊戰以鶴擊敗了蛇而告終。
嚴詠春回去以後,悉心鑽研,將蛇鶴雙方的身形和戰術加以變化,取長補短,融匯於自己所學的白鶴拳當中,自創出一套全新的拳法。
後來經過五枚師太的修正,拳技大成。
嚴詠春請五枚師太為此拳術命名,五枚師太就借嚴詠春的名字,將其命名為“詠春拳”。
師祖嚴詠春後來成了婚,將詠春拳傳給了丈夫梁博濤。
兩人沒有子女,於是過繼了梁博濤的侄子梁蘭桂為子,傳授其武藝。
梁蘭桂長大以後,到了佛山,傳藝於黃華寶。
黃華寶是“紅船”中人,與梁二娣等人為伍。
所謂“紅船”,是當時長江一帶負責救援的船隻,類似於現在的救生艇。
機緣巧合,南少林的至善禪師當時也混跡於紅船之中,與二人相識後,將南少林絕技六點半棍傳給了梁二娣。
黃華寶和梁二娣相互切磋學習,各自取長補短,由此,佛山詠春一派基本成形。
佛山詠春(即正身詠春)以“小念頭”(基礎拳術)、“尋橋”(防守套路)、“標指”(進攻套路)為拳路,以六點半棍為長兵器,以雙刀為短兵器,構成了一套完整的拳術體系。
這個時候,我們的“詠春拳王”還是一名少年。
梁贊,又名梁德榮,生於道光六年(1826年),原籍廣東鶴山古勞東便坊。
其父梁志,曾考取進士,後不願沉浮於險惡官場,便辭官回鄉,於佛山經營綢緞生意。
梁志雖然無心仕途,卻仍然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飽讀詩書,考取功名,光耀門楣,於是重金聘請教書先生在家鄉古勞教導兒子梁贊讀書。
十多歲的梁贊少年心性,不愛讀書,經常跑去看人家舞獅子、練功夫,時不時地在外面打架鬧事、惹是生非。
教書先生責罵多次,無奈屢教不改,一氣之下便收拾行李回佛山去了。梁志沒有辦法,只好把梁贊接到佛山,自己管教。
佛山這個地方,地處廣州交通要道,一向是兵家必爭之地。人民為了自保,一直以來就有習武防身的傳統。
清朝中晚期,佛山手工業受到西洋貨物的衝擊,許多人紛紛失業,社會動盪不安,於是各行各業都爭相聘請武師教授武功,導致當時的佛山武館林立,習武者眾多。
梁贊在這樣的氛圍里耳濡目染,自然一心想要學武。
可是父親不同意,他就偷偷地跑去跟一些坊間師父學拳。
十六歲那年,梁贊跟着父親回鄉過年,路上遇到了劫匪,要搶奪父子倆隨身挑擔的財物。
梁志嚇得手足無措,眼看着多年的積蓄就要付之東流。
這時候,只聽見梁贊大喝一聲,使出在坊間學到的招數,僅憑一條濕毛巾就打落了劫匪手裏的刀,然後三兩下把歹徒打得落荒而逃。
從這以後,梁志便改變了初衷,不再反對梁贊習武。
不僅不反對,他還重金聘請了名師來傳授武功。梁贊先後學了洪家拳、劉家拳等,打下了紮實深厚的武學基礎。
正所謂“同姓三分親”,在梁贊十八歲的時候,由父親(一説是“悦安社”拳師梁錫佳)引薦至紅船梁二娣門下,學習詠春拳。
兩年以後,梁二娣把能教的東西都教完了,又覺得梁贊是學武之才,就把梁贊引薦至黃華寶門下。
黃華寶本也是鶴山人,跟梁贊是同鄉,於是悉心傳授。
梁贊也果然是天賦異稟之才,深得其奧妙,武藝已入化境。
據梁贊遺著《詠春妙手》記載,黃華寶感念梁贊天賦過人,將來定能光大門户,於是就對梁贊説:“你師祖嚴詠春雖已老邁,但尚在人世,你願隨她學藝,更上一層樓嗎?”
梁贊自然滿心應允,於是跋山涉水,按照黃華寶給的地址找到了師祖嚴詠春。
梁贊説明了來意,嚴詠春要求梁贊留下學藝,三年內不許回廣東。
梁贊答應了,於是隨嚴詠春學藝,最終習得真傳。
相傳,這三年內,梁贊所修習的,正是後來由他創立的古勞詠春(側身詠春)的對拆身法和內煉養氣的功夫。
再後來,梁贊決意把師從梁二娣、黃華寶時候學到的南少林跌打醫術學以致用,就在佛山筷子街開設了“贊生堂”藥店,專治跌打損傷。
梁贊醫術高明,享譽佛山。除了醫術高超以外,梁贊的名望還來自於其精湛的武功,和路見不平仗義相助的秉性。
他本人也喜好交遊,人緣極好,人們都親切地叫他“佛山贊先生”。
光緒年間,梁贊在贊生堂內收徒教拳,將詠春拳發揚光大,被詠春門人推崇為一代宗師。
江湖上流傳着關於梁贊的許多逸聞,雖未必見於史料記載,然而眾説紛紜,不啻為一代詠春宗師的腳註。
梁贊威名遠揚,並不是因為開館授徒。
事實上,他並沒有開設專門的武館,只是在其經營的“贊生堂”藥店教授武功。
他的名聲全來自於真拳實腳的比武,梁贊一生許多次與人比武,從無敗績,在武林中聲名赫赫,被譽為“詠春拳王”。
相傳有這麼一個故事:梁贊為了能博取名家所長,曾經在贊生堂門前掛了一根木棍,旁邊寫道:
“如有人願作友誼式交換武技及棍法,十分歡迎。倘有人將我手棍擊落,賞紋銀五十兩,能將我打敗,賞紋銀一百兩,若不能取勝,無任何附加條件,可以自由離去。”
然而,這一根木棍一掛就是三年。
原來,大家深知梁贊武藝超羣,都不願意自討沒趣。
到了第四年,來了一個年輕人。此人名叫黃飛龍,自幼跟隨身為峨眉派嫡傳弟子的父親習武,學到了父親的畢生絕學,一手盤龍棍法在江湖上也是赫赫有名。
黃飛龍來的時候,那張無人問津的字條早就被梁贊收起來了,只有那根木棍還掛在門口作為招牌。
黃飛龍也不為什麼紋銀而來,他知道只要打敗了梁贊,自己就能名揚千里,也能在佛山開武館收徒弟了。
所以不管梁贊怎麼謙虛,他都堅持要跟梁贊一較高下。
這一場比武,兩人各顯絕技,打得十分精彩。
要説的話,黃飛龍此前走南闖北,與人比武也從來沒有輸過,算得上是武藝高超之人。
怎奈何畢竟還是梁贊技高一籌,招式間挑落了黃飛龍手上的棍子,這才結束了比試。
黃飛龍頭一回栽了跟頭,又懊惱又心有不甘,遲遲不肯離去。
梁贊呢,一向不願意和人有過節,為了讓黃飛龍心服口服,於是施展內力,將七枚山欖釘入茶台桌腳,然後操起手棍連演七度手法,將七枚山欖的欖核一一點得粉碎,茶台卻紋絲未動。
黃飛龍也是個武學行家,一看這光景,心裏清楚這一手武功極為高深。
這棍子要是打在人身上,從外表看不出異樣,但其實內傷極重,根本無可救藥。
他這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於是心悦誠服地拜倒在地。
梁贊也趕緊把他扶了起來,兩人從此成為了忘年之交。
梁贊中年以後,時常回鄉住上一段時日。
那時,他已經創出“三拳、三膀、三掌、二指、二橋”等技法,也就是後來側身(偏身)詠春的要點。
而古勞詠春這個名稱,其實是外鄉人為了區分梁贊早期傳授的佛山詠春,從而這樣命名的。
對於側身詠春拳的傳播和發揚,功勞最大的要數王華三。
王華三是古勞龍溪西便坊人,因排行第三,故而人稱王華三。
王華三跟隨梁贊習武,相傳有兩個版本。
其一,王華三趁梁贊回鄉教授武藝之時,欲拜梁贊為師,卻遭到了拒絕。
但他意志堅定,自己做了一個木樁,整天苦練不止。有一次梁贊外出散步,見到此情此景,被其苦心打動。
梁贊又經過明察暗訪,得知王華三乃是正直之人,於是收了他為徒。
其二,王華三初次拜師被拒絕之後,就每晚爬上圍牆偷師。記得了招式,就偷偷到樹林裏練習。
幾個月後,梁贊讓人把王華三找來,對他説:“我早知道你偷學之事,現在把你學到的東西練給我看看吧。”
王華三沒有辦法,只好把偷學的功夫使出來。
梁贊看了,覺得他是個練武的人才,又看中了他勤奮苦學的堅持,於是正式收他為徒,重新糾正了他那些偷學來的手法。
最初,梁贊傳授徒弟的都是正身拳,他的傳人當中,梁照、梁光華、易英等人在學拳時,學的也都是正身拳那些套路,黏手對拆也都是一出一入的正身拆法。
後來,王華三加入,由於王華三身材矮小,體重只有九十多斤,在跟有七年洪家拳功底的易英對拆時,根本佔不到便宜,一接手就被制住,動輒就被放出幾米以外。
於是王華三找到師父,苦苦哀求,梁贊這才把看家本領傳授給他。
梁贊根據王華三的身形,結合自己一生習武的經驗,傳授給他“以閃為進”的三角馬及側身馬,發揮其體形特點,運用“上箝肘,下箝陽,吞吐浮沉短勝長”的身形步伐,形成了別出心裁的側身詠春。
自此以後,王華三與師兄對拆,終於可以打成平手了。
梁贊傳藝有一個準則,即“妙技不可不傳(以免失傳),又不可妄傳,恐傳歹人,滋生禍端。大姓、強族、暴戾橫蠻之人不可傳,小姓、弱族而品性純良者才可傳授。”
當時的古勞龍溪,古、勞、馮三姓是大姓,王姓等其他姓氏則為小姓。
最初,梁贊是反對把詠春拳傳給古、勞等姓氏的,但後來由於各種姻親關係,最終由王華三把詠春拳在古、勞、馮三姓中廣泛傳播開來。
王華三深得師父真傳,在梁贊的八大弟子中境界最高,培養後人又不遺餘力。
其中第一位傳人林伯長還曾經擔任過孫中山先生的貼身保鏢,歷經多次生死決鬥。
最為驚險的一次,是遭到清廷殺手的追殺,林伯長揹負孫中山先生跳過圍牆,才得以虎口脱險。
詠春拳源起於五枚師太,由嚴詠春開創,經梁贊發揚光大。梁贊中晚年在家鄉古勞創立並傳授了側身詠春,世人稱之為古勞詠春。
而他早年在佛山教授的一脈弟子,又以陳華順為代表,開枝散葉,廣傳後世。
陳華順的弟子當中,就包括瞭如今婦孺皆知的葉問。後世有云:詠春拳“起於嚴詠春,衍於梁贊,盛於葉問”。
詠春拳王、佛山贊先生,一代宗師梁贊,為詠春拳的完善與傳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