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刀切謀殺個性和歷史 中性名會成為壓倒中國足球的又一顆稻草?

由 亓官天亦 發佈於 體育

雖然原計劃的“廣州會議”被推遲了,但留給各俱樂部重新註冊中性名的期限也只剩一個多月了。而有的老字號在跟足協積極溝通,卻得到了強硬的反饋而敢怒不敢言時,藍魔、御林軍、津門虎翼、紅魔、綠色旗幟這5家分別隸屬於申花、國安、泰達、建業、綠城俱樂部的球迷組織聯合發表了一份反對中性名一刀切,可以説是把中性名的爭議和不滿都擺在了明面上。


中性名謀殺了個性和歷史,有開倒車之嫌


其實在世界足壇,中性名是很常見的,但在中國足壇,不僅沒有這樣的傳統,甚至可以説這是一個打前任臉的操作。

1992年的紅山口會議推動了中國職業化,而當時的足協領導給職業聯賽的定位是由體制向市場靠攏。萬達、中信、全興、申花等企業把各專業隊接過來後,紛紛改組成職業俱樂部。即便也有像遼寧足球俱樂部和延邊足球俱樂部這種企業名並未進入俱樂部註冊名,地方體育局依舊佔有俱樂部股份,享有一票否決權的特例,但大多數俱樂部的體制早就變成了投資方下屬的子公司。也正是因為俱樂部的所有權歸企業所有,俱樂部轉讓成為了商業買賣,這些年俱樂部換個老闆就換個名字成為了常態

由於很多企業建立時,名字就專門找大師推算過,甚至是花了幾十萬,上百萬推算出來的,這些企業名本身就有着很好的寓意,也比較有格局,因此除了14年綠地入主後,一度把申花兩個字去掉引起了強烈的牴觸,大體上球迷對於俱樂部換個東家就改名是可以接受的;而“中國足球職業聯賽”也的確成為了“中國足球商業聯賽”或“中國房地產足球聯賽”。


當俱樂部完全依賴於投資方注資這一單一的生存模式,投資方一倒台,俱樂部可能就立刻涼涼的現象確實值得擔憂;中國足協想要改變各俱樂部的生存現狀,讓各俱樂部降低對投資方的依賴度是無可厚非的。這其中看到很多俱樂部的生存出現了危機,採取限薪、限制各俱樂部注資額度的舉措,從邏輯上説也都能説得過去。但強行推中性名的理由是什麼呢?當恆大計劃把名字改成廣州FC,上港和申花中基本確定會有一個改叫上海FC,一旦國安、泰達這兩個名字在足協那裏無法被通融,很可能會出現北京FC和天津FC,這跟職業聯賽開始前的廣州隊,北京隊,上海隊,天津隊有什麼區別麼?

而把國安、申花、泰達、亞泰、建業,包括進來時間相對短一點的恆大、上港、蘇寧等名字一刀切,既是在謀殺俱樂部的個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對過去這些年曆史的不認可。

中性名扼殺現有文化,或許會成為投資方撤資的理由


由於俱樂部名稱中性化,也許會有助於各俱樂部品牌擁有更獨立的運作空間和更大的發展空間,減輕對投資方的依賴,從長遠的角度來説並非壞事。但在現階段,強制對各俱樂部名稱一刀切,不光是不合理的,甚至可以説是稍顯愚蠢的做法。

雖然中國足球職業聯賽過去20多年,沒有建立起深厚的底藴和文化,但並非沒有足球文化。比如説國安、申花、泰達、建業、亞泰這些老字號已經在中國足壇存在了很多年,其中國安和申花還是目前中國足壇市場佔有率最高,在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超俱樂部;哪怕是一些進入中國足壇時間較晚的俱樂部,他們慢慢的也建立起了一些專屬於自己的俱樂部文化、球迷文化、品牌價值;現如今全改中性名,原本屬於國安、申花的文化、品牌價值就不要了麼?北京FC、天津FC、上海FC、廣州FC這些名字比國安、泰達、申花(上港)、恆大更有助於宣傳麼?

而從生存環境的角度來看,此時改中性名,對於現階段的中國足球來説,也可能會造成重創。


雖然廣州球迷一直喊“廣州隊”,但這支球隊是因為“恆大”而備受矚目

很多人都知道,中超俱樂部這幾年,每年的投入少則5、6億,多則十幾、二十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繁榮,在某種程度上來説確實是金元足球堆起來的。但這些俱樂部每年投5、6個億、十幾億甚至二十幾億的目的在哪?當有些俱樂部投資人進駐中國足壇時,都不知道足球是幾個人踢的,他們砸下巨資的目的純粹是為了保級,爭亞冠,爭聯賽冠軍?而不管各投資方進來時的目的是什麼,足球俱樂部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擔着宣傳企業的作用;很多俱樂部在年底結算時,投資人都會把俱樂部的虧損額度劃到集團廣告費裏面。

然而在中國投資職業俱樂部本身就是虧本買賣,現如今足球的熱度已經下去了,很多俱樂部的投資方根本無法藉助足球拿到政策,足球很難再成為投機的選擇時,現如今還在堅持的這些俱樂部投資方搞足球最主要的訴求已經變成了給集團打廣告時,中性名一來,各俱樂部怎麼宣傳企業?各個投資方繼續搞足球的目的在哪?

大環境很不好,各個企業的主業多少都已經受到了一些影響;而在中國搞足球,本身就是鉅虧的買賣,很多俱樂部投資方早就動了甩掉這個包袱的念頭。現如今連品牌曝光都沒了,中性名也給某些俱樂部的投資方提供了一個,徹底擺脱足球的絕佳理由。

政策年年改,談何長遠發展!一刀切的損失誰來買單?


為什麼現在要對中性名一刀切?足協或者説有關方面給出的理由是,有助於球迷文化培養,打造百年俱樂部。或許這個理由,足協自己確實信了,但大夥會信麼?當中超聯賽的政策每年都不一樣,當中國足協前些年出台的五年計劃,十年計劃幾乎都沒實現;前任領導任期內定下的事,換個領導上來很可能隨時會被推翻,中國足球的發展何來持續性?

而中性名的目的理應是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對於沒有中性名文化的中國足球來説,已經有了國安、申花、建業、亞泰、泰達、綠城這種長期存在,且被各方認可的名字本身就不易。特別是那些已經存在了二十年甚至更久的老字號,實際上這個名字以及在足球層面所建立起的品牌本身就是中性名的背景下,要把這些深入人心的名字全部推掉,也意味着各俱樂部此前圍繞着品牌建設所進行的努力都要推倒重來。很難想象北京球迷該如何去支持一支名字沒有“國安”的球隊?虹口的看台上還會在出現“上海申花至高無上”的歌聲麼?

其實中國足協出台中性名的目的,也是像五大聯賽看齊。但歐洲的職業足球都發展多少年了,我們才發展多少年?人家的市場化、商業化是什麼水平?我們又是什麼水平?當所有東西都不一樣,就簡單的把歐洲的制度copy過來,而不考慮球迷的情感,現有俱樂部投資方的訴求和目前的大環境去一刀切,所帶來的歷史傳承問題,以及文化損失,該由誰來買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