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閃耀在冬奧舞台
楊 揚
王冰玉
王北星在“冰絲帶”首次製冰完成後試滑。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攝
在歷屆冬奧會的賽場上,她們曾經站上領獎台,創造中國冰雪運動的歷史。
而今,離開賽場的她們,仍然堅守在冰雪的舞台上,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籌辦發光發熱,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為運動員提供最佳比賽環境”
2002年,在美國鹽湖城冬奧會上,楊揚獲得了中國首枚冬奧會金牌。20年之後的北京冬奧會上,她的身份依然與運動員有關——作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運動員委員會主席,楊揚和同事們的目標,是舉辦一屆“以運動員為中心的冬奧會”。
“為運動員提供最佳的比賽環境,期待他們在中國把最好的、最酷的競技狀態體現出來。”楊揚説,由19人組成的運動員委員會中,兼顧了冬季和夏季運動員代表,還有殘疾人運動員代表,他們積極參與冬奧籌辦,為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獻計獻策。
以運動員為中心的辦賽理念更多地體現在賽場內外的細節之中。例如,參賽運動員中有對麥麩過敏或只食用無麩質食品的人,為此冬奧菜單中專門提供了無麩質食品。花樣滑冰運動員“戰袍”易損,可否在賽場下準備幾個針線包?滑雪賽事運動員“扎堆”,出發台上的如廁問題如何解決?這些細節,運動員委員會的成員們都考慮到了。
結合自己的運動員經歷,楊揚也建議,參照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將北京冬奧會獲獎運動員的手印和腳印留在比賽場館中,成為寶貴的奧運遺產和獨屬於運動員的“北京記憶”。
如今的楊揚擁有多重身份——卸任國際奧委會委員後,她於2019年當選世界反興奮劑機構副主席。純潔的冰雪,離不開公平、乾淨的競賽環境。楊揚説,做好反興奮劑工作,不僅需要運動員瞭解藥物、樹立正確價值觀,還要關注運動員的教練、家長、經紀人等隨行人員的教育和管理問題。
“從參賽者到競賽組織者”
2010年温哥華冬奧會上,王北星在速度滑冰項目上收穫一枚銅牌。以運動員的身份參加過三屆冬奧會,王北星對冬奧會的印象之一是“熱鬧”——“熱愛冰雪的各界人士匯聚一堂,看台上的觀眾們唱着歌,一起為喜歡的運動員吶喊助威。”
2018年,王北星進入北京冬奧組委,擔任速度滑冰競賽主任。這是她熟悉的老本行,也是一個充滿挑戰新領域。
作為北京賽區唯一的新建比賽場館,國家速滑館從誕生之初便備受關注。在嶄新的“冰絲帶”,王北星以運動員的視角,對競賽組織和運營提出建議和需求。在賽道設置上,她提出設置專門的訓練道,滿足運動員的訓練需求。今年1月,“冰絲帶”完成首次製冰,久未站上賽場的王北星上冰體驗,給冰面送上了高評價。
“作為速滑從業者,看到北京能擁有像‘冰絲帶’這樣漂亮的場館,確實是難得。‘冰絲帶’值得大家的期待。”王北星説。
3年多的時間裏,從對內聯繫各部門及相關業務領域,到對外與國際滑聯保持密切溝通,王北星見證了“冰絲帶”的場館設施和賽事服務從無到有,一步步走向高質量的冬奧標準。今年10月,國家速滑館舉行冬奧會測試活動,“冰絲帶”的冰面和設施以及運動團隊的專業工作,得到了外國運動員在內的一致讚譽。
王北星自己也在奉獻冬奧的經歷中不斷成長。“從參賽者到競賽組織者,不同的舞台,不同的挑戰,我和團隊一路走來,收穫滿滿,意義非凡。”在給自己的一封信中,她這樣寫道。
“希望運動員感受到誠意和專業”
2010年温哥華冬奧會上,王冰玉作為中國冰壺國家隊女隊隊長,率隊摘得銅牌。這是中國首枚冬奧會集體項目的獎牌。
如今,王冰玉在北京冬奧組委擔任冰壺項目競賽主任。身份的變化,讓她更直觀地感受到一場比賽背後的複雜工作和艱辛付出,更宏觀地看待和理解冰壺項目。
“做運動員的時候,去比賽有酒店住宿、往返班車,到了冰場可以直接上冰,器材都準備好了。現在我是這些服務的設計者和提供者。”王冰玉説,過去作為運動員,只需要瞭解冰壺的技戰術就可以。如今作為冰壺競賽項目主任,更要知道如何舉辦一場成功的賽事。
一個運動員來到冰壺場館,從入口到更衣室,再到比賽入口,這些都需要專業人員根據運動員的需求去設計。王冰玉説,作為設計者,自己的工作便是給參加冬奧會的運動員提供更好的保障。
儘管身份發生轉變,但在王冰玉看來,自己從未離開至愛的冰壺賽場。在為北京冬奧會籌備奮戰的過程中,她的腦海中時常浮現出昔日熟悉的對手、好友和國家隊的師弟師妹站在北京冬奧會賽場上的場景。“希望他們參加北京冬奧會冰壺比賽時,能夠感受到我們的誠意和專業。在我們提供的最好的軟硬件條件下酣暢淋漓地表現自己。”
王冰玉説,2022年北京冬奧會是推動中國冰壺運動發展的新契機:一方面,中國的技術官員將登上冬奧會的賽場;另一方面,通過冬奧會的帶動作用,冰壺人才的培養體系有望得到理順、人才有望湧現和成長,北京冬奧會的經驗將為中國冰壺發展提供寶貴的養料。(立風)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1年12月08日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