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散打怎樣才可能“打”進奧運會?

由 戚國慶 發佈於 體育

散打作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藴含了寶貴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時代性。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武術散打比賽的成功舉辦,也積極推進了散打項目在國內的蓬勃發展。

“推動散打進奧運,首先就要求我們要把自身工作做好,在規則的嚴謹性、執法的規範性、比賽公平競爭的環境等方面都要做到最好。從十四運會武術散打比賽來看,散打這個項目的發展勢頭良好,運動員在不斷進步,技戰術水平也在快速提升,‘運動員有水平,裁判員有水平,辦賽有水平’,這三個‘高水平’保證了十四運會散打比賽的圓滿順利。拿金牌的驕傲自豪,沒拿金牌的也輸得心服口服,充分體現了奧林匹克精神。”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武術搏擊部副主任張雷説。

作為國內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全運會的比賽歷來有着極高的關注度。第十四屆全運會武術散打比賽設男子團體(56公斤級、65公斤級、70公斤級、80公斤級、90公斤以上級)、女子團體(52公斤級、60公斤級、70公斤級)及男子單項60公斤級、75公斤級、90公斤級五個項目共11個級別,來自全國各地的24支代表隊136名運動員齊聚安康,奉獻了一場場酣暢淋漓的巔峯對決。在精彩的比賽得到觀眾喝彩的同時,整個比賽公平、公正、公開的氛圍也得到了各參賽隊的高度認可。而這背後,有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鋭意改革的決心和舉措,以及全體裁判員的辛苦付出。

創新,國武中心首創比賽打分監管機制

創新可以推動民族進步,可以促使一個國家興旺發達,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創新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十四運會散打賽場上,創新也在進行時。看過十四運會散打比賽現場視頻的觀眾可能會發現,每次比賽前裁判員進場,都會有兩撥裁判,看上去“陣勢龐大”。而這正是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在賽前推出的創新機制——打分監管機制。

張雷介紹,上場的裁判隊伍中,內圈的是打分裁判,俗稱“邊裁”;外圈的叫“錯誤提示員”,坐在打分裁判後面,防止各種原因導致的打分錯誤。過去的比賽是一雙眼睛在看打分,由於散打比賽動作激烈、速度又快,一雙眼睛看不準。國家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為了保證不在打分上出現絲毫差錯,就配兩雙眼睛去進行打分和監管。從本次散打比賽六個單元的賽程來看,這個創新舉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臨場的一些邊裁判如果打錯了分,把一分給成了二分,或者把二分給成了一分,提示員發現後會馬上發出提示,利於現場糾錯。

公平,現場糾錯機制確保運動員最佳戰績

為了確保本次比賽執法工作的順利進行,裁判員們早在9月18日就抵達比賽舉辦地安康,接受培訓。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還特意找來當地的運動員以模擬比賽的形式,讓裁判員在真實的實戰場景下進行打分。兩天時間內,裁判員每天都會進行三場緊張的培訓,晚上也要組織學習,就是為了保證裁判員打分最大程度的公正。

針對裁判執法工作,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陳恩堂賽前提出了“三準原則”:即裁判員要“看得準、打得準、糾得準”。而在實戰過程中,裁判員也確實嚴格貫徹了這一原則:打分準確,尺度統一。打的分值在場的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都能看到,同時,場上裁判的判罰也公平準確,決賽當天男子單項75公斤級比賽中就有過一次現場糾錯:引起異議的判罰場景通過視頻回放在大屏幕上,從現場的教練員、裁判員、運動員、觀眾到觀看直播的觀眾,都是一目瞭然。在確認確實是一次錯判,當時就糾正過來,“公平、公開、公正”也由此實實在在呈現在所有人眼前。

三個高水平,讓十四運會散打比賽順利收官

十四運會,各項目的參賽環境均屬優秀,運動員全力發揮,力爭在公平的競技狀態下取得最佳成績。套路比賽中,陳恩堂主任説,“金牌是比出來的”。散打項目比賽,陳恩堂要求最核心的目標就是“金牌是打出來的”,所有的金牌都要在公開、公平、公正的條件下產生,讓最優秀的運動員獲得金牌,是這次辦賽的理念和初衷。從最後的結果來看,應該説完全實現了預期,整個比賽順暢、圓滿,各參賽隊也“心服口服”。

散打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民族體育項目,運動員身體素質非常好,具有速度、力量、靈敏、柔韌、專項體能以及技術動作的複雜性、全面性,比賽也有着很強的競技性和觀賞性,加大力度向世界推廣這個項目,讓散打項目“打”進奧運會,這樣將能會更利於中華武術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傳播。

供稿:郭韜略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