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雖然是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國度,但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導致華夏民族對於武術相當的推崇,歷代反封建王朝中的文武官員都是能夠分庭抗禮,這就充分展現出了尚武對我們這個民族發展的重要性。而且這種崇尚的精神直到民國時期也沒有消退多少,不過也有很多人發出了這樣的疑問,為何我們在近代史上擁有眾多的武術大師,卻在抗擊外來侵略者的時候沒能發揮多少作用?其實真相很殘酷。
首先我們需要確認的是,民國時期的確是湧現出了很多的武術大家,這個時候的武術界也流傳着很多傳奇的故事。也有相當一批愛國武術高手,用自己超絕的功夫活躍在武術擂台上,在對戰日本、西洋等外來高手的時候展現出了給祖國增光的一面。然而,不管是甲午海戰,還是八國聯軍進北京、甚至是後來的抗日戰爭中,都很少聽説武術高手大量擊殺敵人的事蹟。難道這些所謂的武術大師都只是徒有虛名嗎?
其實這一點是不需要質疑的,因為中華武術的傳承有着嚴格的家族或師徒繼承製,每一代武術高手的培養都非常不容易,他們都是從很小的時候就接受訓練。有時候一個簡單的動作都需要練習數年甚至是數十年,所以真正有名氣的武術高手都是名副其實的,絕不是現代的一些花架子所能夠比擬的。事實上有些武術大師還是參與了近代戰爭的,不過他們大多數都是被某一軍隊或是軍閥聘請為武術教練,專門負責訓練軍隊,如李堯臣、韓慕俠等,而不是直接上陣殺敵。
其實武術大師不直接上戰場也是非常無奈的事情,畢竟近現代戰爭比拼的不是單打獨鬥,而是大規模的武器裝備、後勤補給、以及訓練有素的軍隊和指揮有方的戰略戰術。正是鑑於這些客觀因素,不少民國武術大師在外敵進犯的時候只能選擇迴避,否則就會遭受滅頂之災。就像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候,拒絕避難的八卦掌大師程廷華,在大街上打到幾個德國兵之後躍上房頂,結果被敵人亂槍掃射而亡,這就是慘痛的教訓。
可見,不是我們的武術大師不盡力、不愛國,而是大規模的軍隊作戰不是依靠個別人的戰力就能夠抗衡的。就連號稱民國第一武術大師的杜心五,在面對日軍坦克殘忍碾壓無辜孩童的時候,也只能發出“祖國沉淪堪痛哭,同胞應起拯危亡”的哀嘆,這就是現實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