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體校女足選材之難:一個年齡段只有42人可選
中新網客户端北京7月2日電(卞立羣)“這是以前祭農的地方,土壤特別好。”走在前往訓練場的路上,一旁的北京先農壇體校女足教練高徵向記者介紹道。
這確實是一片沃土,莊則棟、郎平、張怡寧、馬龍、丁寧、滕海濱……擁有64年曆史的先農壇體校,培養出很多耳熟能詳的體壇名將。除了乒乓球、田徑、體操等傳統優勢項目,女足也是這家老牌體校的招牌之一。
不過,近些年他們面臨着一個頭疼的問題——女足的選材愈發艱難。
北京女足的搖籃
走在歷史氣息濃郁的先農壇體校裏,你確實能感覺到時間積澱下的厚重感,院內各訓練場中揮汗如雨的運動員們身上,似乎也有着他們前輩的影子。
地處北京南二環天壇旁邊的先農壇體校在1956年成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用來培養體育人才的基地,校中的先農壇體育場更是早在1937年就已經建成,曾經是中國足壇老牌豪門北京國安隊的主場,如今是北京北控女足的主場。這個許多北京球迷中的足球聖地,見證着北京足球的變遷。
北京女足是1985年組建的,建立之後就迅速成為一支勁旅,她們在1987年奪得六運會冠軍,1988年至1992年,又連續5年奪得全國女足錦標賽冠軍。1999年和2002年,曾兩次在女超聯賽登頂。
資料圖:北京女足在2019賽季比賽中。圖片來源:OSports全體育圖片社
30多年來,北京女足一脈相承,也算是女超聯賽中為數不多的老牌球隊之一,擁有着獨特的底藴,成績也始終保持在國內前列。
據介紹,先農壇體校已經為中國女足輸送過30多名優秀國腳。那支在1996年獲得奧運會亞軍的“鏗鏘玫瑰”中,北京隊隊員是中堅力量,時任國家隊主帥馬元安也出自這裏。先農壇體校不僅是北京女足的搖籃,更是女足國家隊重要的球員輸送地之一。
先農壇體校現在共有3支女足隊伍,除了北京女足一線隊,還有U16和U14兩支梯隊,一共有87名女足球員。每支隊伍承擔着不同的任務,一線隊正備戰新賽季女超聯賽和明年的全運會,U16隊伍正在備戰所屬年齡段的聯賽以及明年全運會女足青年組的比賽,U14梯隊則是北京女足的重要後備力量。
先農壇體校女足U16梯隊在訓練中。供圖
“42個孩子裏選28人”
然而,即便有着輝煌的歷史和傳承,先農壇體校卻依然需要直面選材面日益收窄的難題。“我們之前有一支U18隊伍,在今年5月份解散了。有的隊員升入一隊,有的進入學校,分流了。”先農壇體校景校長介紹道。
這在該校女足青訓體系中是再正常不過的“新陳代謝”,但在近些年裏,這個過程已經愈發艱難。
前女足國腳古雅沙也持類似觀點:“我當時選擇走足球這條路一方面是喜歡,另一方面是小時候家裏條件並不是那麼好,家裏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出路。但是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可能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風吹日曬,吃這份苦。而且不一定能踢出來,光憑一個喜好,其實還是很難。”
而選材難不光存在於北京女足中,放眼全國,這都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一個月前,中國足協曾公佈了一組關於女足青訓的數據,目前全國女足青訓系統中的在訓球員有2995人,這一數字並不算多,但相比兩年前的1356人,已經有了不小的進步。
女足青訓球員數從2018年的1356人增加到如今的2995人。
踢女足真的沒出路?
此前記者曾實地走訪過幾家位於北京的青訓機構,其中不乏一些踢球的女孩,有些孩子也展現出一定的天賦。
當詢問是否願意把孩子送上職業足球這條路時,多數家長表示只是想把足球當做孩子的愛好來培養,在玩中強身健體,培養孩子的意志力和團隊精神,但並不願意讓孩子成為足球運動員。上升通道窄、太辛苦、不看好足球行業發展是其中的幾大原因。
客觀來説,無論是讀書還是走體育這條路,在競爭中總會有優勝劣汰,但女孩選擇職業足球,真的如一些人想象中的那麼“沒出息”嗎?
資料圖:先農壇體校U16梯隊在比賽中。供圖
曹潤芝是北京女足U16隊中的主力後衞。回想起走上女足這條路,她回憶道:“當時老師問誰想去足球班,當時其實還不知道足球是什麼,就想着鍛鍊身體,就舉手了,踢起來感覺還不錯,後來就被體校的教練選上了。”
曹潤芝説,家長支持她走這條路,雖然也曾擔心過考大學的問題,但最終也選擇了支持。不過走到現在,考大學這個顧慮似乎並沒有當時想象中的那麼棘手。
資料圖:北京女足U16梯隊在比賽中。供圖
據教練高徵介紹,先農壇體校雖然是培養體育人才,但對文化教育一直非常重視。他所帶的這批孩子每週一和週四上午、週二和週三晚上都會學習文化課。在訓練中,高徵也會經常用英語跟隊員們交流,鼓勵她們出去報班學習英語。如果學習和訓練時間衝突了,高徵也會讓她們先去學習,然後選擇另外的時間去彌補訓練時間的缺失。
“今年我們隊有三個主力考大學,她們報的是北體大。以特招生身份考的話,足球分佔70%。其實女孩踢球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踢得好可以打女超,再好一點進入國家隊。如果沒踢出來也有很多選擇,可以當教練,可以去當裁判,有了大學文憑之後也可以去做體育記者等等,完全可以百花齊放。”
先農壇女足U16梯隊在訓練中。供圖
對於一些家長送孩子走專業道路的排斥,高徵認為:“送孩子踢球可能一開始不太好接受,心理障礙很難破除,但真正進來以後,路還是很寬的。而且踢球的女孩比男孩少很多,競爭小一些,所以女足的成材率會比男足高,我這支隊伍裏能有將近一半可以踢出來。”
據先農壇體校景校長介紹,在今年5月份解散的U18梯隊中,只有4人沒有找到出路,還要在明年繼續考大學,剩下的球員大多已經升入一隊或者進入大學學習。
先農壇體校女足U16梯隊在訓練中。供圖
球員一代不如一代?
近些年,中國女足的成績出現一定的下滑趨勢。與1996年奧運會上和1999年世界盃上連獲亞軍的那支“鏗鏘玫瑰”相比,現階段女足取得的成就更是無法相提並論,因此“一代不如一代”的論調也出現在了女足運動中。
但對於這類觀點,無論是北京女足一線隊主帥於允還是梯隊教練高徵都表示不認同。
在於允看來,現在國內女足球員的水平肯定比以前強。“世界足球是發展的,以前的攻防理念、節奏和速度跟現在沒什麼可比性。我們的競技水平還是有提高的,思想意識也有變化和進步,但可能我們的進步速度還不夠快,沒趕上世界的進度。”
高徵則表示:“肯定是一代更比一代強,要用原來的人踢現在的比賽,那是不可能的。現在比賽是越來越快,人球結合的速度和比賽強度非常高。以前我們女足厲害是因為其他國家不重視,我們又恰好有一批不錯的球員。後來其他國家重視了,我們的優勢就沒那麼明顯了。”
經過4年打磨,先農壇體校女足U16梯隊已經初步開花結果。卞立羣 攝
不過,選材面窄確實成了制約女足發展的一大因素。在高徵看來,選材佔據了一個隊的成功的50%,選材面過於狹窄是天生的短板,只能去儘量縮小差距。
於允認為,女足還需要轉變思路,要和男足一樣讓大家參與進來,讓大家都喜歡這項運動之後再看誰適合走職業這條路,同時也要鋪好上升通道。“現在一些方面的銜接還不是特別順暢,還是要在政策上‘扶貧’,讓社會上更多層面關注女足,給球員更多在社會上生存的途徑,鼓勵更多女孩參與到這項運動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