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甲雄心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
工作時,他們隱沒在繁華都市的千千萬萬上班族中,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下班後,他們穿上自制的鎧甲披掛上陣,化身古代的戰士在圍欄中揮灑胸中豪情。
他們是中國全甲格鬥愛好者,多次代表中國登上國際賽場並取得佳績。
全甲格鬥是穿着全方位防護的盔甲進行近身格鬥對抗的體育運動,盔甲外觀必須儘量符合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甲冑形制,所使用的器械也經過鈍化處理。目前全世界參與這項運動的國家超過50個,遍佈所有大洲,中國從2015年開始正式接觸全甲格鬥的國際組織——世界全甲格鬥大聯盟,隨後組織了代表隊參加國際賽事,目前已經有6支大聯盟註冊隊伍,超過60名選手。其中的佼佼者上海半噸隊,在亞太地區排名第一,2020年世界積分排名前十。
要參加全甲格鬥比賽並非易事,首先要有一身自己的甲冑。半噸隊隊長“大貓”介紹,規則要求選手的甲冑是所在國家13-17世紀有代表性的樣式,於是他們在研究大量古籍資料後,決定選擇明朝的甲冑樣式。在位於浙江嘉興的工作室,隊員們各顯神通,有的負責設計、有的負責打造,努力在符合歷史和比賽中的防護性中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
“我們出國比賽肯定要穿代表中國特色的甲冑。中國是文明古國,我們身上每一件沉重的兵器和鎧甲,都藴含着厚重的歷史。”“大貓”説,“因為全甲本身是一項比較特殊的運動,它是體育和文化的結合。所以説,在賽場上的成績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為你只要在賽場上表現出足夠的頑強和拼搏精神,其實就已經獲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在比賽成績以外,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層面上的展示,所以我們很大一部分精力會花在鎧甲上。”
在備戰全甲格鬥的“世界盃”“諸國之戰”時,半噸隊面臨了一次意想不到的挑戰。大聯盟史實委員會負責在賽前對所有選手的裝備進行線上審查,有一次他們向半噸隊提出:明代環臂甲的歷史還原度不夠,外觀上有一些爭議,建議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加以完善,使其看上去更符合明代鎧甲的風貌。
“坦白來説,如果執意繼續使用現有的甲問題也不會很大,重新制作時間很緊張,我們也會覺得很疲勞,但是我們也不是完全沒有餘力,大家經過討論,還是想做到盡善盡美。”“大貓”説,“鎧甲在賽場上代表中國文化,我們希望讓全世界的人看了以後都無可指摘。”
決定重新改良環臂之後,隊員們連夜找資料,經過了一番周折,總算是在比賽之前趕出來了,而且經過實驗之後效果不錯。把圖片更新了提交後,史實委員會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賽場上頭一次出現還原度如此高,看上去就感覺非常棒的明代裝備外觀。並且他們也很感慨,中國人居然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以這麼高的效率實現這樣的成果。”“大貓”自豪地説。
裝備有了,接下來就是訓練。由於隊員們大部分人平時都要忙自己的工作,在工作日很難常常見面,所以通常週一到週五是個人的練習,以個人體能和技術為主。到了週末,大家才能聚在訓練基地披盔戴甲。一方面交流最近的心得體會,一方面穿上鎧甲排練陣型和彼此之間的配合。結合我國的傳統武術和武器技法,隊員們建立了一套適合自己的訓練體系和方法,同時請教了專業的體能訓練師,借鑑了綜合搏擊、散打的訓練方法。
“大貓”的本職工作是在一家遊戲公司從事美術設計,他認為自己的工作和全甲格鬥有一些交集。“因為我的工作會涉及到對各個國家民族各個歷史時期的一些武術和戰爭內容,我通過全甲格鬥去了解世界各國不同兵器使用技巧,這對我的工作也有一定幫助。”“大貓”也承認,工作與愛好不可能完全相融,畢竟全甲格鬥需要大量時間訓練,勢必會擠佔一部分工作時間,同時出國比賽和參加活動也需要請假。
對“大貓”和他的隊友們來説,全甲格鬥已經成了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們願意為自己的熱愛付出。“作為個人來説,工作是謀生的手段,全甲格鬥是精神追求,你只能盡力去協調兩者的關係。”
出品單位:新華社體育部 新華社浙江分社
出品人:許基仁 何玲玲
製片人:周杰 袁震宇
監製:樹文
導演:鄧旭東
統籌:劉海波 夏亮 張悦姍 董意行
攝影:梅傑 謝超
編導:吳曦(實習)
燈光:胡可
後期:孔大石 鄧旭東
海報設計:李楠
記者:張悦姍 樹文 董意行 夏亮
編輯:彭東 吳博文 趙建通
鳴謝:中共桐鄉市委宣傳部 全甲格鬥半噸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