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國人不會對你手軟!日本人不會對你手軟!別哭!”

由 費莫白竹 發佈於 體育

“美國人不會對你手軟!日本人不會對你手軟!別哭!中國女排流血不流淚!”

這是電影《奪冠》中的一段。

 

40年來,中國女排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的精神讓國人熱血沸騰。


可是,僅靠精神贏不了比賽。


中國女排到底是靠什麼開創了“黃金時代”?


文丨崔赫翾 瞭望智庫觀察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不成器的北京4號”


1978年,曼谷亞運會,中國女排一路過關斬將。


然而,決賽時,郎平連連丟分,中途被換下,最終惜敗於正處鼎盛時期、連勝百場國際賽事的日本女排。


在歡迎亞運健兒的慶功會上,初出茅廬的郎平因為這場失利有了一個新綽號——“不成器的北京4號”。


郎平説,“羞辱已使我滿臉通紅。”


時任中國女排隊長的張蓉芳也被專家們質疑:一米七四的矮個子,遇到歐美強隊怎麼辦?


這些指責與質疑,源於國人對女排的期待。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接下來,重返絕大多數國際體育組織。然而,在各種國際賽事中,中國隊一直成績欠佳。


1998年12月在泰國曼谷亞運會女排比賽中,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在現場指導。

 

有外國人斷言:“中國人只能在小球項目上取得成績,在大球項目中要走向世界,是不可能的。”


沉寂已久的中國體育,太需要一場勝利來鼓舞士氣了。


承載的希望越重,肩上的壓力越大。


輸了球的女排姑娘們,心裏有一團火。


身材、體質都差不多,我們為何贏不了日本女排?


實際上,上世紀50年代日本女排曾經到我國訪問,當時,她們水平並不高,以1:3負於上海隊,更是以0:3的比分分別負於中國國家隊和北京隊。


1952年,大松博文在其供職的日本貝塚紡織廠組織女子排球隊,實行8小時工作、8小時訓練、8小時休息的制度。由於強度太大,甚至一度激起了勞工組織的強烈抗議。


1964年12月4日,以訓練刻苦聞名的世界女子排球冠軍隊——日本“尼吉波”貝塚女子排球隊在上海進行了一次公開的訓練表演。7名中國選手也參加了這場複雜的訓練。這是客隊教練大松博文(左四)為中國選手做攻守基本技術和反應能力的訓練。

 

這羣女工,成了日本女排國家隊的班底,隨後橫掃世界排壇,拿了奧運冠軍。


“魔鬼”訓練,並不是日本女排取勝秘訣的全部,技術串聯和新技術的運用才是根本。比如,結合球員身材矮小的特點,大松博文發明了滾翻墊球的加強防守動作,同時開創了勾手發球、雙手前臂墊球等新技術。


注:勾手飄球,就是通過改變拳頭和球面的接觸量,改變球速和方向,增加對方的接球難度。


日本女排的成功,讓周恩來總理看到了中國三大球獲得突破的可能。


1965年4月,周恩來總理邀請大松博文來華,協助訓練中國女排。他提出“三從一大”的精神,即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和大運動量訓練,為中國女排帶來了全新理念。


1965年4月,大松博文應周恩來總理邀請到中國指導中國女排訓練。

 

在大松博文的指導下,中國女排突飛猛進。這堂啓蒙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體育界。


但是,曼谷亞運會的經驗似乎在告訴中國女排,僅憑現有的訓練方法,學生沒法戰勝老師。


2

拼!拼出一條“血路”!


3年後,1981年11月,第三屆女排世界盃在日本舉行。


這場比賽關注度有多高?


當時,別説電視機,很多家庭連收音機都沒有。為了觀看比賽直播,成都車輛段上千名職工圍在一台20幾寸的“湯姆遜”黑白電視機前,還要提前“搶佔”有利位置。


參賽的8支隊伍採用單循環賽制。中國女排先是用5個3:0的佳績先後橫掃巴西、蘇聯、韓國、保加利亞、古巴。在第六輪比賽中以3:2險勝勁旅美國隊。在這場比賽中,郎平扣球高達102次。


在決賽中,六戰全勝的中國女排再次與衞冕冠軍日本隊相遇。因為此前日本隊以23負於美國隊,中國隊只要拿下兩局,就能穩獲冠軍。


1981年11月16日傍晚,學校停課、工廠停工,全國人民守在黑白電視機和收音機前。


開局,雖然遭到法國裁判頻頻誤判,但張蓉芳的進攻、郎平勢不可擋的扣球,使我們以15:8的大比分獲勝;姑娘們一鼓作氣,以15:7再勝一局。


1981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在第三屆女排世界盃頒獎儀式上。

 

至此,世界冠軍獎盃已經被我們妥妥地拿到手了。


這時,球場上的形勢開始變得微妙——比賽尚未結束,對於中國隊而言,只有親自贏得老對手才算完美。


在接下來的兩局中,已無緣冠軍領獎台的日本女排隊員發起猛攻,加之裁判誤判、我們球員的傷病發作,中國隊以12:15、7:15的比分被拖入決勝局。


在關鍵時刻,袁偉民教練大聲道:


“你説行,為什麼不拼?冠軍拿到手,就可以不拼了,是嗎?!”


“你們要想一想這是在什麼地方打球,你們代表的是中華民族,祖國人民需要


你們拼,要你們全勝,這場球不拿下來你們會後悔一輩子!”


她們決定,背水一戰!


中國隊一度以12:6領先;


日本隊加緊進攻、追成13:13;


副攻三屋裕子扣球打手出界,以15:14拿到賽點;


郎平兩次扣球成功,追成15:15;


郎平扣球、周曉蘭攔網,中國隊以16:15拿到了賽點;


最後一球,周曉蘭攔住水原的扣球,隨後與孫晉芳雙人攔網、攔住廣瀨的扣球,中國隊17:15逆轉取勝!


此次中國女排七戰全勝,第一次問鼎世界冠軍,也是中國首次在世界三大球比賽中稱王。


我們奪冠後,北京大學4000多名學生衝出宿舍,在操場高喊“中國萬歲”。


次日,《人民日報》頭版只有一個主題——慶祝女排姑娘奪冠。在《學習女排,振興中華》一文中,《人民日報》第一次提出了“向女排姑娘學習,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揚女排精神,振興中華”。


截至年底,中國女排收到的賀信、賀電和紀念品超過了30000件!


《人民日報》1981年11月19日頭版。

 

3

中國女排為什麼能贏?



在當時,別説完善的訓練器械,中國女排連像樣的訓練場都沒有。早年的訓練基地,是用竹子搭起來的竹棚館,四面漏風,地上鋪的是帶毛刺的舊木板,運動員稍不留神就會受傷。


沒有球網,就用竹竿代替;沒有臂力器,就和對手扳手腕;沒有創可貼,就用膠布粘貼……


在極其簡陋的訓練環境下,女排姑娘接受着教練們的“魔鬼訓練”。


在大松博文式訓練的基礎上,袁偉民提出了“全高快變”的技戰術思想。中國女排創造性地發展出一系列打法:腳起跳快球、錯位飛、重疊攔網等,以及中國女排首先使用的2號位單腿背飛的技術,這項技術已經被各國女排吸納,成為一項基本得分手段。


袁偉民有針對性地對女排進行訓練,強調技術的針對性與實戰性。為了增強女排在力量上的短版,他向各省男排隊伍發出邀請,請他們為中國女排當陪練。男陪練發出的球,打在身上,幾乎能將人砸暈,姑娘們只能扛着。


針對古巴隊兇狠的扣球,袁偉民設計了“背牆一戰”的訓練:在離牆3米遠的地方搭上一個有網的台子,讓男運動員從高處狠狠扣球。女排姑娘被球砸得鼻青臉腫,但是,很快突破了接扣球的心理障礙——對迎面襲來的大力扣殺,她們再也不怕了。


袁偉民後來回憶道:“我常常出難題,完成不了訓練指標就不能下課,一堂訓練課我揮臂1000多次。只要一人沒完成,就全體陪練。”


在艱苦的條件和高強度訓練下,郎平可以不吃不喝,持續練7個小時的扣球。出國比賽坐國際航班,只要坐飛機時間長點兒,教練就會讓她去機艙後面練深蹲。


就這樣,教練和女排姑娘們憑藉堅強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在第三屆世界盃上綻放奪目的光芒。


接下來,女排姑娘勢如破竹:


1982年,秘魯世錦賽,3:0戰勝東道主,首奪世錦賽冠軍;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決賽中迎戰東道主,3:0完勝,取得“三連冠”;


1985年,第四屆女排世界盃,與古巴狹路相逢,3:1勝出,奪得“四連冠”;


1986年,捷克斯洛伐克世錦賽,以8戰全勝的戰績蟬聯冠軍,成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五冠王”球隊。


曾經被嘲諷為“不成器”的郎平,成了“大器”;矮個子的張蓉芳,眼快、手快、腳快、球路刁,立下赫赫戰功。

 

4

為什麼又贏不下去了?



然而,五連冠之後,女排整整17年沒有拿到世界冠軍。


1988年,漢城奧運會,共有8支隊伍參賽,中國女排獲得第3名;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僅列第7;


1994年,巴西世錦賽,跌至第8名;


次年,郎平開始執掌中國女排,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和1998年世錦賽中,我們只拿到兩個亞軍。


輝煌過後,是什麼阻礙了中國女排的衞冕之路?


原因其實不難理解:


其一,80年代末,市場經濟大潮滾滾而來,傳統的培養機制和訓練體制逐漸跟不上發展要求。三大球中,排球遲遲沒有開始職業化。


在身體條件無法跟歐美球隊抗衡的情況下,國家隊延續着高負荷集訓道路,以此強化默契,練好一傳、做好串聯和爭取打快,進而突破歐美高大球員的攔網。


然而,過度依賴高強度集訓帶來的後果很明顯,1993年到1994年初,頻繁的賽事打亂了訓練,中國女排在巴西世錦賽上拿到了歷史最差排名。


其二,退役、傷痛與重壓下的人才流失。


長時間超負荷訓練透支着女排姑娘的健康。


1985年,郎平25歲,職業生涯正盛,然而,長期的高強度訓練使她飽受傷病折磨,無奈選擇退役。實際上,在2013年再次出任中國女排教練之前,郎平已經動過10次手術。


陳招娣用繃帶吊住左臂,單臂出戰,退役時被鑑定為二級傷殘;曹慧英身上有左腿髕骨斷裂、手指骨折等多處傷病,右手小指因為多次扭傷無法復位,無法和其他手指一起併攏。


陳招娣(左)在與巴西隊的比賽中跳起扣球。


五冠王時代的老隊員們陸續退役。


自1986年奪得世錦賽冠軍後,中國女排開始青黃不接。


1994年世錦賽,女排僅僅拿到第8名,被媒體形容為“恥辱”。重壓之下,女排隊員紛紛遞交了退役報告。


其三,走馬燈一樣的更換教練也是女排一度沉淪的原因。


1988年“兵敗漢城”後,剛上任不久的教練李耀先引咎辭職。此後,繼任者胡進、慄曉峯相繼黯然下課。1995年,郎平執掌中國女排,短暫地帶領中國女排走出低谷、重回第一梯隊;隨着她在1999年辭職,中國女排戰績再次滑落。


2009年到2011年兩年間,中國女排三換主帥,擔任時間最短的僅6個月。頻繁更換教練,影響了中國女排的發展。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女排在8進4賽事中敗給了30年都沒輸過的日本隊,備受詬病。


趙蕊蕊、馮坤、周蘇紅等隊員飽受傷病困擾。


一時間,中國女排成了燙手山芋,沒人敢接。


同期,巴西女排“一家獨大”,意大利俄羅斯緊隨其後,美國女排迅速成長。

 

5

關鍵時刻,“鐵榔頭”回來了



2013年,郎平53歲,中國女排面臨前所未有的低谷——100天內,接連輸給泰國、韓國,在亞錦賽上僅僅拿到第4名。


38年以來中國女排最差戰績,被嘲諷為“384”。


史無前例的低谷,預示着史無前例的改革。


郎平

 

郎平制定出科學化、個性化的訓練方案。五連冠時代的艱苦訓練,讓隊員們練出了紮實、全面的技術,同時,縮短了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必須得改,比如,深蹲這個動作訓練強度大,對膝蓋損傷也大,被從訓練動作中刪除。


郎平從美國引進專業的醫療保障團隊和營養師,為每位球員制定針對性訓練方案。比如,朱婷剛進國家隊時,因為缺乏營養,身體瘦、力量差。郎平先給她時間增肌,自費從美國買蛋白粉監督她吃,直到肌肉能給骨骼提供有效的保護。


2019年8月4日,東京奧運會女排資格賽中國與土耳其比賽的現場。

 

在2016年裏約奧運會後,郎平一手促成朱婷去土耳其聯賽打球,旨在多跟外國選手交流,見見世面。事實證明,朱婷“留學”三年,拿下8個冠軍,6個MVP(最有價值球員),很快成長為世界女排第一人。


接着,郎平提出了“大國家隊”理念,擴大人才儲備,讓隊伍均衡發展。


以前的中國女排,主力和替補隊員界限明顯,造成了主力一頭獨大、替補隊員坐穿冷板凳的情況,不僅大大打擊了隊員的自信心,而且,一旦主力隊員狀態不佳,全隊發揮就發生斷崖式下跌。


“大國家隊”理念就是通過國際大賽錘鍊年輕隊員,給她們儘可能多的上場機會,增加大賽經驗,縮小主力與替補間的差距。


在全國範圍內,只要是郎平覺得有潛力的隊員,都會被拉來國家隊試訓,每年進國家隊大名單的選手多達二三十人。


2013年,效力於國青隊的朱婷被郎平“破格”提拔進入國家隊;2014年,年僅17歲的小將袁心玥又被郎平看中……還有張常寧、丁霞、林莉、王夢潔,無不是“大國家隊”戰略的受益者。


這種做法不僅有利於促進良性競爭,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郎平放棄了中國女排傳統意義上的“默契配合”理念,在場上不停變換陣容,增強了不同隊員之間的配合,最終達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目標。


最重要的是,郎平對於技戰術的革新。


隨着排球規則的日益完善、運動員身體素質的提高,這項運動發生了很多變化,各個位置的任務更加明確化。其中變化最大的是發球和接發球。


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2000年之前,中國隊採用的主流戰術是站立飄球,此後15年中,大力跳發戰術取而代之。


2015年以後,具有準確易控、飄忽難接、成功率高、得分率高等特點的“跳飄”,漸漸取代跳發球,成為女排運動員的發球首選。在里約奧運會上,郎平率領的中國女排將跳飄發球找人的戰術,發揮到了極致,導致巴西、荷蘭、塞爾維亞的幾門“重炮”全部啞火。


教練與隊員們勠力同心,中國女排再次向巔峯邁進:


2015年,世界盃,冠軍!


2016年,奧運會,冠軍!


2019年,世界盃,冠軍!


從1981年到2019年,中國女排勇奪10座世界冠軍獎盃。


郎平説:“只要穿上帶有中國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國出征,為國爭光是我們的義務和使命。”


“我們的目標都是——升國旗,奏國歌!”


參考資料:

1.中國女排不只靠精神丨中視體育,2019.9.25;

2.中國女排戰績與教練員指導關係的研究丨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2;

3.女排精神中國精神丨《傳播與版權》,2016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