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回家,才是越野賽的終點

安全回家,才是越野賽的終點

救援人員徒步進入事發區域搜救失聯人員。

上週六,於甘肅省白銀市舉行的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在高海拔賽段20公里至31公里處局部出現冰雹、凍雨、大風等極端天氣,導致參賽人員出現身體不適、失温情況,其中部分選手失聯。事故搜救工作昨日結束,172位參賽者中共21人遇難,其中包括了梁晶等多位國內頂尖越野選手,另有8人受輕傷。

對於這起慘痛的事故,賽事主辦方認為原因在於“局部地區天氣突變”。而新華社認為,這樣的説辭“恐怕難以打消公眾對於賽事組織不力的疑慮”。新華社發表的題為《一場慘劇,聲聲警鐘!》的評論中提出了一連串追問:“如此大規模的賽事,且非首屆舉辦,天氣預報為何未能發揮預警作用?極端天氣突發時,舉辦方叫停比賽是否及時?在應對極端天氣問題上,賽事組織方有無應急預案、預案是否有效執行?這場賽事中不少參賽者來自低海拔地區,賽前有沒有做相關的健康檢測和適應性訓練?還有,運營賽事的企業是否資質完備?”文章認為,這些追問應成為防範類似事故的聲聲警鐘,“逝者的生命已經無法挽回,災難性的後果已經釀成”,人們唯一能盼望的是,這“20多人的生命能換來一次全面徹底的事故調查”。

《錢江晚報》、中新社等多家國內媒體均提到,這是一場“海拔跨度不大,地形也不復雜”的越野賽事,因高額的名次獎金和“只要完賽就能拿到1600元補貼”吸引了眾多國內高水平選手參與。由於賽事設置了20小時的關門時間和較高的報名門檻,參賽選手大多有着豐富的越野賽事經驗,但即便如此,人類也無法與極端天氣對抗。與此同時,賽事“出了景區之後就是無人區”,也為事故的發生埋下了隱患。而澎湃新聞在覆盤本次事故時提出了主辦方在管理過程中的一大明顯過失,“賽事在設定強制裝備和應急預案時,並沒有參照歷史上的極端天氣。賽前提供的強制裝備列表裏,並沒有涉及到足夠的保暖裝備,這也是導致很多選手在遇到降温時無法保證體温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新華社另一篇題為《敬畏生命,科學辦賽,安全辦賽》的報道中提出,對於潛在的天氣變化,氣象部門其實事先已有預警,但組委會未盡到及時叫停比賽的義務。據悉,賽前一晚白銀市氣象台發佈了大風藍色預警信號,景泰縣氣象台不久後也提醒道,預計未來24小時內,該縣大部分地方平均風力將達5到6級,陣風7級以上,並伴有揚沙或浮塵天氣。“雖然有天氣預警,但不知出於何種原因,主辦方還是在5月22日早9點正常發槍。更糟的是,不僅大風如約而來,急雨也不期而至,但賽事依然沒有及時終止,直至噩耗傳來……”新華社寫道。

過去這些年,國內越野賽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各賽事組委會普遍存在着管理漏洞。澎湃新聞以《盲目複製國外難度,忽視救援應急,中國越野跑醒醒吧》為標題發表評論,援引了國際越野跑協會中國大陸組織機構代表蘇子靈的言論,表示中國的越野賽事存在着一系列普遍問題,“其中包括了盲目去複製國外賽事的難度、忽視切實快速的救援應急體系,以及在布標和保險方面的操作存在‘落後思維’。”該報道認為,造成事故的另一原因則在於參與者的認知偏差,“中國跑圈裏這幾年有一種錯誤的認識,那就是跑馬拉松跑多了,就可以參加越野賽,但城市和大自然的跑步環境是天差地別的。越野絕對不是馬拉松的歸宿。”

央視網在評論此次事故時也表達了類似看法,“極限運動必須尊重科學”。這句話並不僅僅針對極限愛好者,告誡其“敬畏自然、尊重科學、珍重生命,充分認識到極限運動的風險”,也提醒相關賽事主辦方,比賽應“由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不能有絲毫馬虎大意,不要留下任何安全隱患”。

昨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表了名為《生命的警示》的評論,要求“事件具體原因和相關責任必須徹查,給遇難者和公眾一個交代”的同時,也對國內越野賽事的亂象進行了概括與梳理——“一些賽事往往只盯着經濟效益,不願意在服務和安全上多投入。有的承辦企業根本不具備組織高風險體育賽事的資格和能力,只重視設置高額獎金等獎項吸引選手參賽,急功近利。一些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在指導與監督上不想管或不會管,有的甚至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極易導致發生安全事故。”正如評論所言,21條生命的消逝是慘痛的代價,對於個體而言,再多的遺憾與追悔也無法讓他們復生。而全社會當下需要做的唯有追問與反思,“為了今後更多人的安全,避免這樣的悲劇再發生,反思和追問是絕對必要的。”


  作者:謝笑添

  編輯:穀苗

責任編輯:沈雷

  來源:新華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0 字。

轉載請註明: 安全回家,才是越野賽的終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