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足協只是背鍋俠?如果中國足協能做到這一點,或許中國足球春天真來了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體育

不出意料,中國足協的新政一公佈,立即受到了很多球迷的諷刺。給人一種感覺就是隻要是中國足協出台的政策,不管裏面的內容是什麼,反正都是錯的。總之,中國足協這幾個字就是原罪。事實上,在中國足球的發展歷史中,中國足協確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扮演着很不光彩的角色,中國足球之所以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成長,中國足協“功不可沒”。


然而,並不是中國足協所有的出台的政策都是錯的,並不是所有的中國足協的官員都是中國足球不可饒恕的“罪人”。打個最簡單的比喻,幾年前韋迪主政中國足協時,他所推出的留洋計劃,實際上卡塔爾目前所推行的足球留洋政策幾乎就是韋迪時的翻版。只是韋迪所推行的政策最終因各種原因而最終失敗,但如韋世豪等這樣的球員還是從這裏面走了出來,成為目前中國本土球員裏面的佼佼者。

如今,新一屆中國足協的領導層,雖然他們所公佈的一系列政策裏面確實有一些政策不招人待見。但實際上,有些政策實際上中國足協只是背鍋俠。


限投限薪正的要扼殺中國足球嗎?

近日,中國足協所出台的新政裏面,最讓人關注的也是爭議最大的就是限投限薪了。有球迷擔心,中國足協出台這樣的政策實際上是在扼殺中國足球好不容易起來的熱潮。然而,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2018年剛開始,當時的中國足球還是在一片繁榮當中,世界第六大聯賽、亞洲第一聯賽等稱號也是從這一時候開始在球迷中傳開。然而,繁華的背後卻是一組讓人非常難堪的數據。2018年年底,有9家職業俱樂部不堪經營壓力,退出中國職業足壇。不過,當時的中國足球還是在一片假象當中,9傢俱樂部的退出並沒有警醒大部分人。這一年,中甲仍然擴軍至18支,中乙也擴軍至32支,中國職業聯賽仍然給人一種鮮花似錦的繁榮盛世。


到了2019賽季結束時,在呼呼的冷風中,中國職業足壇真正來了一波寒潮。就在這一年冬天,多達16家職業俱樂部在經營的壓力下,選擇瞭解散或退出。無奈之下的中甲,直接從中乙遞補了3支球隊,勉強保住了18支球隊的規模。但中乙聯賽就沒那麼幸運了,在達到32支的頂點後,只有一年時間急速滑落。以接近腰斬的數量,從32支直接變成了20支。

這一波寒潮,真正讓中國足壇感覺到了寒冷。也正是這樣的一波寒潮,讓處於職業聯賽的頂端中超也感受到了絲絲涼意。深圳隊就因為中超天津一支球隊的解散,從而遞補進中超。而中超排名前幾的投資人,也在這個寒潮面前有了衣服穿少了的感覺。近十年的中超霸主廣州恆大一度出現了很大的負面傳聞,而其他如北京國安、山東魯能等也同樣出現了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傳聞。到了本賽季結束,中超新科冠軍江蘇蘇寧也同樣傳出了投資人的傳聞。

實際上,在如今的經濟形勢下,中超這個已經被吹得近乎膨脹的泡沫,已經早已不堪重負。其實,就算是中國足協不出台限投限薪的政策,中國足球的投資者們也會往這方面發展。據瞭解,在中乙聯賽,一些球隊已經出現了比賽零獎金的情況。投入的每年無限增長,回報的每況日下,投資人又不是傻子。

那麼為何這些俱樂部不自己公開這樣做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球員的壓力。作為球員,他們自然想得最多的就是能夠從俱樂部拿到更多。這無可厚非,畢竟他們踢球的一個最大目的就是賺錢。因此,他們也是對限投限薪的最大反對者。只是,他們有沒有想過,當長時間才不配酬的情況下,還有誰會這麼傻將他們當成寶一樣供着。而之所以這些球隊沒有公開大張旗鼓地進行限薪,主要原因還在於這些球員目前還是大爺,不得不先供着。畢竟,場上踢球還得靠着他們。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總有那麼一兩個球隊,喜歡鑽政策的漏洞,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如趁着大家投入都縮減的情況下,趁機加大投入拿上幾個冠軍,擴大自己的知名度。正是有這樣的球隊存在,所以一些稍微有點能力的球員就會在球隊成為大爺:你不給高薪,沒關係,跳槽,總有球隊願意給高薪。

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中國足協出台這樣的限投限薪,正合絕大多數球隊的利益。這些球隊的投資人自然是舉雙手贊成:這樣既節約了開支,又可以堵住球員們的嘴。而中國足協如果不當這個背鍋俠,中國職業聯賽的這個泡沫永遠不可能消除。當然,這個前提條件就是中國足協制定的這個政策,必須堅持貫徹,必須一視同仁。否則,中國足協這個背鍋是白背了。

擠掉泡沫後中國足球,何去何從?

如果中國足協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一視同仁,不搞特殊,那麼相信經過努力,中國金元足球留下的泡沫肯定會被擠掉。那麼擠掉泡沫的中國足球又何去何從?一句話,很有可能迎來一段屬於投資人的春天。實際上,目前中國足球需要取悦的正是投資人,足球的發展離不開投資人。而這樣的政策正是足協想要告訴投資人,中國足球沒有泡沫了,投資人的壓力就沒那麼大,獎金的週轉也就好多了,投資的環境也好多了。這個時候進場,對投資人來説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時機。

這個時候肯定會有球迷反駁,球隊如今都要求名字中性化,誰還願意進來當這個投資人。其實球隊名字中性化這個事情也未嘗不可,畢竟中超想要打造成亞洲一流聯賽,那麼其中球隊名稱就希望是一個永恆,而不是換一個投資人就換一個隊名。看看世界各大足球豪門球隊,其隊名基本上都是中性名,很少有昨天叫貴州人和,今天叫北京人和,明天又或者叫某某球隊的情況。只是,對於一些已經存在了幾十年的老字號名稱,改名確實有些可惜。但從長遠來看,中性化名稱確實更有利於一支球隊的發展。至於球隊背後的投資商,在如今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多的是這些投資商展現的機會。

另外,擠掉泡沫之後中國職業足壇,足球的青訓不可避免會受到很大的衝擊。畢竟,在投資減少的情況下,投入到青訓上的資金也會相應減少。所以,中國足協下一步的重點應該是將更多的重心投入到青訓上來,對青訓加大扶持力度。而不是將更多的錢用於歸化外籍球員,畢竟,歸化這個事情不可能長年搞下去,最終中國足球還得依靠中國足球人。

中國足協需要提高的是公信力

一個政策的出台,既然得到了大多數投資人的支持,也可以預見能夠給中國足球帶來一定的好處。那麼,對於中國足協來説,更多的是應該提高自己的公信力,而不是一邊制定政策,一邊打自己的臉。這些新政的出台,中國足協最要緊地是一視同仁,不能給個別球隊或一些政策留後門。如目前關於江蘇外援特謝拉的傳聞,不是説這名外援不能歸化。這名外援目前的能力確實是很高,如果現在歸化,在戰鬥力上能夠幫助到中國國家隊。但如果中國足協為了某支球隊或者是為了豪賭世界盃,通過出台所謂的“特謝拉條款”,達到某種目的。這樣損害的就不僅僅是中國足協自己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中國足協剛剛制定的政策就無法貫徹執行。畢竟,有了第一個例子,就會有第二個例子。那麼,這些新政就幾乎等於無效。

因此,對於中國足協來説,不僅要制定政策,更需要以身作則。只有自身正,方有理管理別人。如果中國足協能夠做到這一點,在擠掉泡沫的情況下,中國足球或許真的可以迎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