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着《本草綱目》打拳,太極推廣瞄準年輕人

聽着《本草綱目》打拳,太極推廣瞄準年輕人

2020年12月,河南温縣陳家溝武術院的學生習練太極拳。 圖/IC photo

2020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中國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22年4月,《太極拳基本動作技術規範》5項系列國際標準獲得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通過。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以及中國優秀武術拳種之一,太極拳的國際化進程邁出了重要一步。

太極拳有着豐富的底藴和內涵,融哲理、醫理、拳理於一體,在全世界有數以億計的愛好者和習練者。6月底結束的第二屆全球太極拳網絡大賽,有來自47個國家和地區的2萬餘人蔘加。過去這些年,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中國武術協會秉承科學化、規範化、簡易化原則推廣太極拳,多措並舉以更好地對接當代年輕人生活方式、健身需求。太極拳已不再是很多人眼中的“老年人運動”,習練者年輕化趨勢愈發明顯。

聽着《本草綱目》打拳,太極推廣瞄準年輕人

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世界冠軍邱慧芳表演太極拳。 受訪者供圖

全球化

太極拳申遺成功有利於普及推廣

太極拳的源流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至今約有400餘年歷史,它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底藴和內涵,集藝術性、思想性、整體性和體育性為一體。經歷代太極拳傳承人和專家學者不斷完善和豐富,逐步形成了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等主要太極拳流派。

作為中國優秀的武術拳種之一,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融合了哲理、醫理、拳理的精髓,形成了一套獨有的理論和技術體系,深受世界各國民眾的喜愛,擁有數以億計的習練者和愛好者。

2006年5月,太極拳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兩年後,太極拳啓動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報工作。2020年12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中國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歷時12年,太極拳終於申遺成功。

“申遺也是出於我們對太極拳的一些憂患,擔心別人跟我們搶。”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太極拳世界冠軍邱慧芳稱,太極拳在日本的發展也很好,國外一些地方甚至開始叫“日本太極拳”了,這一度讓太極拳從業者很是擔憂。

太極拳世界冠軍馬建超也表示,申遺成功在太極拳發展史上是個里程碑,代表它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認可,大家要共同去保護它,不能讓它失傳,“我們在做太極拳工作時也會特別榮幸,這是在傳承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以下簡稱武管中心)副主任、中國武術協會新聞發言人徐翔鴻看來,太極拳申遺成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這是中國武術奉獻給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是全球數億太極拳習練者的驕傲與榮耀,有利於太極拳在全球範圍的普及和推廣,“這種自信來源於我們多年來的推廣實踐,來自太極拳在‘走出去’進程中所顯現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在徐翔鴻看來,今後太極拳運動會逐漸成為世界健康文化和時尚健身的潮流。

同時,太極拳申遺成功有利於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徐翔鴻認為,這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華民族創新活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促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鑑都具有重要意義,“更是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載體。”

此外,徐翔鴻稱,太極拳申遺成功也有利於增進人類健康福祉。“它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標識,更是中國武術奉獻給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徐翔鴻介紹,太極拳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向全世界倡導“和諧自然”的健康理念,以“剛柔相濟”的運動方式向人們詮釋了中國樸素的“陰陽”哲學理念,為促進身體健康向世界人民拿出了“中國方案”。

聽着《本草綱目》打拳,太極推廣瞄準年輕人

世界冠軍馬建超曾登上春晚舞台表演太極拳。 受訪者供圖

體系化

5項標準獲通過彰顯文化自信

2022年4月,《太極拳基本動作技術規範》5項標準獲得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通過,對武術項目的發展、向外推廣以及產業發展工作意義重大,彌補了行業空白。這5項標準包括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太極拳,由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研製提交。

“説白了就一句話,這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自2018年起,邱慧芳便參與了這5項標準的制定編寫工作。“我們自己的東西要自己出標準,你要學這個就要按照中國的規則來。”邱慧芳稱,經常去國外比賽交流,時常還是會有一些關於太極拳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是大家不希望聽到的,“對我們太極人或者整個武術界來説,將來出去教學的時候要能站得住腳。我們自己的東西,就要按照中國人的規則去做才可以。”

武管中心近幾年積極探索武術國際標準化之路,並在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及裝備中心支持下,積極組織相關單位及專家研製武術項目的器材、服裝及動作技術的標準化工作,以推進中國武術項目相關標準的國際化進程。

在徐翔鴻看來,這5項標準一方面對太極拳項目動作技術的國際標準化推廣起到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得太極拳研習者在技術的掌握上更加科學、合理、規範,更加有益於身心康健。

目前在鄭州大學體育學院執教的馬建超也表示,這5項標準對太極拳傳承將起到促進作用。“如果都説不清、道不明的話,即便傳承下去,也是這個老師這個範兒,那個老師那個範兒。就像一個東西,有人説一,有人説二,有人説三,就不好推廣了。大家如果都一起説三,那就好辦多了。”在馬建超看來,有了這套標準,大家學到的都是一個體系,在競技舞台上學習起來也會更簡單,再通過演練和個人理解,會讓太極拳變得更有韻味。

當然,武術項目標準化工作還在路上,武管中心未來將在國家體育總局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繼續完善相關工作,精準施策,助力實現“武術入奧”之夢。

聽着《本草綱目》打拳,太極推廣瞄準年輕人

中國武協採取多種措施,以便更好地對接年輕人的健身需求。 圖/新華社

年輕化

大學生成太極拳普及重要羣體

近些年,武管中心秉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工作理念,把如何推動太極拳運動更好、更快地融入人民羣眾作為工作目標。武管中心在太極拳推廣工作中,不僅致力於如何提高習練者練習水平,還着重提升太極拳習練者的數量。

為提升習練者水平,武管中心這些年採取了太極拳科學指導、建立太極拳技術分級教學體系、確定各階段太極拳等級標準等措施。同時,還利用武術段位制、羣體性賽事活動等平台,以編制太極拳理、太極理念和太極拳科學健身原理的科學指導服務讀本為傳播載體,更好服務全民健身需求。

如今,太極拳已不再是很多人眼中的“老年人運動”,太極拳習練者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國武術協會組織專家創編並向社會推出了太極八法五步,其定位為太極拳入門套路。在各式太極拳的基礎上,中國武術協會將太極拳中共性的、核心的“八法五步”技術內容進行了整理規範,對站樁和行進兩種鍛鍊形式進行梳理提煉,從而形成了一套具有文化性、健身性和簡易性的太極拳普及套路,更好地對接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健身需求。

在北京理工大學授課20年,邱慧芳最大的感受就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太極拳,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喜歡,更多的是因為他們喜歡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

在邱慧芳看來,大學生是太極拳普及非常重要的一個羣體,因為他們最具活力、最有思想,具有廣泛的傳播性。“我們採取的教學方式跟其他羣體不一樣,不僅僅教二十四式。因為年輕人還是很喜歡對抗,我們就引進推手的內容,讓他們體會到不是用力量跟力量對抗,而是要用腦子。有的女生能把男生推倒,因為她會用巧勁。”邱慧芳笑着説,每次到推手或是擊技對抗時,課堂氣氛總是最活躍的。

給大學生上課時,邱慧芳不僅教授動作,還會給同學們講解講太極拳的歷史、文化、擊技方法等。“很多學生都覺得太極拳很神秘,看着這麼慢,怎麼會有擊技功能?”針對大家的好奇心,邱慧芳在適時調整教學內容的同時,也讓同學們通過太極拳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邱慧芳指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太極拳的很多理念都是中國所獨有的,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的特點非常鮮明,“太極拳擊技攻防的時候,我們會講到四兩撥千斤。其實日常生活中,甚至是國與國之間,我們中國人很擅長用四兩撥千斤的方式。”

談及年輕人對太極拳的喜愛,馬建超也感同身受,這兩年他創編了韻律太極,用《本草綱目》《龍拳》等歌曲做太極拳的配樂,學生們一起習練時都很歡樂。“太極拳剛中有柔、柔中帶剛、動靜結合,也是有節奏的。”很多人以為太極拳應該就是慢的,音樂就該是舒緩的,馬建超強調“其實並不是這樣”。除了太極拳,馬建超在編排動作時,還會加上八卦掌等掌形動作,練起來趣味性更強。

聽着《本草綱目》打拳,太極推廣瞄準年輕人

運動員時期,馬建超(中)多次獲得太極拳比賽冠軍。 受訪者供圖

平台化

國內外賽事體系日趨完善

2020年1月8日,在瑞士洛桑舉行的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會議,太極拳被列入第四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比賽項目,這是武術發展歷史上的里程碑。

目前,太極拳國際國內賽事體系已相對完善,除了已成為青奧會、亞運會、世界運動會等綜合性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太極拳還擁有世界武術錦標賽、世界盃、世界太極拳錦標賽、世界大學生武術錦標賽等單項國際賽事。

國內賽事方面,全國運動會、全國青年運動會(學生運動會)、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等綜合性賽事均設有太極拳比賽項目。此外,還有全國青少年武術套路錦標賽、全國武術套路錦標賽、全國武術套路錦標賽(太極拳賽區)、全國武術套路冠軍賽、全國武術套路冠軍賽(傳統項目賽區)等5個錦標系列賽事。

隨着國際交流的加強,太極拳已成為當今社會健康文化和時尚健身的潮流,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除了各類綜合性運動會及專業性賽事,社會性賽事活動更是層出不窮。

為助力太極拳的國際推廣,武管中心疫情期間相繼舉辦了“全球太極拳網絡大賽”“中國·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太極拳網絡大賽”“中國·東盟太極拳網絡大賽”等一系列太極拳網絡賽事。此外,還拍攝製作了99集“中華武術網絡大講堂·太極拳慕課”系列教學課程,擴大了太極拳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6月底,“第二屆全球太極拳網絡大賽”剛剛結束,受到全球太極拳愛好者的喜愛。“這次比賽歷時45天,賽事規模、參賽人數和總訪問量遠超上屆。”賽事總裁判長劉玉萍介紹,今年的全球網絡大賽共收到來自47個國家和地區的投稿視頻23619個,大賽入選18125個參賽視頻,參賽人數達21083人。

擔任本次全國太極拳網絡大賽慕課老師的邱慧芳介紹,每年夏天都是太極拳比賽、交流、活動最多的一個時間段。疫情緣故,很多比賽目前都只能改到線上進行,但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因為是比賽的形式,會敦促大家賽前去習練,達到一個健身的目的。”

太極拳比賽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拳友間的交流,比賽更多起到了一個平台的作用。如今,即便是線上比賽,拳友間也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達到交流的目的。邱慧芳介紹,賽事方今年把各組別前幾名的參賽視頻都掛在網上,選手可以在查看成績的同時,去觀摩其他優秀選手的參賽視頻。“形式上換了一下,也是一種交流方法。”邱慧芳説,通過網絡傳播的形式,古老的太極拳同樣也活躍開了。

聽着《本草綱目》打拳,太極推廣瞄準年輕人

邱慧芳認為,要讓更多不會練太極的人,先進這個門。 受訪者供圖

智慧化

用科學手段探測太極拳健身效果

徐翔鴻介紹,武管中心、中國武術協會以太極拳申遺成功為契機,完善頂層設計、加強科學謀劃,貫徹“健康關口前移”理念,從豐富賽事活動、構建統一標準等5個方面推動太極拳的普及和推廣。

一是服務全民健身,提供豐富多彩的太極拳賽事活動供給。貫徹落實《太極拳推廣普及工作方案》,重點打造太極拳健康工程,探索武術康養融合工程,進一步創新模式、優化賽事,逐步形成太極拳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賽事品牌體系,增大供給。

二是深化武醫融合,加強太極拳原理和健身效果的科學研究。太極項目獨特的健身價值雖已得到廣泛認可,但具體鍛鍊價值、健身效果還多處於個體感知階段,缺乏高端的科學理論指導和醫學理論支撐。中國武協將加快傳統武術科學化、智慧化等關鍵技術突破,用現代科學檢測手段探測太極拳運動生理和健身效果,逐步揭示太極拳的深刻內涵與科學機理,為構建大眾健康公共服務體系提供科學依據和健康指導。

三是發揮行業引領,構建統一規範的太極拳大眾推廣技術標準體系。遵循簡單、易學、易推廣原則,針對不同人羣建立健全太極拳技術分級教學體系,確立各階段太極拳等級標準。同時,編制陳式、楊式、吳式、孫式、武式十三式太極拳標準套路,對現有太極拳(劍)標準套路分類定級,逐級引導習練者向高水平提升。

四是堅持開放發展,積極推進太極拳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太極拳產業開發,研發太極拳服飾、器材等國際標準化太極拳用品。吸引相關公益性社會組織、各級各類羣團組織積極介入,促進太極拳與醫療、養生、旅遊、文化、傳媒、教育培訓等深度融合,以太極拳特色促產業發展。

五是弘揚太極文化,做好太極拳保護傳承和宣傳推廣工作。挖掘、整理太極拳項目文化,將其作為運動項目文化建設示範性項目加大推廣力度。做好太極拳保護傳承和宣傳推廣工作,闡發太極拳所藴含的中國文化基因,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

在邱慧芳看來,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傳統是根本,需要各方共同守護。一方面,太極拳各流派傳承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責任,祖祖輩輩要往下傳承。另一方面,類似邱慧芳這樣國家培養的優秀太極拳人,肩負更多的則是推廣發展的責任。

“我們要讓更多不會練太極拳,或者想練太極拳的人先進這個門。”邱慧芳稱,感興趣之後可以繼續往下學,所學也不僅僅侷限於二十四式等國家推廣套路,可以根據各自興趣學習陳式、楊式等流派,推廣和傳承由此密切聯繫在一起,“最終目的是希望習練太極拳的人能有一項終身體育技能,一直練下去,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新京報首席記者 孫海光

編輯 王春秋

校對 劉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397 字。

轉載請註明: 聽着《本草綱目》打拳,太極推廣瞄準年輕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