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東北,有這樣一座“雙奧”冠軍城

由 沈建伏 發佈於 體育

徐夢桃在北京冬奧會上的夢幻一跳,不僅讓她收穫一枚寶貴的冬奧金牌,還成就了她的家鄉——遼寧鞍山,榮升為一座“雙奧”冠軍城。

2月14日,中國選手徐夢桃贏得北京2022年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冠軍

除了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冠軍徐夢桃,鞍山還曾走出過姜英、宋妮娜、郭躍、李曉霞、馬龍、於洋、杜婧、孫玉潔、劉洋、李雯雯等10位夏季奧運會冠軍。在鞍山籍奧運冠軍羣星閃耀的背後,有這樣一羣人:

他們或是出身平凡卻心懷金牌夢的運動員,或是默默無聞耕耘數十年的基層教練,或是不斷參與、推進體育事業發展的工作人員,他們用堅韌、奉獻、熱愛的光輝,成就了璀璨的星辰。

金牌背後的守護

2月14日晚,當確定徐夢桃奪冠的那一刻,有人從凳子上一躍而起,邊跳邊鼓掌,嗓音一度哽咽。她就是徐夢桃的啓蒙教練張麗萍。

徐夢桃4歲時開始學習體操,有一次為了完成好一個跳躍動作,晚上下課後她自己留在場地上,不停地重複那個動作。從那時起,張麗萍就注意到了這個倔強的女孩,在隨後的訓練和比賽中,她都一直鼓勵徐夢桃不斷超越自己。正是因為張麗萍的幫助和引薦,徐夢桃開始瞭解自由滑雪式項目,並踏上了冰雪運動的競技舞台。

像張麗萍這樣,在鞍山有一批默默無聞的基層教練成為發現、培養、輸送體育人才的重要力量。石海梅和丈夫白曉冬就是其中典型代表,郭躍、李曉霞、馬龍三名奧運冠軍都在他們的啓蒙教育下,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

1989年,石海梅成立了一所體藝幼兒園,專門發展幼兒乒乓球事業。沒有乒乓球枱,就用24個小方凳搭起一個球枱,逐漸組織起了一支幼兒乒乓球隊。妻子發掘和培養苗子,然後輸送到鞍山市體育運動學校,這對乒乓球教練夫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培養鏈條。

難忘1986

仔細翻看鞍山籍奧運冠軍的簡歷,可以發現,他們大多出生在1990年前後。在鞍山市體育局競訓處工作近30年的趙國福告訴記者,他們的成功,得益於1986年的一次“失敗”。

1986年,第五屆遼寧省省運會14個參賽單位中,鞍山市代表隊僅排名第九。從建國初期全國支援鞍鋼復工,到鞍鋼支援全國建設,勇攀高峯、百業爭先的精神鐫刻在鞍山人的基因裏,流淌在他們血液裏。“第九名”對於鞍山人來説,無疑一次巨大的“失敗”。

趙國福説,從賽場歸來後,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勁。每天五點半,天剛矇矇亮,鞍山市體育局局長就出現在操場上,與教練一起訓練運動員。

奧運冠軍劉洋與母校師生合影(受訪者供圖)

體操教練孔繁啓回憶,1987年左右,鞍山沒有專業的體操館,他就帶着孩子們打“游擊戰”,從防空洞到大禮堂,只要是平坦的場地,都拿來做體操訓練場。

100多平方米的學校大禮堂裏,舞台上堆滿了桌椅板凳,舞台下的水泥地被一分為二,左側練體操,右側練乒乓球。“從上到下,所有人都繃緊了弦,就想着為自己的家鄉爭口氣。”他説。

1988年,鞍山市被列為“第一批全國乒乓球重點城市”。藉此東風,鞍山市也開啓了一輪“人才培養計劃”。

從外省引進優秀教練,建設專業運動場館,發展羣眾體育運動……“‘萬人千台’乒乓球賽、‘農村萬人’籃球賽等許多活動推動了羣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的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趙國福説。

沒有終點的奧運接力

2008年7月,北京奧運會的奧運聖火來到鞍山。奧運冠軍宋妮娜、乒乓球教練石海梅、全民健身榜樣楊玉源都是火炬手之一。

那一刻,許多鞍山人圍在火炬手旁,奧運的激情被這團生生不息的火焰點燃。時至今日,這座“雙奧”冠軍之城裏,那束奧運聖火依然在無聲傳遞,續寫新的輝煌。

15歲的王梓濃是一名體校排球隊員。每次參加訓練,她都會提前一個多小時來到排球場,反覆將球重重擊打在牆面上。

當排球猛烈撞擊牆面,在空曠的場地裏發出爆炸般的聲響,她都把這看作是“排球的心跳”。在一次又一次“排球的心跳”中,她的技術逐漸成熟,金牌的夢想也越來越近。

已經退休的石海梅夫婦,又策劃了新一輪的“幼兒乒乓球計劃”。每天帶着上百名孩子在乒乓球枱上訓練,來回過招。

“現在我手裏有很多好苗子。”石海梅説,“除非我幹不動,否則停不下來。”

“培養一代優秀的運動員是一個漫長枯燥的過程,未來鞍山還會續寫‘雙奧’冠軍城的輝煌嗎?”

面對新世紀之問,鞍山市也正在開啓新的“人才培養計劃”。鞍山市體育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王鵬説:“目前鞍山每年參加體育訓練人數達到3000人以上,青少年體育訓練註冊人數達到1300人以上,力爭實現鞍山籍運動員參加奧運會人數的新高。”

文/新華社記者 於力 武江民

攝影/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編輯/徐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