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武術源於戰爭實戰搏殺,為軍事服務。與軍事武藝極為密切,但卻同時也具備了體育價值與功能。早在古代軍事訓練中就有“搏刺強士體”的記載,武術用於軍事訓練可以提高土兵的身體素質。
直截了當的説真正的實用武術,就隱藏在某個拳術或腿法或劍術或刀術的整個套路之中,武術套路的存在既保留了實用的武術招式還增添了健身作用,如果想要學習真正的武術,就需要學習武術套路後不侷限於套路,而是把整個套路融會貫通,在實戰中找到真正有用的招式,形成自己的真武術,當然在古武網看武術套路招式圖,也可以找出實用招式。在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武術套路,不可能直截了當地教你學習致人傷殘的招式,並且在現代社會都是不允許的,因為會涉及到很多麻煩,更別説以道義為主的古代。武術套路的存在就是這樣的原因。
當冷兵器時代消退,體育功能成為武術的主要的職能,用以健身、修身的功能佔據了武術的舞台,並逐步發展了娛樂、競技的社會功能。這是當今武術的一個主概念。古代武術在為軍事服務的同時,也具備了強身壯體的功能,明代戰將戚繼光認為“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説明拳術可作為軍事訓練內容用以提高 士兵的身體素質。
武術在民間的流傳,主要用以自衞、健身、修性、娛樂,社會功能是多元的,真正向體育方面轉化則是近代的事。在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後,面對西方體育的衝擊,出現了“土洋體育”之爭,武術在中西文化碰撞後實現了交融,從師徒的口傳身授方式向學校體育教育轉化,並逐步進入體育比賽之中,新中國成立後,正式確立為體育運動項目之一,屬民族傳統體育類。
武術向體育歸宿後,它的健身與競技功能獲得了空前的發揮。武術的技擊性被寓於體育之中,就套路而言,是以演練的形式來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和攻防技能,進行功力和技巧等方面的較量,同時從健身和審美的角度、動作的幅度和要求看,雖與實用的技擊術略有一些距離,但仍不失原意,既保留了技擊特性,又符合了體育競技與健身的要 求。散打運動在技術形態上與實用的技擊術基本一致,摒棄了實用技擊中致人傷殘的技術,並用規則限制了一些違禁動作,嚴格規定了擊打部位和護具等,對運動員加以保護,仍然體現了武術的體育特徵。
與西方體育為中心的現代競技體育相比,武術具有自己的特點。西方體育以人體解剖學觀點加以分解,遵循人體運動原理,具有科學性;武術從整體運動觀出發,強調“內外合一”“形神兼備”,講究“內三合”“外三合”,注重心、神、意、氣與動作 協調配合,更有助於人的身心健康。競技武術作為武術運動中的一部分,正在逐步與奧林匹克運動接軌,做到既符合現 代體育競技一般原則,又保留獨特的運動形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