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背後的故事感人至深
10月1日一早,眾多喜愛中國女排和天津女排的市民們,冒着秋雨來到了天津美術館,這是《國家榮譽──中國女排精神展》開展的第一天。開展四日來,市民和遊客踴躍觀展,感受中國女排40年來勇奪十次世界冠軍的光輝歷史和天津女排傳承發揚中國女排精神的奮鬥歷程。
展覽由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市體育局、天津體育學院共同主辦,向公眾免費開放,為期三個月。展廳中,眾多珍貴的展品詮釋着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講述着催人奮進的感人故事,為參觀者進行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光榮傳統 第一時間訓練
走進展廳,映入眼簾的第一個展品是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盃冠軍紀念杯。這是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三大賽事冠軍,是中國女排騰飛的開始,如今中國女排已十次奪得世界冠軍。在這座精美的獎盃背後,講述着中國女排頑強拼搏的感人故事。1980年,備戰第三屆女排世界盃的中國女排出訪美國訓練,經過20多個小時的旅程,飛抵科羅拉多。全隊一下飛機就被時任主教練袁偉民拉到體育館訓練。由於水土不服,加上長時間旅程,隊員們在訓練中出現了嘔吐等狀況,但隊員們依舊堅持完成了訓練,讓在場外國媒體歎服。
從1956年建隊,天津女排始終以中國女排為榜樣,繼承和發揚女排精神。長途奔波後第一時間走進訓練場,也是天津女排的光榮傳統。1997年全國女排聯賽,時任天津女排主教練的趙雪琪就以管理嚴格著稱。回憶當時的情景,雅典奧運會冠軍李珊表示:“當時天津女排正處於起步階段,條件艱苦,聯賽客場前往雲南、四川等地,球隊為節省經費,一般都是訂早上七、八點從北京起飛的航班,全隊要在凌晨三點半出發前往北京機場。抵達駐地後,我們會立刻換上訓練服第一時間去訓練場訓練。”當時年僅17歲的李珊暈機嚴重,下飛機後嘔吐不止,卻沒有一次缺席訓練,都會積極調整保質保量完成訓練。嘔吐最嚴重時,李珊甚至要去當地醫院輸液治療,之後仍披上戰袍征戰賽場。
多年前,天津女排出訪歐洲的一家女排俱樂部交流比賽,經過長途旅行抵達賽地後,球隊要求第一時間到場館訓練。轉年,國內另一支女排球隊同樣出訪這傢俱樂部,卻鬧了個“烏龍”,接待方誤認為這和去年來訪的球隊是同一支球隊,就按照天津女排的標準來第一時間安排訓練,那支國內球隊隨後善意地拒絕了,當得知之前來訪的球隊是天津女排時,直言:這很正常。為此,天津女排抓緊一切時間訓練的事蹟在國內外排壇廣為流傳,成為佳話。
“鐵帥”王寶泉始終堅持“三從一大”的訓練模式,球隊客場與上海隊、浙江隊的比賽,球隊一般都會訂晚上的火車前往,這樣可以不耽誤球隊啓程當天和轉天的訓練。球隊第二天早上七點抵達賽地後,第一時間就能進入訓練場訓練,一夜的火車旅途成為天津女排教練和隊員的睡覺休息時間。
(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
戰勝傷病 “不死鳥”涅槃重生
展品中有一張照片,是雅典奧運會冠軍張娜拿着排球進行簡單的恢復性訓練,而這是她在北京奧運會備戰期做完頸椎人工間盤置換手術後第三天。在張娜看來,運動員要過三關,第一苦累關,第二榮譽關,第三傷病關。最終,綽號“不死鳥”的張娜戰勝傷病,實現參加北京奧運會的夢想,隨中國女排奪得奧運會季軍,她也獲得了北京奧運會女排比賽的最佳防守獎。
2007年4月的一天,張娜在訓練中突感頸部及左肩疼痛難忍,儘管如此,她仍堅持完成了上午的訓練,下午才去醫院接受檢查。經過檢查,張娜的頸椎間盤第4、5節之間有個突出間盤壓迫神經,不及時治療有癱瘓的危險,醫生當即要求她必須手術治療。為了參加北京奧運會,張娜決定先保守治療,但經過半年的保守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2007年10月,張娜進行了手術,醫生取出了第4、5節頸椎間的間盤,然後成功置換入一塊人造間盤,手術進行得很成功。
作為本次展覽的公益講解員,張娜回憶道:“當時醫院方面為我準備了兩套手術方案,一套是頸椎人工間盤置換,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治療方法,術後可以進行微量運動,但進行劇烈活動很可能造成終身癱瘓。另一套方案是傳統的採用患者細胞培養間盤進行置換,手術成功率高,術後過正常人的生活沒有問題,但康復週期長且不能再當運動員。為了能參加北京奧運會,我當時也是拼了,選擇了有風險的第一套手術方案。”
經過3個多月的積極康復訓練,2008年2月1日,張娜迴歸國家隊,先是進行恢復性訓練,之後隨球隊參加了奧運會前的熱身賽。最終,張娜憑藉堅強的毅力,術後成功康復,隨中國女排征戰北京奧運會。張娜表示:“戰勝傷病為祖國爭奪榮譽是我當時前進的動力。”
替補爆發 時刻準備的張萍
中國女排始終是一支精誠團結、戰鬥力超強的隊伍。展品中陳列着雅典奧運會冠軍張萍的奪冠獎牌和訓練比賽護具。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張萍用自身的經歷印證了這個道理。
雅典奧運會,張萍從首場比賽就替換當時受傷下場的趙蕊蕊擔任主力副攻,全程表現出色,力助中國女排奪得雅典奧運會冠軍。賽前張萍是替補選手,趙蕊蕊才是主力副攻人選。備戰訓練中,張萍為了提高與國家隊主力二傳之間的配合默契度,練得非常刻苦,每當國家隊訓練結束後,她都會主動加練。那段時間,天津隊隊友李珊和張娜始終陪伴着她,給她鼓勁、打氣。雅典奧運會從替補成為主力,張萍當時的壓力很大。回憶當時的情景,張萍表示:“當時面對外界的質疑,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強,擺正心態,每天多練一些,技術更精細一點,變得更好一些。”
雅典奧運會,雙膝打着封閉登場的張萍沒有辜負全隊的信任,她表示:“隨着球隊獲勝比賽場次的增加,我在場上打球的自信心越來越強。”淘汰賽階段,張萍經常能在關鍵時刻得分,尤其決賽面對俄羅斯隊,她拿下驚人的25分。儘管不是首發隊員,但張萍絲毫不鬆懈,時刻做好上場比賽的準備,為自己在雅典奧運會上的驚豔表現奠定了基礎。
天津女排 傳承發揚女排精神
展覽第五部分“海河迴響”主要展示了天津女排的輝煌歷程。天津女排於2003年1月25日經過驚心動魄的五局大戰,首次奪得全國女排聯賽冠軍,其中一組照片記錄下當時的精彩瞬間。天津女排精神從中國女排精神中孕育、傳承和發揚,“無逆轉、不天津”成為如今天津女排獨有的代名詞,這支頑強拼搏、場上“打不死、拖不垮”的“鋼鐵之師”,讓全國球迷感受到了濃濃的女排精神。
作為本次展覽的公益講解員,前天津女排隊員王茜指着展牆上的老天津女排訓練照片,向觀眾講述着自己最初打排球的經歷。王茜説:“我6歲時開始練習打排球,最初的訓練環境與老天津女排一樣,同樣在沙土地上訓練。”如今,王茜已是天津青年女排教練,她表示:“從運動員轉型到教練員,感覺肩上的責任更重了,我要把女排精神傳承下去。”
多年來,天津女排共有趙雪琪、李珊、張娜、張萍、魏秋月、李盈瑩、姚迪、王媛媛等25名優秀選手入選中國女排國家隊,為中國女排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展品中,一個印有天津女排自1956年建隊以來所有180名隊員名字的冠軍獎盃圖案,吸引了眾多觀展者的目光,獎盃的上半部分是獲得過冠軍的隊員名字,獎盃的基座部分則是老一代天津女排隊員的名字。天津女排如今的輝煌離不開之前幾代天津排球人的努力和奉獻,更離不開對女排精神的傳承與發揚。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