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是個大師輩出的時代,武術大師也多如牛毛。隨便翻翻一些書籍雜誌的民國武林軼事,大批身懷絕技、飛檐走壁的武術高手,經常在擂台上痛揍日本、俄國、西洋高手。
圖:民國時代武術家輩出
但是,痛徹心扉的甲午戰爭、恥辱之極的八國聯軍侵華、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為何極少見到武術高手痛殺侵略者的事蹟?
難道,民國的武術大師都是花架子?
和今天的嘴把式“大師”不一樣,清末民初時,武術家是有嚴格師門傳承的,一個人的名氣,基本和他的實力劃等號。傳統武術就是技擊術,注重實戰能力,那時的武術家憑的是師授,靠的是苦練。比如形意拳光一個站樁就要練一輩子;練扎大槍每天空扎500下,兩年後才開始學下一個技法。
圖:清末民初的武術家
民國的武術名家,如霍元甲、孫祿堂、李景林、李書文、尚雲祥、張策、杜心五、劉百川、李堯臣、韓慕俠、呂紫劍、王子平等等,都有真功夫,否則地方軍閥、軍隊長官也不是白痴,不會重金聘請他們當武術教練。
圖:王子平演練禪杖
單打獨鬥,民間的中國武術家打敗外國人是常事。抗戰期間,日本柔道、空手道高手澤井健一在北京與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比武,連續三次被閃電打倒,心悦誠服拜師學藝,回到日本創立了“太氣拳”,以實戰中國拳法享譽日本,直到今天,日本各地“太氣拳”的弟子多達30萬之眾,是日本第一拳術。
圖:王薌齋練拳中
當然,民國時期魚龍混雜,武術界也不乏吹牛、浮誇、造假的風氣,尤其是以教拳收弟子謀生的民間武術家,都是嘴巴上的功夫比拳腳更厲害。
不過,民國武術高手再多,在戰爭中也無能為力。
俗話説:武功再高,也怕菜刀。近現代的戰爭形態,比的是國力資源、戰略戰術、武器後勤、科技文化,單純的技擊能力幾乎毫無用武之地。
圖:我們的武術家只活躍在抗日神劇中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時,很多名氣很大的武術家選擇了躲避。比如形意拳大師李存義帶弟子尚雲祥等遠赴山西避難。而拒絕離京的八卦掌一代大師程廷華,在街頭與德國兵發生衝突,打倒數人後跳上房,卻不巧辮子被房檐的瓦片卡住,被德國兵亂槍射死。
圖:慘死八國聯軍槍下的程廷華
抗戰期間,曾擔任孫中山保鏢的南北大俠杜心五,六十多歲時住在北京榆錢衚衕。有一天,親眼看到日軍坦克輾死三個中國孩子,他義憤填膺卻知道出手無用,憤慨的寫下了“祖國沉淪堪痛哭,同胞應起拯危亡”的詩句。
圖:南北大俠杜心五
杜心五是公認的民國一流武術高手,在國家沉淪時,也只能“痛哭”,這是何等的無奈。
大家都知道抗戰中的白刃戰,日本軍隊的拼刺刀水平,是千錘百煉的簡練實用殺法,訓練又精,而且拿活人試刺,一個人能拼三個國軍,三個人能拼一個排。假設一個練扎大槍十年的武術家,猝然在戰場上相遇,真不一定拼得過一個嚴格訓練過一年白刃戰的兇狠鬼子。
圖:日本鬼子的拼刺刀能力出眾
真正為抗戰出過力的武術大師,是李堯臣、韓慕俠等武術家,受抗日名將宋哲元、佟麟閣、張自忠之邀,訓練二十九軍的大刀隊,傳授戰士們單刀的實戰技法,功不可沒。
集團戰爭和個人技擊是兩回事,不能怪中國的武術高手沒作為。這一點,金庸在《天龍八部》中,借單打獨鬥天才無敵的蕭峯,揭示過這個道理。
書中寫道:(目睹遼軍廝殺時)蕭峯只看得暗暗吃驚:“這般惡鬥,我生平從未見過。一個人任你武功天下無敵,到了這千萬馬之中,卻也全無用處,最多也不過自保性命而已。這等大軍交戰,武林中的羣毆比武與之相較,那是不可同日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