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2021/2022賽季短道速滑世界盃中國站比賽在首都體育館打響。本次世界盃北京站作為冬奧會資格賽首站,同時是冬奧賽前唯一一次在賽時的比賽場地練兵的寶貴時機,世界頂尖高手齊聚首體,全力以赴爭奪冬奧會“入場券”。
本屆世界盃北京站共設9個小項,分別是男女500米、1000米、1500米和男子5000米接力、女子3000米接力以及北京冬奧會新增項目:男女混合2000米接力。共有來自37個國家和地區的232名運動員報名參加,其中女子運動員102人,男子運動員130人。中國隊派出了6男6女的全主力陣容出戰,男運動員有武大靖、孫龍、任子威、安凱、李文龍、於松楠;女運動員為範可新、徐愛麗、張雨婷、曲春雨、韓雨桐、郭奕含。
在男子1500米預賽中,中國隊選手安凱、孫龍、任子威分列小組第一,三人攜手晉級1/4決賽。中國短道速滑隊闊別大賽兩年,首秀表現堪稱驚豔。結束男子1500米預賽後,中國隊安凱表示,“感覺冰面挺不錯的,速度挺好的。因為我的體重比較輕,所以對我來説比較合適。”在1/4決賽中,安凱、孫龍和韓國選手金東旭同處一組,通過默契配合,最終安凱和孫龍位列小組前兩名晉級半決賽。
小將孫龍是一位全能選手,在短距離及長距離中都有不俗的競爭力。賽後孫龍表示,發揮出了訓練的水平,“北京冬奧會的目標就是‘飄升奏’。”由於黃大憲和金東旭出局,因此在男子1500米半決賽將不會有韓國選手的身影。另外一位中國選手任子威在男子1500米1/4決賽中,以2分52秒144的成績晉級半決賽。此外,在2000米混合接力的比賽中,由範可新、曲春雨、任子威和武大靖組成的中國隊第四組出場,最終以2分37秒747的成績破世界紀錄,獲得小組第一,順利晉級半決賽。
短道速滑比賽具有觀賞性強、關注度高等特點。首體團隊在花樣滑冰測試賽經驗基礎上,對標賽事,全領域、全要素、全流程,做好測試賽組織籌辦,對冬奧會防疫運行方案進行全方位檢驗。首都體育館場館羣運行團隊屬地關係副主任張燕輝表示:“在體育展示方面安排冬奧會賽時的外籍場館製作人、音樂總監、英文宣告全程參與賽事組織,提前為冬奧會磨鍊隊伍,向世界展示首體‘最美的冰’。”
保障
首體場館運行團隊:
有序推進冬奧會各項工作
昨日,2021/2022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盃拉開帷幕。北京青年報記者在現場瞭解到,目前,首體場館運行團隊正在紮實有序推進北京冬奧會各項籌辦工作,各領域的亮點頗多。
新聞運行領域
完善工作流程迎接冬奧“大考”
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盃參賽隊伍多、競技水平高,比賽輪次密,組織難度高。為此,首體運行團隊制定了升級版保障服務方案,全面保障了賽場內外快速轉場,實現了從“最美的冰”到“最快的冰”的華麗轉身。在閉環外媒體工作間及媒體看台,新聞運行團隊嚴格按照社交距離的要求設置坐席,媒體工作台上設置的透明隔板令人印象深刻。
據瞭解,首都體育館媒體運行團隊從測試賽籌備之初就將如何在防疫分區的情況下,為閉環外的媒體記者提供最寶貴的運動員採訪做好了準備。據首都體育館場館羣新聞運行經理孫思羽介紹,為了完成好報道工作,測試賽中媒體運行團隊分閉環外、閉環內兩套系統運行,閉環內運行混合採訪區、新聞發佈廳,閉環外運行記者工作間、媒體看台。
疫情防控也是本次測試賽新聞運行的重中之重。孫思羽表示,為保證參賽各方的健康安全,環內採訪過程中,新聞運行團隊嚴格落實防疫要求,全員佩戴了N95口罩及防護面罩。運動員與採訪者之間保持2米社交距離。在每次採訪之後,採訪話筒都會換上新的話筒套,真正做到了防疫無死角。新聞運行團隊在實踐中豐富了經驗,逐步完善了工作流程,為迎接冬奧會的“大考”夯實了基礎。
形象景觀業務領域
按計劃穩步推進完善運行機制
本次測試賽,首都體育館形象景觀業務領域在4月測試活動的基礎上,結合北京冬奧會場館景觀設計,對部分形象景觀點位進行了調整,豐富了競賽場地區域和觀眾坐席的視覺效果,對賽場整體色調和呈現形式也進行了驗證。此次的亞洲花滑公開賽和短道速滑世界盃是兩項相對獨立的賽事,在同一場館先後連續舉辦,對形象景觀的轉換工作將是一項考驗。在轉換規模、作業強度等方面是高於奧運會的水平,也檢驗了團隊在高負荷條件下的運行情況。
首都體育館場館羣形象景觀經理王哲表示,通過這次測試賽,積累了經驗,“首都體育館運行團隊將會對測試賽全過程進行復盤,找出問題成因和解決辦法,完善運行機制。同時,北京冬奧會的場館形象景觀工作也在按計劃穩步推進。對北京2022年冬奧會有信心,也充滿期待,我們準備好了。”
志願者領域
通過測試賽積累了更多經驗
本次測試賽志願者工作實現了全流程測試,從註冊、培訓、管理、激勵、防疫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很好的測試。據首都體育館運行團隊志願者經理丁莉婷介紹,在註冊方面,有效測試了OMS系統,為正賽志願者註冊和配崗工作積累了經驗。培訓方面,組織了契合實際且卓有成效的場館培訓和崗位培訓,為志願者高質量開展工作奠定了基礎。管理方面,結合各領域志願者工作實際,建立了志願者工作通聯網絡,用多措並舉的方式瞭解志願者工作情況,傳遞團隊人文關懷,營造“首體志願一家人”的歸屬感。
文/本報記者 周學帥
攝影/本報記者 楊益 統籌/杜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