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羅馬尼亞人,母親為中國瀋陽人,出生在加拿大,兩歲後移民英國的18歲華裔少女艾瑪·拉杜卡努,從美國網球公開賽前的資格賽打起,在一盤未失之下,以10連勝奪得個人的首個大滿貫賽事冠軍——她是繼2004温網莎拉波娃之後位最年輕的大滿貫得主了。
在她奪冠之後,與其相關的國家:英國、加拿大、羅馬尼亞和中國,都同樣對這位天才網球少女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
比如,對於中國人來説,艾瑪-拉杜卡努這個名字,都被瀋陽網友稱:“艾瑪”,這太有東北味的名字了——因為東北人很愛説“哎媽呀”!
而拉杜卡努對來自中國名將李娜表達的敬意,和她用不太熟練的中文對中國網友進行感謝,也都讓不少中國人感覺很是開心和親切。
拉杜卡努稱:“我小的時候,就從李娜身上獲得了很多鼓舞,當然現在也是如此。她是一位鬥士,信念堅定,場上有非常多的‘武器’,她的動作、心態、內心的力量和信念真的非常突出。我還記得她在法網決賽與斯齊亞沃尼的對決,那絕對是一場漫長而艱難的比賽。但她表現出的精神力量和韌性,至今仍讓我記憶深刻。”
拉杜卡努還用中文如此向中國球迷表達感謝説:“大家好,我想説謝謝,希望你們喜歡看我打網球,我現在特別開心。”
連李娜本人也親自發去祝賀:“祝賀拉杜卡努!我很高興看到女子網球有這麼多新生力量,希望鼓勵更多青少年愛上網球和體育!”。
不過,有意思的是,對於拉杜卡努的父親所在之故國——羅馬尼亞,有一位知名的記者、專欄作家科特林∙斯特賴佈雷亞,卻在拉杜卡努奪冠後,寫下了一篇名為《拉杜卡努和作為羅馬尼亞人的失望》(王勤伯編譯)的文章,表達出了一種非常複雜的感情。
我們不妨擷取一些精華,來看看這位作家都説了些什麼吧:
斯特賴佈雷亞在文章開頭就稱:“當艾瑪·拉杜卡努倒在紐約法拉盛的草坪上,一個仙女童話誕生了,這一刻羅馬尼亞卻格外困惑。並且分裂……‘她是羅馬尼亞人,至少是半個羅馬尼亞人’;‘別這樣對人家貼上去’;‘你們沒什麼值得驕傲的’……”
作者稱:“事實上,艾瑪的家庭這些天也經受了許多移民遇到過的感受。他們並不完全屬於他們所到達的新世界,但似乎他們所離開的故國故土也同樣不會擁抱他們。當他們揚名立萬,他們就是好樣的,當他們犯了錯誤,他們該被掛起來示眾”。
“這裏只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艾瑪·拉杜卡努是英國體育系統的產物。而且在最大程度上是英國社會的產物……除此之外,沒有人可以聲稱自己能夠分享功勞”。
“所以我們到底有多大相干?尤其是我們如何對待為她身上的羅馬尼亞元素感到的激動萬分?……”。
“我們中間的一些人,為自己是羅馬尼亞人感到永久性的失落。羅馬尼亞社會從來就沒有足夠好,沒有好到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去宣稱一場勝利”。
“感謝艾瑪,我們可以夢想,因為夢想不受國界、領土和語言的限制。但我們也可以儘可能地放棄作為羅馬尼亞人的失望……成為羅馬尼亞人並不是一件討厭的事。是的,我們‘要堅韌’,因為這是我們唯有的建設自己的方式。我們需要集合所有的善念和善行。這就是所謂的希望”。
“我認為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地為這個女孩感到高興,自己覺得合適就行……世界如此之大,它的多樣性為大大小小的喜悦和快樂都留足了空間“。
“同樣,拒絕任何一種喜悦也不是錯,甚至表示,羅馬尼亞不擁有、未曾貢獻也配不上這份喜悦。在喜悦過頭的時候,需要有人把我們拉回來,踏踏實實地工作”。
……
為何這位羅馬尼亞專欄作家對於有着羅國之父系血統的拉杜卡努奪得大滿貫,有着既開心,又失落的複雜感受呢?
其實,這種開心夾雜着失落的感覺,或許在拉杜卡努出生國的加拿大,或者其母親之故國的中國,甚至是其落地户籍的英國,都多少或會有之吧?
但似乎中國人並無太多這麼複雜的感覺——我們的公共媒體,或是個體的網民,只是單純地對她身上的母系之中國血緣這一共同點,表達了“此情同在”的高興感,也對拉杜卡努能用中文表達感謝,並表示得到中國名將李娜的激勵而感到“與我心有慼慼焉”之開心。
本質上而言,這位羅馬尼亞作家更多表達了一種不開心的感情——那就是當自己的國人,不願留在羅馬尼亞,而是更想移民到歐洲發達國家時,那種“情感上想留,但現實中卻走”的無奈感,這其實還是表達出對自己國家的一種憂慮和悲憫之情懷。
而如今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我們不再只是一個向外移民的國家,而開始有很多外國人想來中國尋找機會——且我們曾經移民出去的人,也更多地迴歸中國,這一點上,顯然是當下的羅馬尼亞無法比擬的一點。
所以,在對待拉杜卡努這位中羅混血的英國選手之情感上,中國人表達出了更為豁達的感受,這主要還是因為,我們身後所靠的祖國之強大所致!【原創評論:瑜説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