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撲8月30日訊 昨日,新華社撰文《執裁尺度與成長空間》,文章認為裁判培訓要進一步統一判罰尺度,裁判自身也要統一個人風格。錯漏判的確損害了球員、球隊的利益,對於一些爭議較大的判罰,中國足協不妨公開釋疑。
原文如下:
27日,本賽季中超聯賽第一階段前半程結束。在賽會制背景下,每支球隊兩輪比賽僅相隔四五天,這對球隊的板凳厚度和傷病恢復能力考驗極大,而對綠茵場上另一個羣體——裁判的考驗同樣巨大。
7輪過後,賽事總體順利,尤其在防疫上做得相當到位,兩大賽區節點性地舉行媒體通氣會對防疫等工作進行通報;為緩解球員壓力,還組織了枱球和電競比賽。不過,裁判的執法尺度、誤判、漏判卻成了爭議話題。
需要交代的背景是,在以往中超聯賽中,一些關鍵場次往往由外籍裁判執裁,但由於疫情,今年外籍裁判難以入境,本賽季中超執裁工作只能全由本土裁判承擔。這既是挑戰,更是鍛鍊本土裁判的機會。從第一階段前半程比賽來看,確實出現了一些錯漏判,部分比賽執法尺度不夠統一,但裁判總體表現正常,一些年輕裁判成長較快。
目前中國優秀足球裁判較少,原因在於裁判的選材、培養等體系尚不完善,但近些年足協在培養裁判上還是做出諸多努力,包括培訓、委派執法、對外交流等,並在近些年引入視頻助理裁判(VAR)和職業裁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執裁表現。
針對裁判管理,中國足協成立了裁判評議組,並使用科技手段,將主裁判與助理裁判、VAR的音視頻對話存儲在雲端,可隨時調取取證。在此基礎上,評議組賽後當晚即對爭議判罰進行評議,24小時內對出現錯誤的裁判進行嚴格的內部紀律處罰。針對部分VAR使用影響比賽流暢性的問題,第三輪賽後,中國足協要求裁判組組織業務學習,提高工作效率,從第四輪開始主裁判與VAR之間的配合明顯改善。
此外,IFAB(國際足球協會理事會)和FIFA(國際足聯)近年來對裁判規則進行了大量調整,本賽季聯賽開始前,中國足協組織裁判組給各俱樂部宣講,但外界甚至部分教練員和運動員仍瞭解不深、產生誤解。這在部分禁區內是否犯規的動作判罰方面表現尤其明顯。
不可否認的是,錯漏判的確損害了球員、球隊的利益。對於一些爭議較大的判罰,中國足協不妨公開釋疑。足協曾經公開回應了2019賽季中超聯賽上港主場對陣魯能比賽中的一些爭議判罰,解釋了判罰依據。足協也不妨引進CBA裁判報告制度,雖然無法改變結果,但至少可以讓外界清楚爭議判罰到底是否準確,當然,這恐怕需要打破足球裁判的現有行規。
職業化建設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中國足球亟待加強的部分,裁判培養就是其中一部分,不侷限於執裁業務本身,還是一種文化的養成。這不僅需要從業者的努力,也需要球迷的理性對待。雖然裁判依然是中國足球的一個短板,但在監督、善意批評的同時,也不妨給予成長空間。裁判培訓要進一步統一判罰尺度,裁判自身也要統一個人風格。據中國足協透露,將會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培訓和評議機制,既加強本土裁判的培養,也不會容忍“害羣之馬”。
(編輯:如果我是D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