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椅籃球——獎牌背後的汗水

輪椅籃球——獎牌背後的汗水

中國輪椅籃球女隊在比賽後慶祝。
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攝

9月5日,在東京殘奧會閉幕式上,中國女子輪椅籃球運動員張雪梅坐着輪椅進入體育場,輪椅前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殘奧會比賽中,張雪梅同隊友齊心協力、奪得銀牌,創造了中國女子輪椅籃球在殘奧會上的最佳戰績。

東京殘奧會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了輪椅籃球,感動於獎牌背後的汗水和淚水。

中國的輪椅籃球起步於1984年,並於1987年成為全國殘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1995年,中國首次組隊參加國際輪椅籃球聯合會的國際比賽。2018年,中國女子輪椅籃球隊在世界錦標賽中獲得第四名的歷史最好成績,拿到了東京殘奧會的入場券。

輪椅籃球對運動員的技戰術、體能以及團隊合作等方面有極高的要求,具有先發優勢的歐美隊伍實力強勁。在疫情的影響下,為了備戰殘奧會,輪椅籃球隊隊員從去年11月起便在北京和廣州進行集訓。近300天的備戰,隊員們幾乎沒有回過家。

殘奧會的舞台上,中國姑娘拿出了最好的狀態。7場比賽6場獲勝,小組賽和半決賽連續兩次擊敗實力強大的美國隊,以創造歷史的成績站上了領獎台。

與正常人的籃球項目相比,在輪椅籃球的賽場上,輪椅就是姑娘們的雙腿。除了投籃技術之外,在球場上閃轉騰挪的輪椅技術同樣重要。球隊隊長林穗玲説,剛接觸輪椅籃球時,運球和推動輪椅難以兼顧,翻車了就很難爬起來。為了實現“人車合一”,還要在腰、腿處箍綁帶,克服壓迫感等不適。

輪椅籃球的輪椅使用的是“八字形”結構,也沒有配備剎車,全靠運動員用雙手掌控。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年輕隊員的雙手都佈滿了老繭。陳雪靜回憶訓練的場景時説,手上的泡破了又結痂,然後又破,“那真是鑽心的疼”。

在日常訓練中,看似普通的上籃動作,教練和隊員都要反覆打磨,罰球更是每天要完成400次的目標。獎牌的背後,是日復一日的艱苦訓練。

輪椅籃球運動員大多是半路出家。中國女子輪椅籃球隊主教練陳琦説,隊員基本都是後天致殘的,有些還是在正值花季的時候得病或遭遇車禍。因為殘疾,很多人原本對生活喪失了信心,是輪椅籃球和體育運動讓她們找到了人生的價值,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10年前,17歲的張雪梅因患惡性骨肉瘤導致左腿截肢。在陳琦的引領下,張雪梅開始練習輪椅籃球,原本身體纖弱的她不斷成長蜕變,最終走上了殘奧會的賽場,併成為中國代表團的閉幕式旗手。

林穗玲曾是球隊中最自卑、最沒自信的球員,平時説得最多的就是“我不行、做不到”。在籃球場上,林穗玲的韌勁與謙讓等特點逐漸顯露出來,並擔起了隊長的重任。

球員代佳夢説,自己曾想要回歸家庭,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但打了12年輪椅籃球的她,還是選擇在球場上繼續堅持。這就是熱愛的力量。

陳琦在退役前也是一名輪椅籃球運動員,曾擔任2008年北京殘奧會中國輪椅男籃隊長。他説,輪椅籃球的競技魅力、精神力量可以給殘疾人甚至是健全人很大的鼓舞。

與歐美國家相比,目前中國還沒有建立輪椅籃球職業聯賽。陳琦説,希望殘奧會的獎牌能夠促進中國輪椅籃球的發展,促進中國輪椅籃球聯賽的建立,讓更多殘疾人蔘與這項運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36 字。

轉載請註明: 輪椅籃球——獎牌背後的汗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