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球絕招夢裏來,電視主持人吳四海的乒乓夢

發球絕招夢裏來,電視主持人吳四海的乒乓夢

圖説:公認滬上乒乓球打得最好的主持人吳四海 新民晚報製圖

一日不寫字,不自在,他將書齋命名為“不字齋”。一日不打球,不舒服,他曾徹夜鑽研乒乓球技術。一張專業的紅雙喜乒乓台、一根鍛鍊身體的單槓、一間掛滿書法作品的書房,是他生活的必備。

他是吳四海,上海廣播電視台首席主持人,1996年創辦中國首播日語新聞電視節目《中日之橋》。他被公認為是滬上乒乓球打得最好的主持人,也是乒乓圈內令人稱道的推動中日民間交流的大使。小小銀球架起中日之橋,他説,人一定要有點興趣愛好,才能支撐自己的事業、豐富自己的人生。

發球絕招夢裏來,電視主持人吳四海的乒乓夢

圖説:吳四海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下同)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一張乒乓桌

在上海廣播電視台,吳四海連續35年佔據着乒乓球比賽冠軍寶座。他不僅球打得好,還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球痴。

吳四海的乒乓情緣起於兒時。他的父親是復旦大學生物學教授,從小在復旦校園裏長大的吳四海,跟着工會乒乓隊的教授伯伯們每天輪流去乒乓房佔位子,慢慢就愛上了。

看兒子對乒乓球極為喜愛,一年級起,父親便將其送到楊浦區少體校。每天放學後換3趟車去體校,當時累到什麼程度呢?“訓練結束後,當我從3路電車上下來時,姐姐已經等在那裏,每天揹我回家,因為我實在走不動了。”

吳四海進行專業乒乓訓練直到十四五歲才徹底放棄,“十四五歲是個分水嶺,那個時候還沒打出來的話,走專業道路就基本沒戲了。”吳四海清楚記得,那一天,父親無奈地説:“別想了,世界冠軍夢破滅了,你還是好好讀書吧。”

發球絕招夢裏來,電視主持人吳四海的乒乓夢

圖説:吳四海

與乒乓專業運動員無緣,但兒時的訓練卻讓吳四海找到了一生愛好。正如他的名字一樣,成年後的吳四海雲遊四海,但無論走到哪裏,乒乓拍總是壓箱底的寶貝。

今年59歲的吳四海説,很憧憬自己的60歲。“因為到那時,我就可以參加世界元老乒乓賽了。小時候我沒有拿過世界冠軍,但60歲我依然可以站上世界舞台,如果沒能奪冠,那還有70歲組、75歲組,甚至到了80歲,我或許還能實現這個夢想。”


一支乒乓隊

吳四海的乒乓少年時代,還有個地方不可不提——空四軍大院。當時,一位名叫金大陸的乒乓球狂熱愛好者在空四軍大院,將吳四海和其他一批有點底子的孩子集結起來,義務教他們打球。彼時,誰也沒想到,這一小段時光,日後竟成就了一場“半生緣”。

2018年,為了參加新民晚報紅雙喜杯乒乓賽,吳四海召集了50年前在空四軍大院一起訓練的小夥伴們左華榮、呂建國、顧國慶、曹晶……,隊員齊了,還缺一個教練,通過公安局,吳四海終於聯繫上了金大陸,他的身份,已是上海社科院教授。

風雨半世紀,歸來是少年。重聚在新民晚報紅雙喜杯的舞台上,他們取名為“四海少年隊”,身着鮮豔的紅色T恤,正面一個大大的“囍”字,背面是一張兒時的全家福,寫着“我們從小在一起”。吳四海在隊服上寫下“一生乒乓”。從此,“四海少年隊”成了新民晚報紅雙喜杯的常客。

發球絕招夢裏來,電視主持人吳四海的乒乓夢

圖説:吳四海在新民晚報紅雙喜杯乒乓球比賽中

乒乓桌上,吳四海有個直拍反面發球是“撒手鐧”。那球特別轉,只要發球姿勢一擺好,對手往往就在那裏有些發怵。“乒乓球比賽規則改變後,我覺得11分最關鍵的是發球,如果對方抵擋不住我的發球,我就首先能保證贏兩分。”談起那個特別轉的發球,吳四海頗為得意。

神奇的是,這個絕招卻是吳四海在夢裏發明的。有一天晚上,他做夢夢到自己發球,“那球很厲害。”半夢半醒中,他躺在牀上不停揮動雙手,一不小心還敲到了妻子身上。於是,他乾脆起身去客廳裏,擺開球枱,琢磨夢裏那個發球。從凌晨2點一直練到5點,成了!於是一個電話把球友崔伯琮叫到家裏來,天還沒亮,就幫他實戰演練。吳四海説:“我給這個發球取了個名字——直拍反面發球。”

憑藉這個發球,吳四海在2019年新民晚報紅雙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開賽上“大殺四方”。吳四海説,這個發球,已經成為自己打球的符號。在當年的單打項目中,他還收穫了個人最好成績第三名。

去年,吳四海同金大陸合著《國球之搖籃——上海乒乓名將訪談錄》一書,記錄中國從乒乓外交開始的出自上海的世界冠軍。兩位業餘乒乓界的高手合著此書,得到了包括國際乒聯終身名譽主席徐寅生在內的乒壇老前輩的認可。

圖説:吳四海收穫的獎牌

一座友誼橋

1996年,日語新聞電視節目《中日之橋》首播,吳四海任製片人、主持人。在製作日語節目的過程中,他往往將乒乓文化注入進去。

大學畢業後,吳四海毛遂自薦進入上海廣播電視台。1987年,吳四海公派至讀賣電視台學習,隨後他又考入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課程。

在一次學校的比賽中,吳四海抱着試試看的態度,再一次拿出了那塊陪伴左右的乒乓拍,沒想到一路打進半決賽,令學校乒乓隊的日本學生們大吃一驚。副校長看到後,把他拉到一邊悄悄説:“我們願意給你提供獎學金,這比賽手下留情啊,別打到決賽了。”

發球絕招夢裏來,電視主持人吳四海的乒乓夢

圖説:吳四海

2014年,中日之橋特輯《中日乒乓緣》來到了東京世乒賽現場。徐寅生、鄧亞萍、曹燕華和唐薇依四名乒乓球名宿,同乒乓愛好者們一起為中國隊加油。活動的策劃人和組織者,正是吳四海。隨後,“中日之橋乒乓團”前往名古屋,前亞乒聯主席後藤淳迎接老友徐寅生和中國一行客人。1971年,後藤淳的父親後藤甲二先生專程來華邀請中國乒乓球隊參加在名古屋舉行的世乒賽。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中國乒乓球隊在兩屆未參加比賽後“復出”,最後中日兩國乒乓隊分獲男女團體冠軍。

小小銀球凝聚中日情緣悠長,乒乓“少年”吳四海也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使命,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新民晚報記者 陶邢瑩)


記者手記|人生的三輪車

身邊的朋友都知道,除了乒乓,吳四海還寫得一手好字。

去年,吳四海翻譯並出版了“日本商業之父”澀澤榮一的《論語與算盤》,並拍攝成8集紀錄片,臨近退休之際,他又實現了一個夢想,終於自編自導了。贈與本報記者此書時,他在“不字齋”裏用小楷寄語簽名,印章刻為“情不字盡”。同時,他花費了一年的時間,用小楷抄完《論語》,整整九卷長軸。

乒乓也好、寫字也好,都是吳四海的業餘愛好,反過來支撐着他的主業——中日交流。

吳四海説,人的一生,就像有兩個輪子的自行車。一個輪子是事業,另一個輪子是業餘愛好,帶動着你前行。如果是獨輪車,那一定會很累。而在他這裏,自行車變成了三輪車——書法和乒乓是後兩輪,推動着他中日交流事業一路前行。(陶邢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99 字。

轉載請註明: 發球絕招夢裏來,電視主持人吳四海的乒乓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