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打包留洋”,靠不靠譜?

由 俎巧玲 發佈於 體育

最近傳出消息,有中資背景的法國著名職業足球俱樂部歐塞爾正在尋求和中國足協合作,雙方有望組建一支U17或U19的青年球隊留洋法國,參加法國當地的青年聯賽。

這個“打包留洋”的方案,前景如何?

在中國足球的歷史上,類似的“打包留洋”的案例其實並不少,最著名的就是當年的“健力寶青年隊”,這支由企業贊助的球隊在1992年至1998年之間由中國足協從各隊選拔15歲左右的小球員,由名帥朱廣滬帶隊前往巴西聖保羅等地長期集訓。

這支隊伍前後一共招進過29名隊員,其中9人入選過國家隊。這個比例看上去不算低,但如果考慮到球隊本身就已經集結了各地方隊的尖子球員,這樣的結果並不算令人滿意。而且,除了李鐵、李瑋峯、李金羽、郝偉等少數幾名球員之外,其他人後來的成就也相當一般。健力寶青年隊的建隊目標,本來是為了2006年世界盃輸送人才,但國足最終仍然在預選賽中折戟沉沙。

後來,中國足協還組織過青年隊到德國等地集訓,例如孫繼海在2017年所帶的國青,但也都草草收場,收效甚微。

以年輕人組成團隊的形式到足球發達地區長期集訓,在國際上幾乎沒有類似的例子可循,更別提成功案例了。一方面,足球雖然是一項整體運動,但運動員的個體發展更為重要,也更有不確定性,早早地將球員固定在一支球隊甚至一個位置上,不利於挖掘激發他們的潛能,也不便於靈活調配;另一方面,職業足球的成才率本來就不高,過早地固定隊伍,也往往會令優秀的、進步快的球員得不到與之水平相匹配的隊友,發展也會受到制約。

此外,因為集訓隊留洋的地方,往往職業足球聯賽非常發達,賽程密集,所以在當地反而不容易找到合適的比賽對手,健力寶青年隊當年在巴西就遇到過這樣的煩惱。即便給對手出場費,別人也不一定願意來,來了也可能會出工不出力。

如果此番果真去了歐塞爾並且以青年隊的形式參加當地聯賽,切磋機會也許不再是個問題,但如何挑選球員、如何均衡發展從而減少人才“折損率”,仍然會是頗為嚴峻的挑戰。要知道,像意甲亞特蘭大、荷甲阿賈克斯這些“青訓天花板”俱樂部,一支青年隊每年也就能給一線隊輸送1到2人而已。

而且,回到這次計劃的主角歐塞爾俱樂部,法國青訓的發展思路,恰好還和“整體組隊”的方式有些相悖。法國青訓向來更注重球員個人能力乃至足球個性的打造,因為球隊的盈利往往依賴於出售明星年輕球員,“打包留洋”則更注重團隊戰術和配合的打造,這本來就不是法國足球的強項。

當然,如今歐塞爾願意伸出橄欖枝,在中超聯賽當下發展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的時候,中國球員能夠多出一條發展路徑,總不失為一件好事。何況,在整體留洋方案出現之前,已經有不少中國球員單槍匹馬開啓了留洋之路,從這個角度來講,所有的“雞蛋”並不都是在一個“籃子”裏。

無論如何,“打包留洋”仍然是一個試錯成本比較高、性價比比較低的方案。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缺陷之外,如何釐情球員的所有權也會是一件令人頭疼的事——他們以什麼身份在歐塞爾踢球?留洋後身價抬升的收益應該歸屬於誰?從這種留洋模式的合理性到具體的操作細節存在的種種問題和隱患,都成為中國足協暫時還沒有對這一方案打消顧慮、拍板確定的原因。

羊城晚報記者 趙亮晨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