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別人的時候,言必稱學習國際先進性;該改自己的時候,又強調中國的特殊性——這就是中國足協。
雖然要求俱樂部名稱去企業化改中性名這一消息早已是眾所周知,但當此前足協開完專項治理工作會之後,這一舉措的正式發佈還是讓很多俱樂部手足無措,同時傷透不少球迷的心。
如果不遵守這一政策的俱樂部,都將失去新賽季的中超資格。有消息稱,除了大連人本身就符合標準之外,另一隻中國足球的老牌球會上海申花也相對安全,因為現有的申花品牌和該俱樂部沒有任何關聯。
實際上,俱樂部名稱非企業化的規定,大部分老牌俱樂部同他們的球迷都不願將沿用多年的隊名更改。像北京國安、天津泰達就明確表示不願意更改俱樂部名稱,無論是球迷還是俱樂部,都沒有任何讓步的意思。河南建業雖然發起了向球迷徵集新名字的活動,但在其官方微博上也表示,“建業”不僅僅是足球,更是一種文化與生活,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河南建業球迷俱樂部的聲明——“我們之間的羈絆不容他人胡亂作為而消亡!”,僅僅這一句話就已經讓所有人為之動容。河南建業這一名稱經過了26年的沉澱,在球迷心中“建業”早已成為了一張生動的城市名片,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地想一下,就能感受到球迷憤怒背後的不甘。
儘管足協更改中性名這一做法的初衷是在於讓足球文化更好地深入人心,結合地域化特點令球迷產生共鳴,從而得到傳承足球地域文化、傳承俱樂部歷史、打造百年俱樂部的目的與國際接軌。但正如這一通知下發之後外界對此的反應一樣,“一刀切”的做法並不為球迷認可,畢竟這一刀“切”下來,的確“切”斷了球隊更名頻繁的情況,但同時也“切”斷足協與球迷之間本就並不牢固的聯繫。
央視主持人韓喬生指出,一些俱樂部名稱早就超脱了商業的範疇,成為了城市的文化符號。“提到上海申花、河南建業、浙江綠城,幾乎沒人會第一時間想起企業名。天津泰達就更不一樣了,這本來就是天津經濟開發區的縮寫!而國安早已不是中信國安控股,但新東家中赫集團還是依然尊重傳統,並沒有拋棄‘國安’這兩個字。”
他還表示,一味地效仿表面的光鮮亮麗,急功近利做表面工程,無法解決問題,反而給中國足球出了難題。似曾相識的改變已經不知道經歷了幾回,全新的政策又已經板上釘釘。無論如何,先期待“半途而廢”不要再出現。
雖然足協這一政策的初衷是為了推動俱樂部股權多元化,解除俱樂部股權結構過於單一的隱患,但這種硬性的“一刀切”還是引起了不小的非議。對於北京國安、河南建業、天津泰達這些老牌俱樂部來説,名字早已超脱於本身企業的含義,成為本土足球文化的一個象徵。如果不顧投資人20多年的付出,忽視當地球迷幾乎兩代人風雨追隨的足球記憶,要強行抹去這一文化符號,此舉不但不利於老牌俱樂部足球文化的傳承,也忽視了球迷們多年付出的感情。
足協表示,不要簡簡單單起名,要尊重城市文化。然而讓一些頗具代表性,早就成為足球文化的名字消失,難道就是尊重文化了嗎?
俱樂部更名看起來是“一句話”的小事,在實際操作層面卻面臨重重關卡,涉及了多個環節和部門,需要多方協調——而這恰恰是改革的“大學問”所在。
其實相較於現在的做法,早在前幾年有消息稱在中超元年2004年之前進入職業聯賽且名稱延用至今的俱樂部不用更改就人性化很多。用如此理性的方式解決如此感性的問題,就怕最後卻換來了四個字——矯枉過正。
中國足球未來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遠非簡簡單單的中性化名字就能夠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