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冬奧這八年

我與冬奧這八年

林存真在講解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體育圖標的設計方案。

我與冬奧這八年

林存真設計北京冬奧會會徽“冬夢”。

我與冬奧這八年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北京二〇二二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體育圖標正式發佈。圖為北京二〇二二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體育圖標。 新華社發(北京冬奧組委供圖)

“冬夢”,幾筆寫意與運動員在冰雪天地間的英姿相融,曼妙而飄逸。

“飛躍”,書法靈動幻化為運動員矢志拼搏、衝向勝利的剪影,靈動而激揚。

北京冬奧會會徽和冬殘奧會會徽,分別將“冬”“飛”二字的中國書法形態,巧妙地與現代設計、冰雪運動姿態合為一體,讓全世界在北半球的這個冬日,記住了兩個浪漫、美麗的漢字。

作為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形象景觀處高級專家,林存真不僅設計了“冬夢”“飛躍”,還全程參與冬奧品牌與形象景觀的創意、設計與實施管理工作。從火炬“飛揚”、30種體育圖標,到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人在畫中游”等場館景觀……點點滴滴、每個項目的完善,都見證着林存真的付出與汗水。

2002年,從德國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後,林存真回國在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任教。2014年,從為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設計會徽開始,她便與北京冬奧結緣,那時,林存真所設計的“墨舞冬奧”,最終從候選作品中脱穎而出。

在4月8日舉行的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林存真被授予“突出貢獻個人”稱號。她説,回望與冬奧相伴的8年,面對困難與挑戰,她與團隊“一起向未來”——用中華文化展示氣勢恢宏的冰雪畫卷。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每一屆奧林匹克,都不僅是一次全世界的體育盛會,也是一場文化盛會。

北京冬奧會上,許多獨具匠心巧思的文化設計,如水般浸潤無聲地向世界展示着中華文化的魅力。

什麼是冬奧形象景觀?“形象地説,相當於給冬奧‘化個妝’”,林存真説。在所有的冬奧會競賽或非競賽場館、涉及冬奧的地點實行統一的標識與裝飾系統,從此,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便被刻上了獨一無二的文化烙印——“這些文化元素詮釋着、定義着‘北京2022’,使之展示出有別於任何一屆冬奧會的個性。”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思想,是北京冬奧會形象景觀從申辦到籌備,始終秉持的設計理念核心。

“中國的哲學思想中飽含對自然的敬畏,與自然緊密貼合。北京冬奧形象景觀設計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就像一條紅線,串聯起創意設計中的所有文化內涵。”林存真説。

會徽的設計創意是象形——象冰雪運動之形,將運動的人與書寫的字完美合一;“冰墩墩”是隻熊貓,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它的‘冰殼’又像是宇航服,原本活潑可愛的形象便巧妙地與冰雪夢、科技夢相合;‘雪容融’的設計創意源於燈籠,紅彤彤的造型不僅祥和喜慶,還能從‘心’點明,去照亮前路,正如冬殘奧會運動員拼搏不息、永不放棄的精神激勵着全世界……

火炬“飛揚”的設計靈感來源,是當時林存真沒捨得扔的一片蝴蝶蘭枯葉,這片葉給當時已幾易其稿的火炬設計團隊帶來了轉機。

“那片枯葉自然捲曲得特別好看,我一直擱在辦公桌上。火炬設計遲遲沒有更好的方案,我忽然想到這片葉子,它是多維曲線旋轉的狀態,是大自然創造的美。我就拍視頻發給火炬設計團隊,幫助他們突破創作瓶頸。”林存真説。

火炬整體外觀螺旋上升,彷彿絲帶悠揚飄舞,呈現為飛揚的火焰。“飛揚”承載着奧林匹克聖火,最終在2月4日晚來到國家體育館“鳥巢”,一簇“微火”點亮了千萬雪花。

傳統文化 時尚表達

場館形象景觀同樣是冬奧籌辦中的重頭戲。“44個競賽及非競賽場館,要對應44支團隊,每個場館設計都要‘一本一館一策’,模擬設計每一條流線、每一個景觀節點。”林存真説。

要將中國元素融入場館內的景觀設計並非易事,國際奧委會有嚴苛的標準、也有商業訴求。在林存真看來,最重要的是找到契合點。

當北京冬奧會正式開啓,不少觀眾在比賽現場或電視機前驚喜地發現賽場圍擋頗具創意,它們就像一幅幅動人長卷,運動員置身其中,宛若“畫中游”。

事實上,冬奧場館景觀工具包正是從中國長卷山水畫中汲取的靈感。“《遊春圖》《瀟湘奇觀圖》《富春山居圖》《千里江山圖》……中國的長卷繪畫很有‘節奏感’,有疏密和虛實配搭,這很符合工具包所需的1∶4、1∶2比例。”林存真説,找到關鍵節奏後,就可以配搭、組合,按照不同項目的規律去組合不同的場館。

速滑要求緊湊、凌厲,冰壺要求沉穩、平緩,花滑要求婉轉、優美……林存真團隊將中華文化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場館之中,既滿足了功能要求,又自然地展現文化魅力。

“他們用中華文化中的感性審美解決了國際奧委會的理性要求。”全球體育品牌專家、國際奧委會顧問西奧多拉讚歎地説,“(這些)形象景觀太了不起了!為比賽中的運動員提供了完美背景,中華文化與奧林匹克五環和諧共融,匯成了最鼓舞人心的畫面!”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主媒體中心(MMC)的形象景觀設計,是林存真耗時最長、傾注心血最多的。作為匯聚來自世界各地新聞工作者的非競賽場館,林存真希望MMC的設計能夠精巧佈局、移步異景,整體呈現中華文化的厚重和底藴。

“我們無數次走流線,給每一個點做個性化設計,給MMC的每一層做功能區分。展示冰雪文化的,展示春節、廟會等傳統文化的,展示北京城市景觀的……冬奧期間,記者都在閉環內工作,有的記者是第一次來北京,由於疫情防控需要,沒辦法出去走走看看,我們就在MMC中引入城市景觀,在前往餐廳的路上設計北京風光‘打卡點’。”從北海滑冰,到“遊覽”故宮、長城、頤和園……巧妙運用前景、後景之間的關係,林存真帶領團隊打造了許多交互性景觀。

MMC地下二層的《冰嬉圖》也是其中之一。設計團隊將《冰嬉圖》中的一些人物分拆出來,冰痕也一直延伸至地面,各路記者身處其中彷彿與畫作相融,在《冰嬉圖》的立體構成中“滑冰”。清代名卷有了“新玩法”!林存真認為,將新的手法、新的材料、新的設計與中華文化相結合,可以賦予傳統文化以時尚特質。“中華文化5000年的深厚底藴不一定非要‘深沉表達’,也可以很時尚、很有趣地表達,這也是我們一直很想做的。”

共享榮光 再次出發

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核心圖形設計,是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歷史上首次使用動態形式完成核心圖形的展現,共75秒,由人與計算機共同創作完成。

核心圖形將延慶、張家口賽區的山形及長城形態,與取自《千里江山圖》的青綠山水相融,再將象徵速度、技巧與力量的線條與賽場滑道、雪道相融,使遠山間的冬季美景既含中國風韻,又彰顯競技體育的動感魅力。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核心圖形是祥雲,應用時是切割局部來用到適合的場景。那時我印象特別深,一些場館覺得核心圖形不夠用,他們很想立足場館賽事特點、個性化地使用圖形,但靜態核心圖形確實有侷限,沒辦法滿足這樣的需求。”相較於靜態圖形,動態圖形的拓展性非常強,每一幀都是一個靜態畫面,75秒裏有上萬幅不同的畫面。“技術上可以實現場館各取所需,做出最優選擇。”林存真説。

體育項目圖標設計也是歷屆奧運會的“規定動作”,要對體育項目做出圖形化詮釋。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體育圖標共30個,包含24個北京冬奧會體育圖標和6個北京冬殘奧會體育圖標。談及設計過程,林存真直呼“特別難”。

“體育圖標要兼顧專業性與美感,因為每個圖標都要展現一項體育項目精準、優美的動作,要展現非常優質的運動形態。如果一個動作看上去‘下一秒就要摔了’‘快要失去力量了’,那就是不合格的圖標。”她説。

體育圖標以霞光紅為底色,寓意日出東方,代表着熱情和希望。設計中以漢字為靈感來源,又一次用中國文化符號為奧林匹克增添了新的光輝。

其中,林存真最喜歡速度滑冰和花樣滑冰的體育圖標,因為最難。“速度滑冰要從正面、從沒畫出上身的形象中,僅憑四肢來彰顯運動員的發力狀態;花樣滑冰要藉助運動員提刀的動作,來展現這項運動的優美和技巧。一遍遍修改,我們才最終確定了這兩項運動的圖標樣式。”

生機盎然的早春時節,與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揮手作別,林存真的冬奧之旅也告一段落。4月8日,她在人民大會堂,胸前佩戴着象徵榮譽的大紅花。接下來,她將回到中央美院的講台,“整個冬奧的形象景觀設計經驗就是鮮活的教材,我會帶給學生們,讓他們更好地講述中華文化,詮釋新時代中國可信、可愛、可敬的形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98 字。

轉載請註明: 我與冬奧這八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