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郎平二度執教中國女排之後,就開啓了高大化的進程,實際效果很好這點顯而易見。
2014年世錦賽中國女排重新站上領獎台,這是在倫敦奧運會鎩羽而歸之後,快速從低谷中崛起,當時隊中就是高佬林立,沒見影響成績。
20歲朱婷身高1.98米,主攻惠若琪1.92米,96年的袁心玥身高2.02米,核心副攻徐雲麗1.95米,暴力副攻楊珺菁1.90米,主力接應曾春蕾1.87米是主力邊攻手中最矮的一個,而主二傳沈靜思都有1.86米的身高,那屆比賽中國女排是平均身高達到了1.87米,雖然有三到四支比中國女排高1公分,在主力上場球員方面可能是最高的球隊。這個陣容比2012年倫敦奧運會1.84米平均身高,高出3公分,也沒見因高大而吃了速度的虧,而2012年球隊在與日本苦戰五局失利後,魏秋月當場崩潰的一幕尚在眼前。並沒有因此高度而佔了速度的優勢。
為什麼身高高了反而戰績更好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有朱婷的橫空出世。朱婷扣球的點高,力量大,所以不單純是一個高的問題,胡克爾跳高出身,2012年倫敦奧運會拿到過最佳進攻,得分榜排名第二,但是,去年的排超聯賽上,你可以看出她的打法已經過時了,沒有力量的支撐,點高也沒用。埃格努和朱婷一樣,點高而力量大,所以才有威脅。
排球比賽單純看一個數據都是不對的,日本平均身高一直不高,防守好和速度快,可是在亞洲,從郎平帶隊以來,從未曾贏過中國隊,地板流已經過時了,那是八十年代的產物。實際上你能有多快呢,過網點太低,高個副攻的攔網站着也能攔下,一個不用跳,而另一個在空中要調整,到底誰快。
身高不足攔網夠不倒,只能被動挨打,日本女排足夠頑強,可是總捱打就沒有贏的希望,這好比抗日時,日本的三八大蓋有效射程是500米,而中國軍隊的漢陽造最多隻有200米射程,你拿什麼跟人家打。
日本一直在走歸化的道路,從中國挖雲不少人,其中袁心玥的同門師妹張心穆意,身高達到2.03米,看看她在日本賽場上,鶴立雞羣這個詞瞬間就有了即視感。可是,她連日本國家隊都無法入選,高是很高,可惜太過笨重了。
高大化是當下排球的發展方向,而能在高與快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至關重要,而攻手向全面性發展,天賦變得異常的重要,不是單純高就有用,力量,彈跳,靈活性全面的結合。
十六年前,黃金一代或將成為永恆的經典,以快變戰術力克高大化的俄羅斯是如此的不可思議,那場比賽可以拿下,更多體現出的是中國女排頑強拼搏的精神,單以戰術而論,可調整的空間很小,場上表現也是一直處於被動狀態中,只要一傳出現一點波動,則兵敗如山倒,令人稱奇的是姑娘們的神經猶如鋼索一般,一點錯都不出,令到加莫娃賽後淚流滿面,那支敖驕的俄羅斯女排,漸漸走下坡路了,吼叫的功勳教頭也顯得很是失落。
很多老人一直記得2004年那個經典的時刻,但是,如果當時,可以有朱婷在的話,相信陳忠和教練會很高興的,這樣比賽不至於那樣的被動,命懸一線,稍有失手則萬劫不復。
時代不同,排球的戰術也在發生着深刻的改變,日本是因為國內選材的限制,他們很想高大化,可是,一直不能成行,而我們不能拿現在和過去比較,不能因為身高高了一點,而速度慢了些,因噎廢食,而重回老路,關鍵問題還是對排球發展趨勢的理解和應用,揚長避短,你們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