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鄧睿侃】這兩天,各地球迷之間聊得最多的應該是這句話,“你們俱樂部新名字搞定沒?”
去年12月,中國足協發佈《關於各級職業聯賽實行俱樂部名稱非企業化變更的通知》,要求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名稱中不得出現投資方等商業元素。即:俱樂部名稱不得含有俱樂部任何股東、股東關聯方或實際控制人的字號、商號或品牌名稱。
從那時起,要不要改名,改什麼名,能不能不改名,成了大多數俱樂部和球迷絞盡腦汁的事。尤其是幾支中超老牌球隊,依然在用各種方法試圖留下自己的足球文化。
該如何形容足協這場“一刀切改名風波”?可能只有俱樂部和球迷自己心裏清楚。
這場風波中,其實不乏“幸運”的球隊。早在2019年,原大連一方足球俱樂部就完成了足協所謂的“中性化”,改名為“大連人”。該俱樂部也是當時唯一一支官方認定“合格”的球隊。
此後,上海申花和深圳市足球俱樂部也相繼被寫上了“白名單”。
“申花”雖然是一個電器品牌名稱,但和俱樂部以及投資方沒有絲毫關聯,故只需把投資方“綠地”刪除即可。
深足則因為此前註冊的名稱就是“深圳市足球俱樂部”,“佳兆業”只是冠名,故也不用改,不過後者肯定是不能再出現了。
8日,中國足協發佈公告稱,超過80%的俱樂部申報名稱符合相關文件要求。中超俱樂部方面,山東魯能、青島黃海、武漢卓爾和長春亞泰沒有合格,北京國安、河南建業則申請延期申報。
雖然足協沒有公佈具體通過名單,但廣州當地媒體透露,廣州富力改名為“廣州城”,廣州恆大改名為“廣州隊”基本已是板上釘釘。
而《足球報》則在12日報道稱,上海上港俱樂部已經確定更名為“上海海港”。
除此之外,其他球隊的新名稱都尚未公佈或得到確認,此前討論最多的“天津衞(天津泰達)”、“江蘇隊(江蘇蘇寧)”等,都不一定是最終答案。
另一邊,幾支大家耳熟能詳的球隊,包括北京國安、長春亞泰、河南建業,都還在掙扎。
以上三支球隊的球迷,都在呼籲留下這些名字。因為對於老牌球隊來説,他們的隊名已經深深刻在了城市的記憶之中,讓這些球隊改名,反而有些剝奪文化的意思。這和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尊重城市文化”理念,似乎不太妥帖。
河南建業最近就因為改名鬧出了不小的動靜。12月31日,俱樂部發布公告稱,河南建業足球俱樂部股份有限公司’擬更名為‘洛陽龍門足球俱樂部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建業”一個不剩,直接點燃了球迷的怒火。
死忠球迷會甚至通過解散來向俱樂部表達不滿。
一張球迷跪在俱樂部主場門口的照片,更是令人唏噓。
有消息稱,壓力之下建業方面再次針對改名事宜進行了商討,同時向足協申請了延期申報,不排除最後在隊名中留下“河南”的可能。
不過對於喊了26年的“建業”,球迷們還是戀戀不捨。
球迷組織“建業紅魔”的一位骨幹成員小偉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要知道和那些經常變來變去的足協政策相比,‘河南建業’可是全國獨一份從1994年職業聯賽開始到現在26年沒變過名字和主贊助商的。
同樣申請延期的還有剛剛度過28週年的北京國安,該俱樂部同樣在掙扎之中,無論是投資方,還是球迷,都堅決表態不能沒有“國安”。
《北京日報》此前報道稱,中赫集團已向中信集團提出股權收購申請,爭取通過股權變更的方式達成保留“國安”的目的。
俱樂部董事長周金輝曾表態:
至於長春亞泰,該球隊直接將原隊名進行了上報,雖然這次被駁回,但據足球記者@永遠的偏鋒 11日消息,“長春亞泰足球俱樂部完成股權轉讓,新的股東長春嘉潤和亞泰無關聯,理論上,亞泰保住了。”
沒有人會説改名政策的初衷是不好的。“去金元化”顯然是中國足球的必經之路,這無可厚非。但從執行的效果來看,顯然給一些俱樂部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
不少球迷都對這樣“一刀切”的方法表達了不滿。在足球圈,國安、申花、魯能等名字,早就不是簡簡單單的商業名詞了。
央視主持人韓喬生指出,一些俱樂部名稱早就超脱了商業的範疇,成為了城市的文化符號。
他還表示,一味地效仿表面的光鮮亮麗,急功近利做表面工程,無法解決問題,反而給中國足球出了難題。
俱樂部改名政策出台至今,彷彿成了一出迷幻的連續劇,大結局,看來還未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