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養生,中醫為你支“膏”招!
11月7日,正值立冬,由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嶺南膏方聯盟主辦,廣東省中醫院承辦的“2020年嶺南膏方節”盛大開幕。現場名醫義診、體質辨識、養生諮詢、膏方試吃等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共赴“膏方盛宴”。 俗
11月7日,正值立冬,由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嶺南膏方聯盟主辦,廣東省中醫院承辦的“2020年嶺南膏方節”盛大開幕。現場名醫義診、體質辨識、養生諮詢、膏方試吃等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共赴“膏方盛宴”。 俗
看中醫時,我們常會聽醫生説“濕熱”。那麼,什麼是濕熱,濕熱有哪些表現,應注意什麼問題呢?要明白濕熱,先應瞭解什麼叫濕,什麼叫熱。所謂濕,即通常所説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
雖然已經到秋天了,但是我們並沒有感覺很涼爽,尤其是夏天蓄積的濕熱,不及時祛濕,就會越來越嚴重。俗話説,“濕氣重,百病生”,由於食療效果好,副作用小,所以很多人熱衷於食療祛濕,但不辯證的祛濕無異於耍流氓
濕氣,肉眼根本看不到,但是卻真實存在,在不知不覺中,對身體造成很大影響,進入夏天,濕氣重,不利於身體保健。其中以濕熱、寒濕來説,就需要額外重視,如今,生活中,出現這個異常的人不斷增多,要小心謹慎,不禁
濕氣是一種中醫理論概念。中醫認為自然界中氣候潮濕、食肉等是濕氣的來源,濕邪過重則易傷陽氣,認為通過飲食、起居可以對濕氣進行調節。南京太乙堂中醫專家梁世界介紹:引起濕氣的原因有外因和內因“外因”主要應於
處暑過後,南粵暑氣餘威尚盛,又兼雨水甚多,長夏的日子會相應延長。 廣東省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林舉擇 表示,中醫認為濕為長夏主氣,脾主長夏,此時 痰濕體質及濕熱體質 的朋友會感覺比較難適應。
[天氣越來越熱,濕氣也重了起來,感覺要祛祛濕氣才行。][祛濕氣,那還不簡單,煮一鍋紅豆薏米茶就好了。][你這説的可就不對了,祛濕也分不同情況的,有“濕熱”和“寒濕”,不同情況的祛濕方法也不一樣哦!][
梅雨季節一到,天氣悶熱又多雨,“濕邪”又捲土重來了,人體特別容易感受外界的濕邪;再加上夏季陽氣開始閉藏,人體內的濕氣就不容易運化出去,使得身體內外濕氣交困。一説到祛濕,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紅豆薏米。二
人的舌面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一般情況下,通過飲食的沖洗,舌表面的物質會被不斷清除,僅表現為薄白的一層舌苔;但病理狀態下,舌苔會增厚變膩。臨牀發現,夏季舌苔厚膩的患者,多是體內濕熱太重導致
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副研究員 代金剛 田思瑋人的舌面上有一層薄白而潤的苔狀物,叫舌苔。一般情況下,通過飲食的沖洗,舌表面的物質會被不斷清除,僅表現為薄白的一層舌苔;但病理狀態下,舌苔會增厚變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