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鉅鹿之戰、濰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些歷史上的著名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典範。俗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打仗不在人多,能贏就行!俗話又説,百二秦關終屬楚,三千越甲可吞吳。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鉅鹿之戰、濰水之戰、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這些歷史上的著名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典範。俗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打仗不在人多,能贏就行!俗話又説,百二秦關終屬楚,三千越甲可吞吳。 以少勝多是真能耐,是四兩撥千斤,是卧薪嚐膽,是借勢東風,是百般機靈! 下面具體來介紹一下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
NO.1 牧野之戰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衞河以北,新鄉市附近)進行的決戰。由於帝辛(商紂王)先徵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最後兵敗自焚,商朝滅亡。故《左傳》稱:“紂克東夷而損其身”。
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闢了道路。牧野之戰中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隨着時間的推移,牧野之戰也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神秘的面紗。當時的記錄下,帝辛尚不失為一個有嚴重缺陷的英雄人物,然而到了後世,“紂王”卻成了荒淫無恥、殘暴不仁的昏暴之君,被潑上了越來越多的污水。與之相應,牧野之戰這場“血流漂杵”的征服戰爭,也就成了弔民伐罪的反抗暴政的正義之戰。在後世儒家的傳説中,周軍“前歌後舞”,沒有殺一個人,沒有流一滴血,商朝就自行崩潰,在人民的擁戴下,武王登上了天子的寶座,從此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天下太平。當然,這樣的神話,在後世仍然一場又一場地上演,不過再也沒有像牧野之戰這樣成功的了。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鉅鹿之戰、濰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些歷史上的著名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典範。俗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打仗不在人多,能贏就行!俗話又説,百二秦關終屬楚,三千越甲可吞吳。
NO.2 城濮之戰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已知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戰例,也是誘敵深入戰術的典範。據記載此戰為先軫所謀劃。前632年,四月初四,楚軍和晉軍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交戰。晉文公兑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
城濮之戰初期,晉軍兵力劣於對手,又渡過黃河在外線作戰,處於不利的地位。但是晉文公能夠善察戰機,虛心採取先軫等人的正確建議,選擇鄰近晉國的曹、衞這兩個楚之與國為突破口,先勝弱敵,取得以後作戰的前進基地。隨後又運用高明的謀略爭取齊、秦兩大國與自己結成統一戰線,爭取了戰爭的主動權。當城濮決戰之時,敢於貫徹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主動“退避三舍”,避開楚軍的鋒芒,以爭取政治、外交和軍事上的主動,誘敵冒險深入,伺機決戰。同時與齊、秦、宋各國軍隊會合,集中起相對優勢的兵力;並針對敵人的作戰部署,乘隙蹈虛,靈活地選擇主攻方向,先攻打敵人的薄弱環節,予敵各個擊破,從而獲得了這場戰略決戰的輝煌勝利,成就了晉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
反觀楚軍方面,則是君臣不睦,將驕兵惰,君主昏庸無能,主帥狂妄輕敵,既不知妥善爭取與國,又不能隨機多謀善斷。加上作戰部署上的失宜,軍情判斷上的錯誤,臨戰指揮上的笨拙,終於導致了戰爭的失敗,將自己在爭霸中原中的優勢地位拱手讓人,給後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教訓。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鉅鹿之戰、濰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些歷史上的著名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典範。俗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打仗不在人多,能贏就行!俗話又説,百二秦關終屬楚,三千越甲可吞吳。
NO.3 長平之戰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 (一説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四月至九月間 ,又一説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軍獲勝進佔長平,並且坑殺趙國40萬降兵。
此戰,是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
戰爭中,趙王在戰爭指導上,昧於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急於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中秦國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急於求勝,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白起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脱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鉅鹿之戰、濰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些歷史上的著名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典範。俗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打仗不在人多,能贏就行!俗話又説,百二秦關終屬楚,三千越甲可吞吳。
NO.4 鉅鹿之戰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鉅鹿之戰
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 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數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鉅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經此一戰,秦朝已名存實亡。而項羽破釜沉舟,在各諸侯軍龜縮於壁壘中時帶頭以楚軍猛攻秦軍,帶動諸侯聯軍殲滅秦將主力,如此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
明朝學者茅坤認為鉅鹿之戰是“項羽最得意之戰,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在一幅著名的對聯(作者待考,一説胡寄垣,一説金正希,一説蒲松齡),將項羽的破釜沉舟與勾踐的卧薪嚐膽並列,稱:“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説明篤志的重要性。
清朝詩人鄭板橋有《鉅鹿之戰》詩稱:“千奸萬黠藏兇戾,
曹操
朱温皆稱帝。何似英雄駿馬與美人,烏江過者皆流涕。”
清代學者趙翼評價:“章邯攻趙,項羽破之,被坑者且二十萬,其多可知也。”
民國學者蔡東藩認為鉅鹿之戰是秦朝歷史上第一大決戰,是秦亡楚興的關鍵,評價説:“項羽之救鉅鹿,為秦史上第一大戰,秦楚興亡之關鍵,實本於此。蓋章邯為秦之驍將,邯不敗,即秦不亡。且山東各國,無敢敵邯,獨羽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與拔山扛鼎之大力,一往直前,九戰皆勝,虜王離,殺蘇角,焚涉間,卒使能征善戰之章邯,一蹶不振,何其勇也!然使秦無趙高之奸佞,二世之昏愚,則邯猶不至降楚,或尚能反攻為守,亦未可知。天意已嫉秦久矣,故特使趙高以亂其中,復生項羽以撓其外,章邯一去而秦無人,安得不亡!誰謂冥冥中無主宰乎?”。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鉅鹿之戰、濰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些歷史上的著名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典範。俗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打仗不在人多,能贏就行!俗話又説,百二秦關終屬楚,三千越甲可吞吳。
NO.5 井陘之戰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井陘之戰
公元前204年爆發的井陘之戰,是楚漢戰爭中漢王劉邦派漢軍統帥趙王張耳率領三萬漢軍與淮陰侯韓信、北平侯張蒼以及祝阿侯高邑率領單獨的度軍會合,在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一帶對趙軍的牽制作戰。而漢王劉邦率領信武侯靳歙、蒯成侯周、絳侯周勃、廣嚴侯召歐趁機從成皋北渡黃河攻下趙國都城邯鄲、襄國平定趙國。陳餘在井陘關進不能進退不能退時不得不率趙軍出戰,井陘之戰漢軍以數萬精鋭一舉殲滅號稱20萬的趙軍,北平侯張蒼俘虜趙軍主將陳餘,漢王與張耳、韓信會師與襄國而平定趙國。 井陘之戰,又稱背水一戰,發生於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漢軍和趙軍在井陘交戰,漢軍大將韓信利用趙軍主帥陳餘輕敵之心,擺下違背兵家大忌的背水陣,鼓吹本軍將士奮勇作戰以求死裏逃生,並另調兩千輕騎趁隙奪取趙軍軍營並在軍營內插滿漢旗。趙軍想回營稍作歇息之餘驚見本營插滿漢軍旗幟,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趙國的國王和將領們,大勢已去,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慌潛逃一鬨而散。
劉邦起於秦地,項羽起於楚地,魏、趙都是戰國時期與秦楚並列的強國,此二國歸屬哪一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楚漢雙方的實力,漢軍滅趙,楚國爭奪趙國失敗,這是才楚漢戰爭的最大的轉折點。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鉅鹿之戰、濰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些歷史上的著名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典範。俗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打仗不在人多,能贏就行!俗話又説,百二秦關終屬楚,三千越甲可吞吳。
NO.6官渡之戰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戰爭的勝負取決於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衝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佔有絕對優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並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後人很好地深思的。
此戰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反觀袁紹,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屢拒部屬的正確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地喪失良機。終致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內部分裂,而全軍潰敗。
對於此戰,歷代名臣、學者也給予各種評價:
同時期的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到:“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作為曹魏大臣的劉放評價:“以二袁之強,守則淮南冰消,戰則官渡大敗;乘勝席捲,將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勢以見。”
曹魏文人繆襲曾作《克官渡》,言曹公與袁紹戰,破之於官渡也。曰:“克紹官渡,由白馬。
殭屍
流血,被原野。賊眾如犬羊,王師尚寡。沙傍,風飛揚。轉戰不利,士卒傷。今日不勝,後何望!土山地道,不可當。卒勝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西秦高祖乞伏乾歸曾對麾下諸將説:“昔曹孟德取袁本初於官渡,陸伯言摧劉玄德於白帝,皆以權略取之。”
北魏時期的大臣盧淵評價:“昔魏武以弊卒一萬破袁紹,謝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勝負之變,決於須臾,不在眾寡也。”
宋朝理學家範浚認為官渡之戰是以奇取勝,“曹操與袁紹相持官度百餘日,操順而紹逆,故操軍雖不敵而不為寡,然卒所以勝紹者奇也。紹遣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北迎糧運,操自將夜往,攻破瓊等,悉斬之,此曹操之用奇也。”
清代學者趙翼評價:“官渡之戰,袁紹兵十餘萬,曹操兵僅十分之一,擊破之。”
民國史學家呂思勉評價:“淳于瓊等既破,張A復降,據《
三國
志》説:袁紹的兵就此大饋,這大約因袁紹的兵駐紮日久,鋭氣已挫,軍心又不甚安寧,遂至一敗而不可收拾。曹操攻淳于瓊,固然有膽氣,也只是孤注一擲之舉,其能耐,倒還是在歷久堅守、能挫袁軍的鋭氣上見得。軍事的成敗,固然決於最後五分鐘,也要能夠支持到最後5分鐘,才有決勝的資格哩。”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鉅鹿之戰、濰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些歷史上的著名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典範。俗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打仗不在人多,能贏就行!俗話又説,百二秦關終屬楚,三千越甲可吞吳。
NO.7赤壁之戰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着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揮軍南下,荊州劉表病死,劉琮投降,劉備撤走。 曹操聽聞劉備想要去江陵,派五千輕騎追擊劉備,於當陽長坂坡追到劉備,劉備兵馬不多,又有數十萬百姓相隨,迅速被擊潰,劉備放棄妻子和兒子,與諸葛亮、趙雲、張飛等數十騎逃走。 趙雲反身殺入曹軍,將劉備幼子劉禪及甘夫人救出,與劉備在江夏會合。 張飛率領二十騎兵斷後,據水斷橋,大喊:“身是張翼德,可來共決死”。曹軍不敢逼近,劉備得以順利逃亡。 江東孫權在魯肅的建議下,派魯肅來與劉備結成聯盟,合力抗拒曹操,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到江東.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曹、劉、孫三家爭奪荊州之戰揭開序幕。此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沒有機會以如此大規模進行南征,但仍舊佔據着南陽、南郡二郡(之後從南郡、南陽郡中分置襄陽郡、南鄉郡),劉備則開始揮軍向長江以南的零陵 、武陵、桂陽、長沙四郡發起進攻,孫權則命令周瑜圍攻南郡治所江陵縣。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鉅鹿之戰、濰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些歷史上的著名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典範。俗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打仗不在人多,能贏就行!俗話又説,百二秦關終屬楚,三千越甲可吞吳。
NO.8淝水之戰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着久遠影響。
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脱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鉅鹿之戰、濰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些歷史上的著名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典範。俗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打仗不在人多,能贏就行!俗話又説,百二秦關終屬楚,三千越甲可吞吳。
NO.9朱仙鎮之戰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朱仙鎮之戰
朱仙鎮之戰是岳飛第四次北伐的最後一戰。此役岳家軍繼潁昌之戰後全線進擊,包圍開封。最後兀朮戰敗,放棄開封渡河北遁。 朱仙鎮之戰前,女真在以岳家軍為首之宋軍及北方抗金力量打擊下,鋭氣失盡,軍心動搖。兀朮想在北方強行徵兵不果而嘆曰:“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屢見挫”。在岳飛強勢攻勢之下,兀朮內部兵變更是有發生,金將張仔、楊進等相繼投誠。兀朮女婿也在順昌戰中陣亡,兀朮不敢回師開封,而是屯居於潁昌府北的長葛縣,並派密使向岳飛請降,岳飛答應,並對身邊部將説:“今次殺金人,直到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 順昌戰後修整三日,岳飛進兵開封。七月十八日,張憲於臨潁同徐慶、李山等統制率兵進兵東北向,遇金騎六千擊潰之,追殺十五里,橫屍滿野。王貴於順昌發兵,牛皋領左軍,也連戰連勝,形勢喜人。當時兀朮以十萬兵駐朱仙鎮,距開封四十五里。岳飛軍前鋒五百騎與之戰,兀朮軍聞飛軍之,膽魄盡喪。蓋金兵以勇氣戰,勇氣失則信心與戰鬥力全無,故竟一觸而潰,遂一發不可收,兀朮只有放棄開封渡河北遁。
《會編》和《要錄》不載朱仙鎮之戰,説潁昌之戰後岳飛即班師。現存朱仙鎮之戰最早記錄見於《金佗B編》卷8《鄂王行實編年》,説完顏宗弼號稱以十萬大軍駐紮開封西南四十五宋裏的朱仙鎮,但在受到岳家軍前哨五百背嵬騎兵攻擊後即全軍敗潰。不過很多學者對此説持懷疑,因為正史中沒有相關記載,且完顏宗弼主力十萬大軍不駐開封卻駐朱仙鎮,不符常理,可能此時朱仙鎮女真駐軍數量並不多。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鉅鹿之戰、濰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些歷史上的著名戰役,都是以少勝多的典範。俗話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打仗不在人多,能贏就行!俗話又説,百二秦關終屬楚,三千越甲可吞吳。
NO.10淮海戰役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的戰役。
淮海戰役的失利,軍事上使蔣介石在南線的精鋭主力損失殆盡,尤其是嫡系部隊中的骨幹,黃維的第12兵團和邱清泉的第2兵團全軍覆沒,其中還包括被稱為“五大主力”的第5軍和第18軍。(五大主力其他三支部隊分別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殲的整編第74師、1948年10月在遼瀋戰役中被殲的新1軍和新6軍)從而也就失去了蔣介石賴以支持戰爭的中堅力量。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淮南大部也為解放軍所控制,江北只剩一個重要城市安慶在國軍控制下,解放軍已直逼長江,下一步攻擊矛頭直指蔣介石統治的核心地區——江浙滬地區。就全國戰局而言,遼瀋、淮海戰役後國民黨軍五大戰略集團中,最強大的戰略集團徐州集團和東北集團已不復存在,華北集團也危在旦夕,尚存的華中、西安兩集團,在解放軍不斷打擊下,也受到很大削弱,而新組建的京滬杭湯恩伯集團,實力很弱,這三個集團已構不成主力集團。黃河以北絕大部分已是解放區,黃河以南到長江以北,基本是解放區,國民黨只得憑藉長江天險佔據江南半壁,但隨着精鋭主力的喪失,也已缺乏足夠的兵力來組織起有效的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