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個“不完美,但是還可以”的爸爸?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簡單心理 (ID:jdxl2000),作者:江湖邊,責編:kuma,題圖來自:《Turning red》


昨天和朋友一起逛超市,看到某奶製品的廣告詞寫着:父愛配方。


她説:父愛?感覺挺難喝(還不咋健康)是怎麼回事。


——她想到的是在自己整個童年和青春期缺席的父親,以及母親對此一肚子的火氣。如今她三十多歲了,和爸爸有感情,但總是“無法親近起來”。兩個人單獨在一起,就會尷尬得想立刻逃跑。


長期以來,父親總是與“低質量育兒”或“偶爾的替代母親”這些詞聯繫在一起。


如果説人們對“父愛”有什麼期待的話,用精神分析師李孟潮的説法,叫做“勝利的背影”——父親被期待成為家中最成功的那個人。他沉默,遙遠地愛着孩子,只給家庭留下忙碌的後背,成為一個並不真實存在的“符號”。


從男性的成長曆程來看,“養孩子”這件事也從未與“男性氣概”掛鈎。他們沒有一個好父親或是男性榜樣來教他們:足夠好的爸爸是什麼樣的?


他們也許愛孩子,但往往“只有硬件,沒有軟件”:有愛,但不知道“能做什麼”。他們可能時不時感到“自己不如媽媽擅長育兒”“孩子跟自己也不如跟媽媽親”,在被家庭排斥的同時,主動靠邊成為可有可無的存在——寧願下班了躲在停車場,或者每天在廁所度過越來越多的時間,只為逃避家庭的壓迫感。


西方研究者用“父親缺席(father absence)一詞來描述這種狀況。國內叫它“喪偶式育兒”。


意大利精神分析學家 Luigi Zoja 在《父性》一書裏説:“今天的父親處於譴責之下,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而是因為他沒有做什麼;不是因為他説了什麼,而是因為他什麼也沒有説”。


今天存在一些爸爸,認識到父親對孩子很重要,想要身體力行地阻止代際創傷傳遞。他們期待參與孩子的成長,且願意學習如何成為一個“足夠好的父親”,而不僅僅是“家中的雄性”。


如何做一個“不完美,但是還可以”的爸爸?

▷ 魯格·肇嘉,《父性》


對於什麼是“足夠好的父親”,心理學家温尼科特的觀點是:


▨  首先,他需要足夠在場(present)。他要與妻子有良好的伴侶關係,存在於真實的日常互動中,為孩子提供(除母親之外的)第二個支持系統;


▨  其次,他需要存活下來(survive)。孩子常將家中男性理想化。作為父親,他需要熬過孩子對自己“理想化”的破滅,熬過孩子對他的失望、憎恨,不競爭,不報復。與此同時,他能擴張對真實自己的接納程度,依然對孩子付出“存在”,付出愛。


1. 足夠在場


足夠在場的意思是:父親出現在孩子的生活裏,有真實互動。他與妻子有良好關係,並承擔部分育兒責任。


好的父親,首先有親密的伴侶關係:他愛妻子


理想情況下,在傳統異性戀家庭中,孩子們需要能感到:他們的父母是一對互動的、非創傷性的夥伴關係或育兒聯盟(Diamond,1986)


育兒是全天候的工作。父親在場參與育兒,對整個家庭最有益的影響在於:兩個照顧者,能夠形成一個功能更好的家庭系統。它讓孩子更好地構建自我與父親、自我與母親的關係(Herzog,2009)。正如經典理論所指出的那樣:父親迫使孩子應對母子關係之外的世界,讓孩子的心理從“二元支撐”發展為“三元支撐”。


當爸媽感情好,孩子是能感覺到的。如果爸媽羞辱、貶低、毆打對方,他們一定看得一清二楚。當夫妻之間意見不合,孩子也能觀察到他們如何處理爭執。


孩子從小最能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並不是大人得空傳授的幾句大道理,而是日常真實可見的生活互動。


如何做一個“不完美,但是還可以”的爸爸?


父親的價值,在於他“存在”


對於爸爸到底能幹什麼這件事,過往研究認為,父親的互動傾向於身體接觸(摔跤、盪鞦韆),更多引領孩子走向外部空間;情感上傾向於幽默和刺激,“粗心”爸爸也可以為“焦慮”媽媽提供緩衝。


雖然從女性主義來看,這多少有點刻板印象。畢竟爸爸“養家餬口”的角色被消解了,如今的媽媽也要上班,也承擔引導孩子走向真實世界的功能。


但對孩子們來説,父親的存在依然是必要的,因為它意味着一個不同的世界,一個不同的支持系統。


甚至,只是存在於孩子身邊提供陪伴,也比“總是不存在”的父親更好。一些精神分析文獻認為,孩子能感覺到父親的注視(Green,2009)父親在邊上,自己是安全的。無論語調、動作、氣味,他都是非常熟悉的另一個成年人。遇到問題時,他是潛在的支持者。


即使是無言的注視,都有益於培養孩子的心理成長(Bion,1962)、自我反思能力(Target,1995)以及隨後的自我接受能力——所有這些都有助於孩子走向獨立,實現個性化自我。


如何做一個“不完美,但是還可以”的爸爸?

▷ 《Turning red》


當然我們説的在場,是“身心俱在”。如果父親只顧自己玩,他即便“在場”也相當缺席。


研究發現,如果父親們“情感投入充分”,他們自身也能獲得更大的自我成長。養孩子可能會讓父親脾氣暴躁,但也使他更有愛心、耐心,對他人和自己的感情更敏感了(Hass,1994)。Lewis(1986)發現“與嬰兒的接觸暴露了男人性格中親密的一面”,允許他們變得更無私或富有表現力。Palkovitz(1997)認識到,父親參與養育,還讓這些男性的同理心增加,自我中心主義減少,內心感覺更自由了。


2. 存活下來


熬過孩子對自己理想化的破滅


許多孩子在小時候,會對家中的男性形象產生“理想化”幻覺,認為父親超級完美,無所不能。


弗洛伊德也是如此。據《父性》一書記錄:


某個星期六,父親 Jacob 戴着嶄新的皮禮帽在街上散步。拐進一個轉角時,被一個高大的男人擋住了去路。


Jacob 想要繼續向前,卻有點膽怯。結果那個男人突然一巴掌把 Jacob 的帽子打落在爛泥中,傲慢地向他吼道:“從人行道上滾下去,你這個猶太人!”


小弗洛伊德聽到這兒,急切地問父親:“那你是怎麼做的?”


父親十分平靜地回答道:“我走下人行道,然後撿起帽子。”——這句回答,就像一根大棒砸落在弗洛伊德的心上。


當孩子進入到青春期時,他們可能會驟然發現:父親竟然是個平凡的人!他也有各種各樣的缺點。


堅持參與育兒的父親,可能會失去孩子對他的理想化,同時也不得不面對潛在的現實,即孩子的失落是真的,自己也確實沒這麼好。研究父子關係的心理學家 Michael J. Diamond 寫道:


“許多男人發現很難承認自己作為男人的失敗。直到中年,他們一生都認為自己有點英雄氣概,這種觀念的形成,與他們在工作中的成功、作為家庭成員的能力,或與此前的成就有關。經歷了自己兒子的鄙視,他們經常開始質疑自己的雄心壯志和英雄地位”。


如果你遇到了這些事,你需要“拿出一點勇氣,放棄成為自己腦海中的那個英雄——別做那個人”。


為人父母就是自我發現。不過請注意,自我發現可能是一個殘酷的過程。父親面臨的艱鉅任務就在這裏:你需要熬過孩子的失落,接納有關自己的真相,與孩子分享真實的你是什麼樣,擴張你對男子氣概的定義,同時對英雄主義説再見。


如何做一個“不完美,但是還可以”的爸爸?

▷ Diamond, M. J. My father before me


熬過孩子對自己的憎恨


精神分析對孩子青春期“逆反心理”的理解是,這就是獨立和成長的代價——孩子試圖在現實中取代父母的一部分功能,所以孩子會在無意識中表現出對父母的攻擊性行為。


這時,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 survive(活下來)。挺過那種“青少年謀殺式成長的攻擊性”,並提供一種允許對峙、反抗和衝突的環境,以適當的方式回應他們的感情,不“報復”,不“競爭”,依然愛孩子。


温尼科特認為,一個健康的嬰兒在發展中,一定會出現“暴力和仇恨”。孩子一般只會喜愛父母中的一方,而厭煩另一方,以此同時學會愛與恨的感情——而不是壓抑自己的本能。


作為父母,你必須允許憤怒蔓延,並且不因此威脅或報復孩子。“要撫養一個孩子,使孩子能夠發現自己天性中最深層的部分,就必須藐視某個人,甚至有時必須憎恨他,而不存在關係完全破裂的危險……如果父母能夠頂住孩子做的一切,事情就會解決”。


如果父親沒有存活下來呢?


如果他堅持自己的英雄幻想,發誓要做那個彼得潘,不斷把注意力放在家庭之外“似乎可以拯救中年危機”的年輕出軌對象,拒絕變成一個“真實且有很多缺陷”的中老年。會發生什麼?


當孩子們長大後,他們可能陷入對完美父親的痛苦渴望中。即 Herzog(1982)所定義的“父愛飢渴(father hunger)”。


温尼科特講過一個故事:


“有個女孩在出生之前父親就過世了。這個女孩,是懷着對父親的理想化幻想長大的。悲劇的是,她在此基礎之上發展了對異性的看法,把遇到的男性總是想得很完美。


剛開始戀愛的時候,她總能發現男人最好的一面,但是,她逐漸認識到每個男人也有不完美的一面。每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她都會陷入絕望。


理想化的父親毀了她的一生。如果父親在她童年的時候還活着,她該多麼幸福!她既能看到父親理想的樣子,又能發現父親也有缺點;在父親令她失望的時候,她也能接納對父親的憎恨。”


如何做一個“不完美,但是還可以”的爸爸?

▷ 《媽的多重宇宙》


為人父母的過程,關乎“自我的投降”。


做一個好爸爸,你需要“對孩子有他者性的欣賞,有對自己進行深思熟慮的能力,在必要時採取行動或選擇不採取行動的勇氣,以及在整個不斷變化的終身過程中,保持參與孩子成長的願望和意願(Diamond,2007)”。


成為足夠好的父親,是需要一點“信念感”的。


祝你永遠不要成為一個滿分父親,但“還可以”。


參考文獻:

Winnicott, D. W. (1971) 11. Contemporary Concepts of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Playing and Reality 17:138-150

The Importance of Fathers: A Psychoanalytic Re-evaluation,Judith Trowell, Alicia Etchegoyen · 2002 · Family & Relationships

Diamond, M. J. (2007). My father before me: How fathers and sons influence each other throughout their lives. W W Norton & Co.

Diamond, M. J. (2017). RECOVERING THE FATHER IN MIND AND FLESH: HISTORY, TRIADIC FUNCTIONING, AND DEVELOPMENTAL IMPLICATIONS. The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 86(2), 297–334. DOI: 10.1002/psaq.12141 

The Common Roles of Fathers: The Five Ps

魯格·肇嘉,《父性》,2015年6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孫平,《在女兒那裏,父親光做一個玩伴是不夠的》

徐菁菁,《父職的消解與再發現》,三聯生活週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簡單心理 (ID:jdxl2000),作者:江湖邊,責編:kuma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68 字。

轉載請註明: 如何做一個“不完美,但是還可以”的爸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