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羣無名工匠,創造“四柱懸空”建築奇觀,梁思成贊:真是絕招
最初人們建造真武閣的初衷是剋制火神,依靠主管北方水神的天帝玄武,與火神相抗衡,保佑民居平安。但真武閣的建造離不開經略台,這經略台,是唐乾元年間,元結任容管經略使時所建。當時主要為訓練軍士而用,當時的經略台長約50米,寬約15米,高約4米,四周以磚石壘砌,中間分層以夯土壓實,土上堆砂約1米厚,堅實穩固,同時也是一個觀賞風景的所在。
元結不會想到700年後,在經略台上拔地而起一座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齊名的建築,它就是真武閣,與前三者合稱江南四大名樓。
真武閣有着“天南傑構”、“南天第一樓”、“古建築明珠”、“天下一絕”’等美譽,真正令人驚奇的是它的“四柱懸空”的奇觀。
它令人匪夷所思之處是四根大柱柱腳懸空,離2樓板面2-3釐米,但卻承受着上層樓板、樑架和尾瓦、脊飾等沉重荷載,托住千噸重壓的閣頂瓦檐,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見到後也讚歎之前從未見過這種構架,稱它是是建築結構中的一個絕招,贊其為“天南傑構”。因為建築精妙,以至於很多人誤傳是魯班所建,其實真正建造它的是一羣無名工匠。
之所以建造真武閣不是為了藉助經略台觀賞風景,也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防火。據清代容縣《縣誌》記載:“容俗民居緝籬編茅,往往不戒於火,謂南山聳峙,實為火宿。祀北帝,所以鎮離火也。”
原來是明朝萬曆年間,容縣附近的民居多以茅草編成,極易發生火災。當時的人們迷信地認為是觸犯了火神,認為是容城南面正對道教的第二十洞天—都嶠山,那正是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火神的位置。
要剋制火神,靠人的力量怎能與神仙抗衡,所以必須藉助更強的神袛與火神相抗衡,才能保民居平安。於是決定在經略台建了一座祭祀主管北方水神的天帝玄武(龜蛇)的廟宇,這就是建造真武閣的初衷。
一羣沒有留下名字的工匠,以精妙的構思和設計才能,創造了建築史上一個奇蹟。真武閣也是唯一一座沒有進行重建而完整保留至今的閣樓建築。它為全樓木結構,外鋪琉璃瓦,雄健而不落俗套。真武閣通高13.2米,面寬13.8米,進深11.2米。屋脊雕有鰲魚、獅子、鯉魚、仙鶴等吉祥物。為體現出對抗火神的“功效”,其中央塑有火球,兩側各有飛龍噴水,作滅火狀。
前面説到真武閣最令人驚歎的地方就是四柱懸空,指的是第2層樓內看到的4根金色大柱,4根大柱柱腳懸空,離2樓板面2-3釐米,這又如何支撐上層樓板、樑架和尾瓦、脊飾等沉重荷載呢?其實古人早就懂得槓桿原理,靠槓桿的作用維持平衡。
4根大柱雖然懸空,看似無力,但通過3層枋,穿過檐柱再外伸並形成斗拱,承託外面又深又寬又重的瓦檐。即使懸空也能穩重如山。整座建築利用槓桿式純木結構,近3000鐵梨木串聯咬合架構,互相制約制衡,精妙絕倫。
即使這等精妙設計,但還是有人對四柱懸空存在質疑,認為是古人的失誤,做短了柱子所致。但400多年來,他經歷了5次地震,3次特大台風,仍傲然挺立,足以證明它的精彩和成功,充分展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也令我們對中國工匠更增添了一份敬重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