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實戰探討,短子線和長子線之間,哪一種優勢更大
在野釣實戰中,子線長短之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近些年,在誘釣大魚的時候,使用超長子線,也就是對摺長度超過60釐米以上的子線,屢屢斬獲大物的消息也屢見不鮮;
但是,長子線在實戰中,有一個很明顯的劣勢,就是基本功不到位,很容易纏繞,而魚情稍微複雜一些,因為子線較長,訊號傳導的誤差是非常明顯的,所以,對於新手來説,在選擇子線的長度問題上,是頗為糾結的;
子線,是台釣中比較有特色一個環節,狹義的子線,指的是八字環到魚鈎之間的線組,隨着釣法的升級換代,廣義的子線,則指的是鉛墜到魚鈎之間的線組,這個範圍就大了很多,在實戰中,應用的範圍也更廣了一些;
而我們要分析出長短子線的優劣,首先,要搞明白個問題,子線在實戰中,除了保護線組,保護魚竿之外,其主要作用,到底有哪些,只有搞明白這一點,對我們下一步的分析,才能有一個基礎,在實戰中,子線的主要作用,有這麼幾點:
第一點:子線對線組的保護作用
八字環勾連主線和子線,因為在八字環處,主線和子線都打結,所以,當子線承受拉力值,超過打結拉力值的閾值,子線會從八字環或者鈎柄處斷裂;
這樣就算有損失,也就只會損失子線和子線綁系的魚鈎而已,相對於傳統釣單線通鈎而言,損失基本上可以稱得上微乎其微了;
子線越長,對線組的保護作用越好,子線越短,對線組、魚竿的保護作用越差;
第二點:訊號傳導作用
在傳統釣中,除非釣距極近,大多數情況下,鉛墜到漂座之間的水線,必然是垂直於水底的,這樣,在鉛墜被拖動時,負責傳導這個拖動的訊號的環節,就是子線;
而子線的彎曲程度,就決定了訊號傳導的損耗率,子線緊繃,訊號傳導的損耗最低,子線彎曲,甚至是躺底,那麼訊號傳導的損耗率就越大;通常,我們也將這種訊號損失率的大小,定義為釣組的靈敏度參照因素;
子線越長,就算子線是緊繃的,訊號傳導,也必然會有一定的損耗,這一點,在實戰中是非常有講究的;
第三點:負責誘魚
子線一頭連接八字環,另一頭則直接綁系鈎餌,受鉛墜錨定的影響,鈎餌在水中,受到鉛墜的牽引,從水面到水底下沉,一旦鉛墜到位,鈎餌受子線的影響,失去了擺動的幅度;
那麼這個時候,子線越長,鉛墜到位,鈎餌落底的時間週期越久,誘魚的時間範圍越長;反之,子線越短,鈎餌落底的時間週期越短,誘魚的時間範圍就越短;
小結:子線的長短不同,在實戰中,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簡單的説長子線好,亦或者短子線合適,都是不負責任的説法,我們只有就實戰中的具體魚情、水情,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之後,再基於這種水情、魚情,再談論子線的長短,哪一種更適合,才是靠譜的説法;
我們總説魚情、水情,搞得很多釣友有一個錯誤的認知,就是魚情複雜多變,水情難以琢磨,其實不然,不管是什麼水域,水情也就只有兩種,流水和靜水,這其中我們將流速較緩,不足以影響浮漂走水的流速,也歸納到靜水中去了;
而魚情,説一千道一萬,其實歸納起來,也就只有三種,第一種,小魚鬧窩的魚情,第二種,釣小魚,第三種,守大魚;以上這兩種水情、三種魚情,基本上就涵括了所有的內陸淡水垂釣了,根據以上這幾種分類,我們可以分別分析,並得出結論;
第一種:流水釣小魚
流水釣小魚,最大的問題是走水,在假定有魚進窩的時候,子線的長短,最大的影響,就是訊號傳導的損耗;
如果我們使用長子線,勢必會增加浮漂走水的態勢,如果鉛墜到底,子線過長,就算有魚給口,除非是死口,否則浮漂幾乎都沒什麼動靜;
如果我們使用短子線,則能很好的避免這個問題,當然,子線過短,雖然訊號損失能避免了,但是,一定要考慮到一個額外因素,就是走水竿稍必須要壓水,子線太短,幾乎起不到保護線組、竿稍的作用;
所以,我們在流水水域釣小魚的時候,子線的長度,應以10~15釐米較為合適,再長,就很影響浮漂的訊號了;
第二種:流水守大魚
在流水中守釣大魚,幾乎不需要考慮走水的問題,主要考慮的問題,是怎麼讓鈎餌落到窩點,換而言之,只要不是天氣們人格、降雨、降雪等極端氣候,可能導致魚層錯亂;
大多數情況,重鉛、滑鉛守底,並且過濾小魚進窩給口的訊號,只守真實魚口,這才是我們的首選;
這個時候,我們實戰選用子線,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基本功來確定,如果水平一般的釣友,我們可以採用30~45釐米的子線;如果目標魚體型較大,而基本功又比較紮實,則可以用對摺後60~100釐米左右的長度,這樣的效果更好一些;
第三種:靜水小魚鬧窩
在相對封閉、或者流速較緩的水域中,就算使用玉米、麥粒,除非是天然無加工的材料,哪怕是酒泡過的,打進水裏,必然也會有小雜魚進窩鬧騰一下;
這個時候,子線越長,落底行程越大,就越容易被雜魚鬧窩所幹擾,所以我們可以採用8~15公分的短子線,因為鈎餌和鉛墜之間的距離很短;
鉛墜只要能快速落底,鈎餌也必然會快速落底,只要鈎餌能落底,就有極大的機會避開小魚在半途截口,從而增加誘魚、中魚的概率;
第四種:靜水守大魚
如果水域流速不足以影響到浮漂走水,那麼,我們在守釣大魚的時候,子線長短的選擇,則完全根據自己的垂釣思路來選擇:
思路一、3.5米以內的水深,用重鉛守底,子線長度適中即可
當水域水深在3.5米,甚至是3米以內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長短適中的子線,也就是30~45釐米左右的子線,用重鉛守底的思路來守釣;
這個水深,對大體型魚來説,是比較適宜的一個覓食水深,長短適中的子線,只要做到中規中矩即可,只要窩料不差,釣餌味型不偏差太離譜,中魚之後,既能起到保護線組的作用,也不會浪費大魚給口的訊號傳導;
總而言之,談不上什麼特別大的優勢,也談不上多大的劣勢,再長,基本功不到位的,很難拋準,而且收竿的時候容易纏繞;再短,真有大魚給口,很容易因為子線過短,卸力太慢,要麼拔河,要麼打樁,當然,切線的概率非常大;
思路二、3.5米以上的水深,用釣離底,子線越長越好,鈎餌觸底即可
在野釣3.5米以上水深時,因為水深的緣故,小魚,或者説小體型魚的概率是比較低的,所以,僅僅憑藉味型誘魚,遠遠不夠,這個時候,就需要利用子線擺動誘魚,來增加誘魚效果了;
在近幾年,有野釣高手,利用對摺後60~100釐米的長子線,採用釣離底,或者鈎餌輕觸底的思路,將鈎餌略離窩料一點距離;
因為鈎餌沒有完全躺底,會因為水底暗流的影響,慢慢的在水中擺動,只要不是頻繁提竿,一旦窩料吸引大魚遊曳到窩子附近,很容易被這種慢慢擺動的鈎餌吸引,進而攻擊釣餌;
而子線雖然較長,但是彎曲程度並不大,所以給口訊號的損失也不算多大,只要及時提竿,抓口成功率,比較短的子線更高,尤其是體型越大的魚,效果越明顯,尤其是切線的幾率也非常低;
最後
在野釣中,關於子線的長短,以上的內容,也僅僅是一家之言,畢竟在實戰中,魚情、水情是更為複雜的;
但是,不管多複雜的魚情,我們只要認準一點,我們的目標魚是什麼,體型有多大,然後再根據相應的水情,通過觀察浮漂、魚給口後,切線、脱鈎、跑魚、中魚的頻率,再做出相應的調整,那麼再用起來,也沒那麼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