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天
前幾天,閨蜜跟我抱怨:
我真不知道我最近怎麼得罪我家那小子了,處處跟我做對。
我喊他吃飯,他説:
“我現在只想吃冰淇淋。”
我催他收拾自己的房間,他不僅坐着看電視一動不動,還不耐煩地頂我:
“我自己的房間,我想什麼時候收拾就什麼時候收拾!”
我讓他關掉電視,趕緊去刷牙睡覺,他反問:
“我憑什麼要聽你的?”
最後,閨蜜忿忿不平地説:
“這熊孩子,我説一句,他頂一句,每天氣得我血壓飆升,我真想拿塊抹布把他的嘴給堵上。真不知道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也這樣?”
我安慰了閨蜜幾句,深表感同深受。
記得曾經有項調查:
“孩子慢慢長大後,你最討厭孩子的什麼行為?
”
超過75%的父母都選擇了頂嘴。
頂嘴,似乎成了絕大多數父母都難以忍受的行為。
頂嘴,其實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
很多時候,父母都會把孩子頂嘴,當作是一種不聽話的表現。然後,想盡辦法地想要幫孩子改掉這個“壞毛病”,輕則口頭鎮壓,重則武力解決。
卻從來沒有認真想過:
孩子到底為什麼會頂嘴?
紀錄片《零零後》裏,萌萌的父母覺得萌萌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叛逆,越來越喜歡跟父母頂嘴。
萌萌想要跟好朋友出去玩,爸爸因為萌萌忘記了帶書包而威脅萌萌:
“書包沒有拿回來,就不要出去玩了。”
萌萌哭着反駁爸爸:
“為什麼?為什麼什麼都要聽爸爸的,我不同意。”
爸爸帶萌萌一起去挑選眼鏡,結果萌萌喜歡的款式爸爸不喜歡,爸爸喜歡的萌萌也不喜歡。
爸爸不耐煩地説,
“你到底喜歡哪個呀!”
萌萌無奈地回頂:
“你不懂我。”
父女倆之間的氣氛瞬間降到冰點。爸爸不能理解萌萌為什麼叛逆,萌萌也不明白爸爸為什麼對自己有這麼多的不滿?一位教育專家曾講過:
孩子的成長有3個叛逆期。
第一個叛逆期是2-4歲,他們會通過“不”、“才不是”等語言來表達自己初期形成的主觀意識;
第二個叛逆期是7-9歲,他們開始有較強的獨立意識,經常對外界的各種規則不滿,有時甚至有點不講道理;
第三個叛逆期是12-17歲,他們正值青春期,對個體的獨立、自由的追求更甚,討厭一切束縛。
只有經歷過叛逆期,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獨立而自主的個體。
而頂嘴則是每個孩子叛逆期都會出現的行為。
頂嘴,説明孩子的自我意識和尊嚴開始覺醒。
他開始自我思考,開始強烈地想要表達自己,想要捍衞自己説話的權利,想讓父母看到自己的內心訴求。
孩子頂嘴,並不是“不聽話”、“沒教養”、“故意作對”,而是他們採用語言的形式與父母對抗,尋找自我,建立自我個性的必經過程。
允許孩子頂嘴,是一種智慧
看過一檔真人秀節目,裏面的小寶就是一個愛頂嘴的孩子。
他的爸爸監督他拉小提琴,總是喜歡拿着毛筆,指着他挑毛病。
這讓他很反感,忍不住生氣地對爸爸説:
“別用這個指着我。”
爸爸批評他拉琴的位置不對,他頂嘴道:
“那你給我貼上標籤呀。”
一次家庭會議,爸爸媽媽一起指出了很多他的缺點,希望他改正。
他毫不示弱地反將爸爸媽媽:
“爸爸總是找別人毛病,卻從不找自己的問題,比如説小提琴,老師都不會,是教不好孩子的。媽媽有時候情緒控制的不太好。”
在跟父母的幾次爭辯中,他都是沉着冷靜、思維敏捷、直中要害。
既表達出了自己的不滿,又有理有據戳痛了爸爸媽媽的痛點,讓爸爸媽媽無言以對。不得不讓人佩服。
就連場外的教育專家海藍都忍不住誇讚道:
“頂嘴的孩子有優勢,一是家庭氛圍開明,二是孩子有非常強烈的獨立思考能力,才能頂到父母的痛處。”
其實,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少不了會有分歧。
孩子敢於遵循自己的內心,捍衞自己的立場,表達自己的意見,今後遇到事情才不會膽怯,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孩子也會在一次次頂嘴中,鍛鍊了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更有利於將來與人交往。允許孩子跟父母頂嘴,也是父母的一種智慧。
敢於頂嘴的孩子
往往更獨立,有主見
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將2-5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喜歡頂嘴,反抗性比較強。另一組孩子懂事乖順,反抗性比較弱。
結果發現:反抗性較強的孩子80%都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反抗性較弱的孩子,只有24%的人長大後能夠獨立行事,判斷能力也較弱,經常需要依耐別人。
由此可見,會頂嘴的孩子,不僅能夠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更敢於獨立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著名教育家劉墉對兒子劉軒的教育非常嚴厲。
他常常在節假日要求劉軒學習中文;
在劉軒要出去玩時,要求他撿松果、掃樹葉,清理屋檐下的排水溝。
劉軒覺得父親是沒事找事,於是,經常跟父親頂嘴,對着幹。
父親也經常罵他是個叛逆的“混賬小子”。
有一次,父親責問劉軒:
“你
為什麼總是那麼叛逆?”
劉軒理直氣壯地頂嘴道:
“因為我覺得我長大了,不該什麼都聽你們的。所以你叫我往左,我就偏往右,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該找到自己在哪裏!”
就是這樣擁有着強烈自我意識的劉軒,長大後驚豔了所有人。
他不顧父親的反對,學習自己喜歡的心理學,併成為了著名的心理學專家;
他利用自己跟父親多年鬥嘴訓練出來的敏捷思維,迅速反應,進入了媒體,一躍成為台灣文化媒體人的代表;
他利用自己不服輸,喜歡嘗試,喜歡挑戰的性格,勇敢地去探索自己的各種可能性,並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他去策劃廣告,成為台灣知名的創意達人和品牌顧問;
他去參加演講比賽,成為《我是演説家》全國總冠軍。
他的獨立、自信、勇敢,堅毅不服輸,讓他的人生充滿了驚喜,也實現了各種可能性。
正如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所言:能夠跟父母進行爭辯的兒童,長大後會比較自信、有主見,擁有創造力,敢於挑戰自己。所以,會頂嘴的孩子,往往未來可期。
允許孩子頂嘴,但是要選擇性“妥協”
孩子頂嘴的過程,是孩子為自己爭辯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引導他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過程。
我們允許孩子頂嘴,但並不是讓孩子任意妄為。當孩子頂嘴時,我們需要有選擇性“妥協”。
1. 非原則性問題,態度要温和
曾經看過一篇關於父母批評孩子的帖子,裏面有兩條評論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
“
小時候挨訓,你只要説一句話,他就説你頂嘴。你要是一聲不吭,他就説你是啞巴。”
“父母永遠分不清解釋和頂嘴的區別。”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頂嘴當成和自己做對。
但事實上,孩子頂嘴隱藏着很多原因,也許是想要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也許是想要引起父母的關注,也許是討厭被父母壓制,命令的感覺……
如果父母粗暴地把孩子頂嘴定義為“不好的行為”,既封閉了跟孩子好好溝通的通道,也傷害了親子關係。
所以,面對那些不會破壞規則、不會影響別人、不會有危險的事,我們可以適當妥協,聽一聽孩子的聲音。
以前,我和兒子就經常因為寫作業發生衝突。我想讓兒子放學回家,第一時間寫作業,而兒子總是喜歡先玩一會再寫作業。
記得有一次,我用命令的語氣警告兒子:
“你現在必須回屋寫作業,不然我就把你的玩具全部扔掉。”
兒子氣沖沖地頂撞我:
“我自己知道要寫作業,但我為什麼不能先玩會,再寫作業,憑什麼什麼都要聽你的。”
兒子的話,讓我一時語塞,也點醒了我。
是啊,憑什麼什麼都要聽我的,我為什麼就不能聽聽孩子怎麼説。
於是,我開始認真誠懇地詢問兒子的感受和想法:
“你想先玩會,還是先寫作業?”
然後,向兒子表達我的想法:
“如果先玩會,你做作業可能要到很晚。如果先寫作業,你可以痛快地玩,不用擔心一會還要寫作業。”
兒子認真思考了一下,痛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議。
這讓我明白了一件事:當父母和孩子發生衝突時,不要把孩子當成麻煩的製造者,而是要把孩子當成解決問題的積極參與者。
只有温和的引導,讓孩子感受到愛與尊重,孩子才願意跟父母好好溝通。
2.?原則性問題,態度要堅定
曾看過這麼一段視頻:一位爸爸帶着兩個女兒逛超市,小女兒故意打掉姐姐手裏的東西。
爸爸很生氣,要求小女兒給姐姐道歉。
小女兒氣洶洶地拒絕,並躺在地上大聲尖叫,並狡辯説:
“不,我不道歉,我不是故意的。”
小女孩的姐姐向爸爸求情:
“算了吧,她不必非要道歉。”
小女孩聽見後,有些得意地繼續頂撞爸爸:
“她説了,我不用道歉。”
然而,爸爸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認真地看着她,用堅定地語氣一次又一次要求她必須道歉。
最終,小女孩在爸爸強硬的態度下,跟姐姐道了歉。
你看,允許孩子頂嘴,並不是允許孩子放肆、無禮。
孩子的思維並不成熟,那些“無禮的事”,“危險的事”,“容易造成破壞的事”,必須堅定地跟孩子説“不”。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心有戒尺,行有所止。
記得有人説過這麼一句話:
中國父母最難能可貴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你自己怎麼想?
事實上,孩子不是永遠都錯,父母也不是全都正確。
一味地命令或者強迫孩子聽話,必然會導致孩子的反抗。
只有父母先學會改變自己的態度,才能讓孩子改變態度。
父母對待孩子頂嘴的方式,藏着孩子與未來交手的樣子。
允許孩子頂嘴,堅定地與孩子站在一起,才能幫助孩子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