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即日起,無限期暫停國家發展改革委與澳聯邦政府相關部門共同牽頭的中澳戰略經濟對話機制下一切活動。”
5月6日,中方宣佈的一則重磅消息,可謂給澳大利亞某些政客來了個當頭一棒。
而對於長期關注跟蹤中澳關係的記者而言,這並不令人意外。
眾所周知,經貿在中澳關係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如今,中澳戰略經濟對話機制下的一切活動不只被“暫停”,而且是 “無限期”。這背後到底因為啥?
(圖片來源於國家發改委微信公號)
我們首先可以從國家發改委和外交部的表態中找到線索:
“近期,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某些人士基於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推出系列干擾破壞兩國正常交流合作的舉措。”
“澳方不顧中方嚴正立場和多次交涉,濫用所謂‘國家安全’理由,對中澳經貿、人文等領域合作項目和既有成果變本加厲進行限制和打壓,嚴重損害中澳兩國互信,破壞了正常交流合作的基礎,中方不得不作出必要的、正當的反應,澳方必須對此承擔所有責任。”
(圖片來源於外交部官網)
幾個關鍵詞:“變本加厲”“系列干擾破壞兩國正常交流合作的舉措”“中方不得不作出必要的、正當的反應”。形象點説,就是澳大利亞一些政客如“跳樑小醜”一般,跳得太久、太高了!中方已忍無可忍。
實際上,近年來中澳關係的變化其來有自、有跡可循。
這幾年,澳大利亞一些媒體和所謂智庫對所謂“中國威脅”的炒作愈演愈烈,其背後就有美國資助的影子。
2017年底,澳政府開始推進所謂“反外國干涉法”。嘴上説不針對中國,一系列舉措卻都針對中國而來。
2018年,澳大利亞率先對華為下手,禁止華為參與澳5G網絡建設。
與此同時,澳方多次打着莫須有的“國家安全”幌子,否決中國企業赴澳投資。這種將正常經貿活動政治化的做法,也影響了中國企業赴澳投資的信心。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東亞經濟研究所研究顯示,2020年中國對澳直接投資下降61%至7.83億美元,創6年來新低。
何止經貿。就疫情問題大搞政治操弄,推動所謂“獨立國際審議”;在拿不出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誣衊指責中國對澳大學搞所謂“干預、滲透”;發表煽動對立、渲染戰爭威脅言論,個別政客甚至為了一己私利與極端組織串通勾連……
給人的印象是,一些澳政客似乎染上了對華恐懼和臆想“偏執症”,逢中必反。
澳方所作所為性質極其惡劣。多次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場合,就涉疆問題挑頭或參與搞針對中國的“共同行動”;高調幹涉香港維護國家安全立法問題;為台灣企圖擠入世界衞生大會站台説項……屢屢在涉及中方核心利益的問題上踩紅線,是可忍,孰不可忍。
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去年6月,澳安全情報機構以“可能違反”所謂“反外國干涉法”為由,對中國駐澳記者進行突擊搜查和盤問,扣押他們的工作電腦和手機,甚至當着幾歲孩子的面拿走她的玩具。澳方常常掛在嘴邊的“人權”和“新聞自由”呢?
在國際舞台上充當美西方反華勢力馬前卒——這已經成為許多媒體同行對澳大利亞的主要印象。
近段時間,澳方的反華行動更是緊鑼密鼓。就在上個月,澳聯邦政府取消了維多利亞州政府同中方簽署的“一帶一路”合作協議,一時輿論譁然。
正常情況下,澳聯邦政府是不能干預地方政府的對外合作項目的。但去年12月,澳國會通過了所謂“外國關係法”。根據該法案,聯邦政府可以阻止澳大利亞各州、地方議會、機構等與外國政府達成協議。於是,澳方審查了1000多項協議,最終決定撤銷4項,其中同中方簽署的協議就有2項。這不是明擺着針對中國來的嗎?
“在這種情況下,兩國之間進行戰略經濟對話的基礎已經不存在了。”華東師範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陳弘説,“無限期暫停”,可以説是中方對目前中澳關係全面評估基礎上作出的必要回應。
中澳合作本質上是互利共贏的。中國在澳大利亞對外經貿關係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多年來是澳第一大貿易伙伴、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地。但是,在國家間交往中,總有比經貿更重要的事情。
澳大利亞有一句諺語,“盯着太陽就不會被陰影困擾”。中澳關係不是沒有過風和日麗。我們真誠期望,澳政府和更多理性客觀人士能迎着太陽,放大心胸和格局,看清長遠大勢,不要再自作聰明,一錯再錯。
統籌:劉華、楊依軍
記者:潘潔、成欣
編輯: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