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正常情況下,屍體一般入土半月不到就會腐爛,為何這些屍體經過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之久仍然屍身不腐,有的甚至栩栩如生呢?簡直不可思議!
一、泰州出土不腐女屍 幾百年容貌未變
古屍之謎 神秘未解之謎
2011年3月1日,江蘇省泰州市發現明代不腐女屍。該女屍緊纏於裹屍布、被子和衣服之中,幾乎全部浸在黃褐色的棺液裏.屍體僵硬、皮膚完整,五官、毛髮、睫毛等清晰可見...女屍長在1.5米左右。
有的古屍一出土,容顏就大變。但考古學家驚奇地發現,儘管“重現天日”已經兩天,但女屍的容顏幾乎和剛出土差不多。
泰州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王為剛介紹,古屍出土,之所以容顏有變化,是因為出土後的環境(比如温度、濕度等)與地下存在較大差別,比如,古屍出土恰逢高温,或烈日曝曬,容顏就會大變。泰州女屍之所以變化小,是因為近來氣温較低,天氣濕潤,與地下環境差異不大。
二、清代女屍香氣濃郁疑是香妃 去世百年屍身不朽
説起漢代馬王堆女屍,可能大家都有所耳聞,但如果要説安徽碭山2001年出土的清代女屍,可能很少有人瞭解。
古屍之謎 神秘未解之謎
2001年3月,在碭山城西關梨園小區建築工地,一輛挖土機作業時,在4米多深的地下突然發現一座清代古墓。讓人驚奇的是,人們在打開古棺時,棺內一股奇特、濃郁的香味撲面而出,方圓幾百米都能聞到。
更令人驚訝的是,棺內一具女屍居然保存完好,就像剛剛入葬時一樣。頭髮烏黑,腦後盤有髮髻,皮膚白皙,肌肉豐滿並富有彈性,而且關節仍可曲伸,肌肉尚可注射針劑。屍體的完好程度是安徽甚至中國整個考古史上都難得一見。
該女屍長164公分,重44公斤,肢體勻稱,身材修長,橢圓形瓜子臉,裹足、足長不到15公分,可謂“三寸金蓮”。指甲塗有紅色指甲油。是一位絕色的年輕女子。
傳奇女屍一挖出,在當地立刻掀起軒然大波。各種傳説紛至踏來,許多人相信她就是傳説中乾隆皇帝的香妃。
三、馬王堆漢墓長沙國丞相夫人 兩千多年屍身完好如初
1972年1月16日,震驚考古界的長沙馬王堆漢墓被發現,此墓深達16米,內中棺槨的邊箱中塞滿大量的隨葬品,由文物上的文字可辨出此墓是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夫人辛追墓。
4月28日,考古人員打開內棺材蓋,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具沉睡了兩千多年卻顯得十分新鮮的女屍:外形完整無缺,全身柔軟而有彈性,在往她體內注射防腐劑時,她的血管還能鼓起來。除眼球突出,舌頭外吐等體表變形外,其他特徵完全像剛死的鮮屍。
一般在正常情況下,屍體一般入土半月不到就會腐爛,為何這具屍體經過200多年的歷史卻完好無損?專家認為以下幾個原因可能是造成屍體不腐的原因:
首先,安葬時進行了嚴格的藥物處理。蘇館長説,當時打開棺木時,裏面五分之一全是中藥。後因見光見風而消失。現在知道的藥物就有麝香、冰片、木香、燈心草等。這些藥物起到了棺內殺菌、消毒、吸潮的作用。
除此之外,屍體表面還塗了一層乳黃色蠟狀藥物,腰部最厚處達到3毫米。雖然周身薄厚不均,但已經形成了一個藥物蠟殼,既可殺死細菌、防止細菌入侵體內,又避免了體內水分的蒸發,起到屍體本身的殺菌、消毒、保濕、保鮮作用。
其次是葬具好、埋藏深、密封嚴。從葬具看,棺為楠木、槨為柏木,均有木質堅硬,紋理細密,耐腐朽的特點。從埋藏地下四米來看,春夏秋冬終年温度基本不變。棺木分為六層密封,棺內空氣、濕度與外界隔絕。這幾種原因使棺木幾成真空。
再次是屍體失血、失水。蘇館長説,該女子頸部的T形傷痕,動脈、靜脈全被切斷,致使全身血液流盡、大量水分的減少也抑制了細菌的繁殖。最後由隨葬衣物可知其死亡入葬時間為寒冷的冬季,這也為屍體保存完好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四、小和公主千年微笑迷倒眾生
2003年10月,小河墓地全面發掘工作正式啓動。誰也沒有想到,在距今約3800年的墓地最深處,4具被厚厚泥土包裹的“泥棺材”中,竟藏着此次考古發掘中的最大發現。
4位身披毛織斗篷,戴着金耳環、毛線繩項鍊的女性墓主人“安睡在像船一樣的棺木中,棺內甚至沒有一顆沙粒進入,使數千年後的我們得以窺見她入睡的那一時刻”。
“高貴的衣着,中間分縫的黑色長髮上戴着一頂裝飾有紅色帶子的尖頂氈帽,雙目微合,好像剛剛入睡一般,漂亮的鷹鈎鼻、微張的薄唇與露出的牙齒,為後人留下一個永恆的微笑。
五、清代兩姐妹 二百年肉身不腐
就在“天下第一長橋”的五里橋西,南安市水頭鎮埕邊村裏,記者見到了200多年前的清朝古人高姑娘。她們是一對姐妹,名叫“榜娘”和“瓜娘”,這對清代姐妹的肉身被村人供奉在寺中。
村裏80歲的高泉宗老先生説,聽長輩説,兩位姑娘一心向佛,雖許人,但未出嫁,各自辭了婚事,並各自在20歲出頭的時候,不吃不喝,但飲茶水。
兩人死後,五臟六腑也未清除,直接塑像,或者由於被外表塑像密封的原因,未腐爛,兩百多年後還是宛如活人一樣的身骨。
六、漢代古屍“淩惠平”
漢代古屍“淩惠平”在出土後,連雲港博物館曾經特邀國內著名專家聚於港城,嘗試破解這具古屍身上的種種謎團,如淩惠平身份、棺中的液體等等,還有跟她一起發現的三個棺木的屍體均腐爛了,為什麼淩惠平可以駐守容顏?
2002年7月7日下午4時多,連雲港西南城郊約7公里的通往海州石棚山風景區的花園路基建工地上,一名挖掘機司機在作業中挖出一連串整齊厚實的豎條木板和一具完整棺木,便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
該市文管辦和市博物館人員得知消息後立即趕到現場,從墓葬形制判斷確定為一處漢代墓葬。除施工損壞了一小部分外,其餘部分保存得相當完整。
整個墓的結構為一穴兩槨四棺墓,南槨室內棺編為4號棺,北槨室內由南往北依次編為1號棺、2號棺(男主人“東公”棺)、3號棺,四具棺木均保存完好。
7月9日,在連雲港市博物館內,當工作人員項劍雲用一根鋼釺撬開3號棺棺蓋時,一具古屍從棕褐色棺液裏仰面漂浮上來,博物館內頓時沸騰了。
屍體皮膚新鮮,經醫生和考古人員鑑定,屍體為女性,身長1.58米,年齡在50歲左右。其棺內的文物中,有一枚邊長為1.3釐米的青銅印章,印鈕是一隻栩栩如生的龜鈕,印章上清晰地刻着“淩惠平”,女屍的姓名確定無疑。在那次發掘共出土文物81件。但這具千年古屍卻留下了種種謎團。
千年濕屍留下四大謎團
連雲港市雙龍漢墓古屍屬馬王堆類型的濕屍,這是繼我國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湖北荊州漢墓男屍之後發現的第三具漢代濕屍,此類型的古屍極罕見,其科研價值、歷史和現實的意義極為突出。但是卻有四個謎團一直無人能夠解開。
身份之謎
自“淩惠平”出土以來,關於其確切身份的猜測一直撲朔迷離。
在同一個墓葬裏同時出土的男主人棺裏也有一枚正方形龜鈕青銅印,略大於“淩惠平”的印,但字跡模糊不清,無法辨認。男棺的槨板內側刻有“東公”二字。
根據辭海中的解釋,“東公”即為有名望的人。而從出土木牘的文字記載內容分析,當時“東海太守”、“河南太守”等地方官員都派官吏前來參加葬禮,不難看出,男主人是一個身份不低的地方官吏。
在漢代,只有年俸祿在300-2000石的官吏才能使用龜鈕青銅印。因此,“凌”家地位至少在太守以上。但“淩惠平”為什麼也會用龜鈕青銅印?考古專家介紹説,在中國西漢時期有女性封侯的制度,那“淩惠平”是否也被封了侯?
駐顏之謎
“淩惠平”的遺體能如此完好地保存2000多年,可以説是一個極為罕見的奇蹟。
與馬王堆女屍相比,馬王堆女屍墓葬的規模宏大,棺內積液不多,在棺外的六面,還包圍着1萬多斤木炭,然後是成分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氧化鐵的白膏泥層,再加上厚厚的堆土,保存環境和條件都比連雲港墓地好得多。
而連雲港墓葬非常簡陋,槨板上只有一層白膏泥,並無木炭,不可避免地對土質有一定的影響,但棺內女屍為什麼能更好地保存至今?
再者,同一個墓葬中,同樣的環境和密閉條件,為什麼其他3口棺內僅存零星遺骨,唯獨“淩惠平”能有“駐顏有術”?
棺液之謎
“淩惠平”不腐是否與棺中的棺液有關?但這些液體是入殮時注入的,還是天長日久滲入的地下水?目前尚無定論。
據連雲港市第一醫院用大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棺液樣本的分析,發現其pH值為7.55,呈弱鹼性,棺液中還含有血紅蛋白,與pH值為5.18的長沙馬王堆墓棺裏的酸性棺液截然不同。“淩惠平”能在適於細菌生存的鹼性棺液內保持不腐,又是一個謎。
葬制之謎
從出土的文物檔次看,淩惠平和“東公”的地位不低,但墓室卻非常簡陋,出土的文物件數也相對較少,與辛追的3000餘件陪葬品相比,雙龍漢墓裏的文物簡直是寥寥無幾。
採訪中考古專家項劍雲告訴記者,種種跡象表明,墓葬應該是在匆忙中進行的,給人的感覺是當時還有許多事沒來得及做。
那麼,究竟發生什麼事,讓淩惠平夫婦被匆忙下葬?
博物館劉政館長表示,希望通過這次陳列展能引起更多的人士關注,去破解這些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