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坤寧宮28位帝后無一人善終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奇聞

     坤寧宮作為皇后的正宮,主要的特徵,應是一個字——“安”,安寧、安康。但明清五百餘年的坤寧宮,卻是 “坤寧不安”、“坤寧不寧”。何以見得?舉明英宗正統帝錢皇后、明世宗嘉靖帝四位皇后和清穆宗同治帝阿魯特氏皇后為例,看坤寧宮是怎樣不安、不寧的。

     清宮皇后的結局

     天命汗努爾哈赤的皇后葉赫那拉氏,29歲死去。葉赫那拉氏在思念母親和疾病中離世。清追諡“太祖孝慈高皇后”的是葉赫那拉氏。

     崇德帝皇太極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清寧宮四位妃子中,兩位是她的侄女,兩位是敵部林丹汗遺孀,夫君52歲故去,自己寡居。

     順治帝福臨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雖“麗而慧”,卻被廢黜。順治八年(1651年)被冊立為皇后,僅兩年就被廢。

     康熙帝玄燁皇后赫舍里氏,祖父索尼是輔政大臣,父親噶布喇是領侍衞內大臣,但她生下兒子當天死去,才22歲。


     雍正帝的皇后烏拉那拉氏,雍正元年冊為皇后,雍正九年就死去。

     乾隆帝弘曆的皇后富察氏,乾隆十三年隨駕南巡歸途中,皇后崩,37歲。

     嘉慶帝的皇后喜塔臘氏,冊為皇后第二年就死了。

     道光帝的皇后鈕祜祿氏,還沒當上皇后就死了,死後才追封皇后的。

     咸豐帝的皇后薩克達氏,剛被冊為嫡福晉才兩年,還沒做皇后,不到20歲就死了。咸豐帝繼位後,被追封為皇后。

     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死得很慘,也是不明不白的。

     光緒帝的皇后葉赫那拉氏,自大婚後就夫妻不和,後夫君被幽禁,光緒帝38歲死時,她才41歲,撫養一個三歲的小溥儀,做太后三年,46歲病死。

     宣統帝溥儀的“皇后”郭布羅氏,實際上溥儀這時不是皇帝,而是平民,他們更是路人皆知的愛情悲劇、政治悲劇。


     坤寧之鏡

     坤寧宮畢竟是皇后的正宮。這座宮殿的名稱,企望住在坤寧宮裏的皇后能夠安寧,但是這個願望實現了嗎?

     縱觀明清二十八位皇帝的第一任皇后,給人一個深刻而鮮明的印象是:坤寧不安,坤寧不寧。任何一位皇帝,任何一位皇后,其人生最起碼的訴求,最基本的企望是兩個字:“安”和“康”——安,主要是安平,安順;康,主要是康寧,康健。沒有平安,沒有健康,雖財富萬貫、權勢至高,又有什麼幸福可享!

     當然,明清二十八位皇帝第一任皇后的不幸,只是生活中的不幸。其原因有制度的,有宮廷的,有家族的,有夫君的,也有皇后個人的。她們即使被打入冷宮,雖沒有自由,沒有愛情,但大多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


     我們從上面坤寧宮的歷史鏡子裏可看到:明朝16帝、清朝12帝共28位皇帝的第一任皇后,或過早離世,或無過被廢,或沒有子嗣,或年輕寡居,或死於非命,或失意悲愴。她們雖居於天下女性之至高、至尊、至富的地位,但沒有一位是在泰安、泰寧、泰和、泰順中度過一生的。

     明天啓帝懿安皇后的一生,既是榮華富貴的一生,又是悲慘結局的一生。從15歲到38歲,作為皇后和懿安皇后,自然是享盡榮華富貴,卻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懿安皇后幼年悽苦,青年喪夫,盛年遭變,自縊身亡,在悲喜交織的命運中,度過了短暫的一生。

     坤寧宮怪象:明清皇帝首任皇后結局都悲慘

     明清五百餘年的坤寧宮,多不安寧。有明277年間,無論在南京皇宮坤寧宮,或是在北京皇宮坤寧宮,抑或是在其他宮殿生活過的第一任皇后,有清296年間,無論是在興京(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赫圖阿拉汗王宮,或是在盛京皇宮清寧宮,抑或是在北京皇宮坤寧宮生活過的第一任皇后,他們的命運並不都是像命理家所預言的那麼富貴,也不像老百姓想象的那麼幸福。


     明朝坤寧宮皇后的夫君,就是乾清宮的16位皇帝。他們是很不好記的。分作三段,會好記些。

     

     第一段——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位皇帝。

     洪武帝朱元璋的馬皇后,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人,父馬公(不知名字),“元末殺人,亡命定遠”。母早亡,馬公將小女託付給友人郭子興撫養。朱元璋在郭子興部下,郭把這位養女許配給朱元璋。朱元璋稱帝,這位夫人就成了馬皇后。馬皇后沒有文化,受過苦難,經過戰爭,史稱她“仁慈有智鑑,好書史”,就是性仁慈,有智慧,肯思考,好讀書。她陪着丈夫掌管六宮。朱元璋活了71歲,馬皇后卻51歲就死了,早於夫君過世20年,並不可意。

     建文帝朱允炆的馬皇后,先是做皇太孫妃。建文帝繼承皇位後,被冊立為皇后。“靖難之役”南京陷落,馬皇后葬身於火中。建文帝22歲登極,在位四年,落難時才26歲。這時的馬皇后,也只是二十多歲,做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是很可悲的。


     永樂帝朱棣的徐皇后,是大將軍、中山王徐達的女兒。先是做燕王妃,燕王奪取皇位,登極稱帝,她也就成為徐皇后。但是,永樂帝遷都北京,建造北京紫禁城宮殿,這位徐皇后在正位北京坤寧宮之前,46歲病死。後葬於北京十三陵的長陵。徐皇后聰明賢惠,很識大體,卻死得過早,又沒有正位北京坤寧宮,實在是可惜。

     

     洪熙帝朱高熾的張皇后,永城(今河南商丘永城市)人,早年封為燕王世子妃。燕王稱帝后,冊為太子妃。這位太子妃,很得公公永樂皇帝的喜歡和器重。太子朱高熾身體太胖,胖到“體肥碩不能騎射”,永樂帝幾次都想廢掉太子,但因太子妃賢惠而沒有廢掉(原因之一)。太子妃幫助太子減肥,主要辦法是“減膳”,就是少吃。太子朱高熾繼位後,還是因為身體過胖,可能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吧,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明史?仁宗本紀》記載:“崩於欽安殿,年四十有八。”夫君實際上只做了八個月的皇帝,四十八歲就離開人間,張皇后盛年寡居,孤燈長夜,實在悲苦。

     宣德帝朱瞻基的胡皇后,山東濟寧人,“無過被廢”。為什麼被廢呢?史書是這樣回答的:“時孫貴妃有寵,後未有子,又善病。”胡皇后沒有生子,身體常有病。怎麼被廢的呢?史書又記載:“帝令後上表辭位,乃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冊貴妃為後。”胡皇后寫了辭職報告,廢后想不開,時怏怏,常泣泣,後病死,葬金山(西山)。


     第二段——正(統)、景(泰)、成(化)、弘(治)、正(德)五位皇帝。

     正統帝朱祁鎮的錢皇后,其悲劇,前已述。

     景泰帝朱祁鈺的汪皇后,順天(今北京市)人,因忤帝意被廢。這是怎麼回事呢?景泰帝的杭妃生了個兒子叫朱見濟,要立為太子,而要廢原正統帝立的朱見深,汪皇后不同意。這就觸犯了景泰帝,廢汪皇后,立杭皇后。明英宗復辟後,廢后汪氏遷出皇宮,又被抄家。廢后汪氏,心情抑鬱,不久病死,以妃禮,葬金山(西山)。

     

     成化帝朱見深的吳皇后,順天(今北京市)人,因成化帝寵愛比夫君大17歲的萬貴妃而生氣,她不客氣,也不留情,對萬貴妃“摘其過,杖之”。“打狗看主人”,打萬貴妃怎能不看主人呢!成化帝大怒,詔廢吳皇后。


     弘治帝朱佑樘的張皇后,興濟(今河北省青縣境)人,雖做了皇后,但因夫君36歲死而年輕守寡,不能算作“圓月人生”。

     正德帝朱厚照的夏皇后,遇上胡鬧的夫君皇帝,且夫君31歲就死了,也是年輕寡居。後父夏儒,為人長厚,既已富貴,“服食如布衣時,見者不知為外戚也”,受到稱讚。

     第三段——嘉(靖)、隆(慶)、萬(歷)、泰(昌)、天(啓),五位皇帝。

     嘉靖帝朱厚熜的陳皇后,悽慘悲劇。陳萬言,肅皇后(嘉靖陳皇后)父也,起家諸生。嘉靖元年授鴻臚卿,改都督同知,賜第黃華坊。明年詔復營第於西安門外,費帑金數十萬。工部尚書趙璜以西安門近大內,治第毋過高。帝怒,逮營繕郎翟璘下獄。言官餘瓚等諫,不省。尋封萬言泰和伯,子紹祖授尚寶司丞。又明年,萬言乞武清、東安地各千頃為莊田,詔户部勘閒地給之。帝竟以八百頃給之。巡撫劉麟、御史任洛復言不宜奪民地,弗聽。七年,皇后崩,萬言亦絀。十四年卒,子不得嗣封。


     隆慶帝朱載垕的李皇后,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區)人,雖然生了兒子,卻四歲殤,自己又在夫君繼位前死去,只活了二十幾歲,皇后徽號是她死後追封的。

     萬曆帝朱翊鈞的王皇后,餘姚(今浙江省餘姚市)人,碰上寵愛鄭貴妃的夫君,也只能忍氣吞聲,外露笑顏,內心悲苦,而且沒有生子。

     泰昌帝朱常洛的郭皇后,順天(今北京市)人,在夫君繼位前死,皇后徽號是追封的。

     天啓帝朱由校的張皇后,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不僅沒有生兒子,夫君23歲死去,自己也在李自成打進明皇宮後自殺。她的悲劇人生後文還要詳述。

     以上三段,每段五位,一共是一十五位皇帝及其第一任皇后。有人説:“明朝是十六位皇帝,還缺一位啊!”我説:“是的!那一位也好記——崇禎上吊明朝完!”

     崇禎帝朱由檢的周皇后,蘇州(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前面寫過,被逼自縊,更是悲劇。


     清朝十二位皇帝的第一任皇后,也都是悲劇結局。

     天命汗努爾哈赤的皇后葉赫那拉氏,29歲撇下丈夫、兒子死去。葉赫那拉氏病重前,想見母親一面。當時建州部與葉赫部關係緊張,努爾哈赤派人到葉赫部請葉赫那拉氏的母親到建州看望女兒,但遭其兄納林布祿拒絕。葉赫那拉氏在思念母親和疾病痛苦中離開人世。清太祖努爾哈赤原妃佟佳氏,是褚英和代善的生母,清追諡“太祖孝慈高皇后”的是葉赫那拉氏,所以本文依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和《清史稿·后妃傳》,取努爾哈赤的第一任皇后為葉赫那拉氏。

     崇德帝皇太極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雖然主掌六宮,清寧宮四位妃子中,兩位是她的侄女,兩位是敵部林丹汗的遺孀,但夫君52歲突然故去,自己盛年寡居。


     順治帝福臨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雖“麗而慧”,卻被廢黜。順治八年(1651年)被冊立為皇后,僅兩年就被廢。這年順治帝十六歲(虛歲),廢后年齡《清史稿?后妃傳》沒有記載,她的年齡也不會太大吧!

     康熙帝玄燁的皇后赫舍里氏,祖父索尼是輔政大臣,父親噶布喇是領侍衞內大臣,叔父索額圖是大學士,但她生下兒子(即廢太子允礽)當天死去,才22歲。

     雍正帝胤禛的皇后烏拉那拉氏,雍正元年(1723年)冊為皇后,雍正九年(1731年)就死去。

     乾隆帝弘曆的皇后富察氏,乾隆十三年(1748年)隨駕南巡,歸途中,《清高宗實錄》記載:“駕至德州登舟。亥刻。皇后崩。”這裏的“登舟”,是已登舟,還是要登舟?記載有隱筆。《清史稿·后妃傳》則記載:“後崩於德州舟次。”“舟次”,是船裏,還是船外?是舟上,還是水中?記載很含糊。有書記載是跳水自殺的。皇后富察氏死時才37歲。


     嘉慶帝顒琰的皇后喜塔臘氏,被冊為皇后的第二年就死了,真是福分不夠,而夫君比她多活了24年。

     道光帝旻寧的皇后鈕祜祿氏,不到30歲,還沒當上皇后就死了。她死後才追封為皇后的。

     咸豐帝奕詝的皇后薩克達氏,剛被冊為嫡福晉才兩年,還沒有做皇后,大約不到20歲就死了。咸豐帝繼位後,被追封為皇后。

     同治帝載淳的皇后阿魯特氏,死得很慘,前文已述及,也是不明不白的。

     光緒帝載湉的皇后葉赫那拉氏,就是後來的隆裕太后,自大婚後就夫妻不和,後夫君被幽禁,光緒帝38歲死時,她才41歲,撫養一個三歲的小溥儀,做太后三年,親自懿旨《遜位詔書》,又過兩年,就病死了,才46歲。

     宣統帝溥儀的“皇后”郭布羅氏,實際上溥儀這時不是皇帝,而是平民,他們更是路人皆知的愛情悲劇、政治悲劇。


     翻開卷帙浩繁的清宮醫案,可以發現一個現象:清朝入關後的10位皇帝,大都死在嚴寒的冬天,特別是過不了正月頭。這一現象與北京嚴冬的氣候條件有關,也與他們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身體素質有關。

     清朝入關後死於紫禁城(含離宮)的皇帝共有9位,其中三位死在正月頭,即春節期間。他們是:順治帝福臨,死於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乾隆帝弘曆,死於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道光帝旻寧,死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此外,康熙、同治、光緒、宣統四位皇帝都死在嚴寒的冬天:康熙帝死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同治帝死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光緒帝死於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剛進入冬天;宣統帝(死時已是庶人)死於公元1967年10月17日,剛剛立冬。如此看來,即將“大行”的清朝皇帝大都熬不過冬天。

     清帝為何大多死於冬天?筆者認為,這個問題要具體分析。從年齡看,乾隆帝活了89歲,他的死可以説是“盡其天年”,抑或是“無疾而終”;康熙帝和道光帝都活了69歲,都年近“古稀”,也可以説是年老體弱的原因。

     除了年齡原因外,同當時難以防治的傳染病不無關係:分別只活了24歲和19歲的順治帝和同治帝,都死於傳染性極強、在當時又很難防治的烈性傳染病天花,而冬天又是天花最肆虐的季節;光緒帝患的是結核綜合病,這在鏈黴素沒有發明前的清代,也幾乎是難以治癒的絕證。他死在冬季的原因,是因為結核病再合併冬季易發的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遇到嚴寒天氣,使本就虛弱的身體更加不堪一擊。

   


     從以上清帝死亡原因可以看出,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天花病毒和結核桿菌是人們的最大天敵,因為人們還沒有找到戰勝它們的有力武器——牛痘疫苗和鏈黴素等預防和抗結核之藥物。至於一些老年帝后熬不過冬天,乃是因為在嚴寒條件下,人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影響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促使老年人衰弱和死亡。

     揭秘清朝皇帝的隱秘私生活

     宮闈事秘,皇帝的私生活,外間瞭解者不多,因此,有種種離奇的傳説。但可斷言者,清朝如穆宗不免荒嬉外,其他皇帝絕無如前朝任性而行、近於荒淫的惡德,即如穆宗的荒嬉,亦不過微行一事,較之明熹宗毫無心肝、根本連皇帝的責任是什麼都不知道,還算高明多多。

     皇帝的生活,照衣食住行的區分,我介紹溥儀自述的情況;這是最可靠的第一手資料——當然,他的衣食住行跟他的祖先已有或多或少的不同了。

     為皇帝管理衣着的太監,名為“四執事”,四者:冠、袍、帶、履。貯放上用冠袍帶履,名為“四執事庫”,實即乾清宮東廊的端凝殿,取“端冕凝旒”之義。

   


     據溥儀説,他“一年到頭都在做衣服,做了些什麼,我也不知道,反正總是穿新的”。又引用一份資料,統計出某年十月份中,做了皮襖十一件、皮袍褂六件、皮緊身二件、棉衣褲和緊身三十件。照此看來,棉衣褲和緊身,每天都可以穿新。又説:“單單一項平常穿的袍褂,一年要照單子更換二十八種,從正月十九青白嵌皮袍褂,換到十一月初一的貂皮褂。”

     按:二十八種袍褂,載明會典,固然不錯,但亦並非一成不變、到時候非換不可。溥儀為沖人,身不由己;內務府及內監,唯有靡費,始能中飽,故有如此大量製備衣服的情形。在此以前,殊不盡然,宣宗尤為節儉。

     上用的衣料,不必外求,在洪楊以前,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衙門負責制辦上用四季衣料;其他如皮統子則由邊疆西北各省進貢。所需購自市上者,不過“貼邊、兜布、子母扣和線這些小零碎”。但據溥儀記載,光是製作前述的皮棉衣服,這些“小零碎”就開支了銀元兩千一百餘。

     在穿的方面,我必須指出一個錯誤的流行觀念:如電視連續劇上所表現的,皇帝一出場必是龍袍在身,或者明黃袍褂,事實上大謬不然。除了儀典所定,必須照制或服御以外,皇帝便殿燕居,乃至接見大臣,亦着便服;不過那時的便服,即是現在的中式禮服,包括長袍與現在稱為馬褂的“卧龍袋”,以及瓜皮帽等。

   


     關於食,溥儀有一段很生動的描寫:

     關於皇帝吃飯,另有一套術語,是絕對不準別人説錯的。飯不叫飯,而叫“膳”,吃飯叫“進膳”,開飯叫“傳膳”,廚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飯時間——並無固定時間,完全由皇帝自己決定(按:由於溥儀住在養心殿,無人管束,故可任意而為。在溥儀以前,宮中傳膳的時間,我在前面已經談過;宮中規矩甚嚴,不容隨便破壞。溥儀的情形是特例,非常規。)——我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便照樣向守在養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監説一聲:“傳膳!”殿上太監又把這話傳給鵠立在養心門外的太監,他再傳給候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這樣一直傳進了御膳房裏面。(按:乾清門內,東西各一門,東曰“日精”,西曰“月華”。月華門內,北起漱芳齋,經過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養心殿之東而達內右門,名為“西一長街”。

     溥儀所説的“西長街”即指此。一進內右門,西首即是御膳房,位置與養心殿遙遙相對。御膳房南面牆外,便是軍機處。)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運嫁妝的行列,已經走出了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組成的隊伍,抬着大小七張膳桌,捧着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進到明殿裏,由套上白袖頭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餚兩桌,冬天另設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盒具是繪着龍紋和寫着“萬壽無疆”字樣的明黃色瓷器;冬天則是銀器,下託以盛有熱水的瓷罐。

   


     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並且為了同樣的原因,菜送來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太監嘗過,叫做“嘗膳”。在這些東西擺好之後,我入座之前,一個小太監叫了一聲“打碗蓋”,其餘四五個小太監便動手把每個菜上的銀蓋取下,放到一個大盒子裏拿去。於是我就開始“用膳”了。

     所謂“食前方丈”,所謂“玉食萬方”,在一般人想象中,天廚珍供,縱非民間傳説的龍肝鳳髓,亦必是在材料上水陸雜陳,無所不有;在烹調上,煎炒烹煮,花式繁多。事實上大謬不然。

     先説材料,平淡無奇,以豬肉、羊肉、雞、鴨為主,海味極少,鮮魚罕用;素菜配料,亦不過口蘑、白菜、菠菜、山藥、茨菰、蘿蔔、豆腐、豆芽之類。不但比不上河工、鹽商的飲食,就一般富家,亦比上方玉食來得講究。

     談到烹調方法,更是簡陋粗糙,大部分都是預先燉好,盛於黃砂碗中,移置鐵板之上,下燃熾炭,碗上再蓋鐵板,復燃熾炭,因此黃砂碗中始終保持沸滾的狀態。一聲“傳膳”,膳夫們迅速移去鐵板,將黃砂碗中的菜,傾覆於御用瓷器中,扣上銀蓋,即可進奉。

     這種菜好吃嗎?當然不好吃;究其實際,根本不吃。那麼吃什麼呢?溥儀説:

   


     我每餐實際吃的是太后送的菜餚,太后死後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為太后或太妃們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級廚師,做的菜餚,美味可口,每餐總有二十來樣。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遠遠擺在一邊,不過做個樣子而已。

     自康熙時代開始,便盛行小廚房制度,至慈禧聽政以後,變本加厲,御膳房已如贅疣,但從無人敢言廢除。內務府相傳的心法是:無例不可興,有例不可滅。何況御膳房是應有的制度,更何況御膳房是內務府一大利藪。

     談到住,帝后妃嬪,各有所主。照理論上説,皇帝住乾清宮,皇后住坤寧宮,太后住養心殿之西的慈寧宮,太上皇則住“東六宮”之東的寧壽宮,妃嬪則住坤寧宮左右的“東西六宮”,即所謂“掖庭”。但實際情形未必如此。

     先説帝后。坤寧宮之所以不能住人,已如前述;乾清宮自世宗以後,除了穆宗因為負氣,曾在此獨宿以外,其他諸帝只有崩沒,遺體才移此“正寢”,生前多不宿此。那麼住在哪裏呢?住在養心殿。

     養心殿在乾清宮右前方,自雍正初年開始,成為皇帝的寢宮及治事之處;嘉慶七年曾重加修葺。養心殿除東西暖閣,後面還有兩進房子,有名的“三希堂”即與西暖閣相連,此外有隨安室、無倦齋、梅塢、能見室、攸芋齋等軒館,皇后即住隨安室,與東面皇帝的寢宮相對。

   


     東西六宮,妃嬪所居,此為喜讀宮闈故事者所豔稱之處。大致東六宮保留着明朝的遺制,變化不大;西六宮則頗有更張。先談東六宮。

     東六宮分成兩排,每排三座:第一排由南往北為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此三宮之東,由南往北為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其中最有名的是永和宮,明末為田貴妃所住,吳梅村的《永和宮詞》,哀感頑豔之中,不盡興亡之感。而無獨有偶的是,清朝最後的皇后隆裕,亦住永和宮。隆裕崩後,端康太妃入居永和宮,端康即光緒瑾妃。

     在隆裕以前,穆宗嫡母慈安太后住鍾粹宮,此為稱“東太后”的由來。

     西六宮的規制,本與東六宮相同,但從明朝開始即一再改作,第一排本為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第二排本為啓祥宮、長春宮、鹹福宮。永壽、鹹福兩宮如舊,翊坤與儲秀,啓祥與長春則雙雙合併,名稱亦有更改。

     翊坤宮為慈禧太后封妃時所住,穆宗即誕生於此。與儲秀宮合併時,拆除儲秀門,就原址改建為體和殿;殿後儲秀宮,後為宣統皇后秋鴻所住。兩宮東西前後,皆有廂房,其中翊坤宮東面後廂房名為平康室,不知哪位皇帝所題,竟不諱“平康”二字,亦是怪事。

   


     第二排啓祥宮與長春宮合併後,啓祥宮改稱太極殿;又拆除長春門,改建體元殿。啓祥宮本名未央宮,明世宗本生父興獻王誕生於此,因而更名為啓祥宮,清末為穆宗瑜妃所住。

     長春宮為慈禧迴鑾以後所住,後來宣統的妃子文繡居此。長春宮的特色為走廊四周畫了“《紅樓夢》圖”,西廂名承禧殿,設有至聖先師神位,為文繡讀書之處。

     文繡寫有一篇短文,名為《京苑鹿》,説“野畜不畜於家”,苑鹿失去自由,“猶獄內之犯人,非遇赦不得而出”。結論是:“莊子雲: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不論其死為骨為貴也。”到了民國二十年,溥儀還在天津時,文繡提出離婚的要求,成為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結果如願以償。而她有個哥哥,在天津《商報》上發表一封給文繡的公開信,説:“漫雲遜帝對汝並無虐待之事;即果然虐待,在汝亦應耐死忍受。”又説:“縱中宮待汝稍嚴,不肯假以辭色,然抱衾與裯,自是小星本分。”此等妙文亦曾傳誦一時。

     長春宮後面的重華宮,自乾隆開始,亦為皇帝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所在。雍正在位時,皇子並未分府,高宗封寶親王,婚後住重華宮;高宗即位後,重華宮即成“潛邸”,大加裝修。內有崇敬殿,殿額題作“樂善堂”;高宗為皇子時所印的詩集,即名《樂善堂集》。重華宮的故事,可記者有二,《國朝宮史》:

     每歲十二月初一日,懋勤殿首領太監陳龍箋、大筆、墨海於重華宮祗候。以“賜福蒼生”筆,書福字十餘幅,懸貼各宮。自是將軍督撫奏函至,並御書緘賜之。十五、六等日召御前大臣、侍衞至重華宮;二十六、七日召諸王大臣、內廷翰林等至乾清宮賜福字。

   


     按:召近臣面賜福字時,有一儀節:皇帝面南,立書福字;受賜者北面而跪,當御筆初下時,即開始磕頭。等寫完,兩太監移福字自受賜者身上移過,置於地上候墨幹,名為“一身是福”。

     又《嘯亭雜錄》:

     乾隆中,於元旦後三日,欽點王大臣之能詩者,曲宴於重華宮,演劇賜茶,仿柏梁制,皆命聯句,以紀其盛。復當席御製工章,命諸臣和之。後遂以為常禮。

     重華宮的戲台在東面,台前五楹敞廳,名為漱芳齋。辛酉政變後,兩宮垂簾,以漱芳齋為“公所”,退朝後在此治事進膳;每月朔望有戲。當時兩宮和諧,外倚恭王,內撫幼帝,雖是孤兒寡婦,卻是一片興旺氣象。所謂“同光中興”,實在也就只是兩宮在漱芳齋的那幾年而已。

     此外,東六宮之東為寧壽宮,本為太后所住,乾隆三十七年重修,備為歸政後頤養之所;乾隆六十年永定為太上皇燕憩之地。慈禧晚年亦住寧壽宮,主要的原因是:寧壽宮有一座三層的大戲台,名為“暢音閣”,便於慈禧“傳戲”。

     與寧壽宮相對的是西六宮之西的慈寧宮、慈寧宮之西的壽康宮、壽康宮之後的壽安宮。《國朝宮史》:

     皇帝尊聖祖母為太皇太后,尊聖母為皇太后,居慈寧、壽康、寧壽等宮,奉太妃、太嬪等位隨居。

   


     壽康、壽安等宮,為先朝妃嬪,及有“常在”、“答應”等稱號的宮眷所住。在宮中,這些人屬於被遺忘的一羣,所以稱壽康、壽安為冷宮,亦與事實相去不遠。

     談到行,皇帝出警入蹕,都是坐轎子,從六十四人所抬的“玉輅”,到宮中兩名太監手抬的軟轎,種類極多。皇帝出宮的機會畢竟不多,無須細敍;在宮中“行”的情形,頗可一談。如溥儀所記,即為歷來相沿的規制;皇帝不論行至何處,都有數十人前呼後擁:

     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監,他起的作用,猶如汽車喇叭,嘴裏不時發出“吃——吃——”的響聲,警告人們早早迴避。在他後面二三十步遠是兩名總管太監,靠路兩側,鴨行鵝步地行進;再後十步左右,即行列的中心(我或太后)。如果是坐轎,兩邊各有一名御前小太監扶着轎杆隨行,以便隨時照料呼應;如果是步行,就由他們攙扶而行。在這後面,還有一名太監舉着一把大羅傘,傘後幾步,是一大羣拿着各樣物件和徒手的太監:有捧馬紮以便隨時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隨時換用的,有拿着雨傘旱傘的。

     在這些御前太監後面,是御茶房太監,捧着裝着各樣點心茶食的若干食盒。當然還有熱水壺、茶具,等等,更後面是御藥房的太監,挑着擔子,內裝各類常備小藥和急救藥,不可少的是燈心水、菊花水、蘆根水、竹葉水、竹茹水,夏天必有藿香正氣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丹、萬應錠、痧藥、闢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飲,等等。

     在最後面,是帶大小便器的太監。如果沒坐轎,轎子就在最後面跟隨。轎子按季節有暖轎、涼轎之分。


  揭秘雍正後宮甄嬛們的各種非正常死法

     花開總有花落時,那些生前或煊赫,或卑微的雍正帝甄嬛們,如今都已是歷史的符號。這些符號,我們如今在《甄嬛傳》中,或能看到。雍正帝這些如花的女人,因為或身世,或相貌,或生育,或其他種種原因,會使得她們在複雜而充滿變數的後宮之中,產生截然不同的結局。在76集大型電視連續劇《甄嬛傳》中,我們會看得格外清楚:

     一種是自殺而亡。在宮中,會出現很多自殺的現象,后妃也會有。但自殺的原因會很神秘。羞憤自盡。安陵容就是這樣的人。安陵容本來很可憐,得到過甄嬛的照顧,但她卻為了私慾背叛了甄嬛。事情泄露後,安陵容被皇帝懲罰,打入冷宮。在甄嬛面前,安陵容因無法面對而服毒自盡。

     賜令自盡。餘鶯兒是也。她本是一位官女子,也就是宮女,卻因為一個特殊的機遇,得到帝寵。因為與甄嬛產生矛盾,而在華妃的指使下,在甄嬛服用的藥裏下毒,皇帝知道後,賜令自盡。

     割腕自盡。葉瀾依是也。葉氏本來一個馴馬女,暗戀了十七王允禮。被皇帝召幸後,卻因為追求美好的愛情,最終在幻想中割腕自殺,“幸福”地死去。


     撞牆自殺。華妃是也。她自入宮便飛揚跋扈,依仗哥哥年羹堯作惡多端,最終得知不能生育是太后和皇帝以麝香為之,目的是為了遏制年羹堯因華妃生子而勢力膨脹。冷宮中的華妃不能接受這一現實,而撞牆身亡。

     一種是被殺身亡。這在深宮中屢見不鮮,是宮鬥最明顯的表現。

     殺人滅口。淳貴人是也。淳貴人由於聽到了不該聽到的東西,被歹毒的華妃設計,最終被殺人滅口。

     被下人打死。祺貴人是也。這真是奇怪了,一個主位卻會被下人打死。祺貴人由於捲進皇后和華妃之爭,經常以皇后為靠山搬弄是非,結果由於誹謗甄嬛名節,被皇帝打入冷宮。最終,在失落中,被太監落井下石打死。

     被皇帝殺死。瑛貴人是也。本來是皇帝的嬪御,卻與皇子弘時眉目傳情,皇帝為保住皇家顏面而殺死了她。

     一種是惡死。在這裏,“惡”是非正常的意思。氣絕身亡。皇后是也。皇后身居高位,卻屢行不善,先是殺害純元皇后,接着與華妃鬥狠,拉幫結派,暗害無辜,全然沒有母儀天下的樣子。真相大白之後,皇帝下旨與之終生不見。皇后自知無力迴天,最終氣絕身亡。


     血崩而亡。沈眉莊是也。起初善良體貼的沈眉莊屢屢遭到華妃陷害,後來逐步成熟起來的沈眉莊,卻不能走出情感困境,當她臨盆待產之際,聽到心儀的太醫温實初自宮消息後,竟然血崩而

     死,一代名媛香消玉殞。

     還有一種妃嬪,不堪殘酷的宮廷鬥爭,而落寞了人生。比如富察貴人,因為得罪了正在得寵的甄嬛,想到自己的結果,便神經崩潰,最終被嚇瘋了。

     當對手都倒下的時候,勝利者笑到了最後,這就是甄嬛,她成為尊貴的皇太后,雖然孤獨,卻可以安然享受餘下的人生。

     這就是《甄嬛傳》中大部分妃嬪的結局。劇情的跌宕起伏,人物的愛恨情仇,深深吸引了觀眾。大家一定很想知道,雍正帝的那些甄嬛們真的是這麼死的嗎?真相到底如何呢?我還是依據檔

     案,來為大家解密:

     第一,壽終正寢的老壽星。真是很難得,雍正帝的遺孀有兩位是老壽星。一位是乾隆帝生母,就是熹貴妃。這個女人之前我已經有過講述,由於兒子做了皇帝,而享盡了人間榮華。可是,到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十四日,已然86歲的太后開始出現身體不適,乾隆帝很着急,怕出現閃失,到正月二十二日,病情轉重,第二天子時,太后口中突然湧上一口痰,就嚥氣了。


     《清高宗實錄》記載:“醜刻,皇太后崩。”乾隆帝為生母除了大辦喪事外,還做了兩件大事:一是為母親鑄造金髮塔。乾隆帝命令宮中造辦處,仿照佛塔,製造一座金塔,由塔鬥、塔身、塔傘組成,上面鑲嵌很多名貴的寶石。之所以叫金塔,是因為用黃金鑄成,共用掉3000兩多黃金。

     塔中有一個金匣,乾隆帝就把母后生前梳掉的頭髮,裝進金匣之中。二是特為母后修建陵寢。早年,朝中大臣曾經請示過太后,問她在雍正帝泰陵地宮中,是否為她留個位子,以便她去世後與雍正帝合葬。當時,是王公大臣對她態度的試探。沒想到太后很不客氣,當即表示,不用留,給我單獨建陵。《清高宗實錄》記載:“不必預留分位。”乾隆帝沒有別的選擇,只有精心為母后打造一座陵寢。

     於是,花費了大量銀兩,建築了泰東陵。這座陵寢建得很有特點,有兩個清陵第一:第一次在隆恩殿設置了佛樓,佛樓裏面陳設了大量珍寶;第一次在地宮中雕刻了佛教經文和佛的造像,這在之前的所有清陵中,是沒有先例的,包括她丈夫雍正帝的泰陵裏面也沒有。另一位是裕妃耿氏。


     耿氏出身卑微,她的父親是一個低賤的管領,就是一個管家奴的身份。可是,這個女人心態很好,有隨遇而安的心態。更為重要的是,她在宮中有個好姐妹,那就是熹貴妃,弘曆的生母。她們兩個真是鐵姐兒們了,事事照應。兩姐妹同一年生子,熹妃生弘曆是在康熙五十年八月,裕妃生弘晝是十一月,只有三個月之差。兩個孩子同歲,姐兩個共同撫養,交流經驗。

     另外,姐兩個年齡相仿。耿氏比熹妃大三歲,她真像大姐姐一樣,照顧熹妃,兩個人互相敬愛,互相照顧。所以,乾隆一即位,太后就命令兒子晉封耿氏為貴妃,屬於特殊照顧:“欽奉聖母皇太后懿旨,晉封(裕妃)貴妃,以申敬禮。”

     (《清高宗實錄》)這個女人真是身體好,乾隆三十五年,她的兒子和親王弘晝死了,她還活着,白髮人送走了60歲的兒子;乾隆四十二年,好姐妹熹妃,也就是當今太后以86歲高齡去世了,她還很硬朗;直到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她才以96歲高齡,壽終正寢。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老壽星。乾隆帝以皇貴妃之禮,把這位母后的好姐姐安葬在妃園寢最好的位置。

     第二,死得其所的皇后。中宮皇后去世後,雍正皇帝對她出於禮敬的態度,封她為“孝敬皇后”。除為她舉辦了隆重的國喪之外,決定將來和自己同時葬在泰陵之中。這座泰陵,是雍正帝的那些甄嬛們夢寐以求的萬年吉地,可是,也只有皇后才有這樣的資格,別人想都不敢想。


     因為這是祖制所決定的:與皇帝合葬同一地宮之中的,就只能是中宮皇后,清朝歷代皇帝都是這樣。在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是中宮皇后孝慈高皇后合葬;太宗皇太極的昭陵地宮,是中宮皇后孝端文皇后合葬;在順治帝孝陵地宮裏面,是皇后孝康皇后和孝獻皇后;在康熙帝景陵地宮,雍正帝是再清楚不過的了,裏面有四位皇后: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還有一位敬敏皇貴妃,那是雍正帝特殊安排的。

     祖制是這樣的,雍正帝也不好突破。所以,作為中宮皇后,她是一定要葬到泰陵地宮之中的。其次,這裏的風水極好。泰陵在河北易縣永寧山下,這裏的風水盡善盡美。在《雍正朝起居注冊》中説這裏“實乾坤聚秀之區,為陰陽和會之所。龍砂穴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也就是説,這是一塊最好的風水寶地。雍正帝不在東陵,子隨父葬,卻跑到幾百裏之外的易縣,修建了規模宏大的泰陵,給後人留下了很多攻擊他的話柄。所以,中宮皇后能夠葬在泰陵,名之所至,死得其所。


     第三,驚嚇而死的年妃。説年妃驚嚇而死,雍正帝不會承認,他會説我很愛她,給她常人不能有的待遇,那就是愛。滿朝文武也不敢承認,因為這是一件再敏感不過的事情了。可是,實際上,年妃是在一種極度恐懼的驚嚇之中去世的。首先,年妃去世之前,雍正帝對年羹堯突然襲擊。

     年妃是雍正三年十一月病逝的,就在這一年,她的哥哥遭到雍正帝一系列打擊,據《清世宗實錄》記載,三月,開始否定年羹堯功績,説他“自視己功,顯露其不敬之意”;四月,雍正命令年羹堯交出撫遠大將軍印,調任杭州將軍。

     這時的他,已經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任人宰割了,於是,王公大臣紛紛落井下石;六月,雍正帝嚴懲年妃的孃家人,年富、年興被削籍奪官;七月,已有朝臣上疏雍正帝,要求將其正法。廣西巡撫李紱説年“陰謀叵測,狂妄多端,謬借閫外之權,以竊九重之威福”;九月,雍正帝下令逮捕他;十一月,被押解至京師。


     也就是説,年妃病逝的時候,年羹堯已在京師刑部大牢羈押。就在得知哥哥年羹堯被皇帝大加撻伐的時候,年妃驚嚇得病倒了。年羹堯被逮進京師的時候,披枷戴鎖,那一定是要被處以極刑的。年妃聽到的,到處都是這種驚恐的信息,可以説是風聲鶴唳。不僅如此,年羹堯的大罪,會連累到孃家其他人的。

     年妃雖然被雍正帝寵愛,但是,后妃不得干政的規矩她是清楚的。糾結於心,又無能為力,年妃終於一病不起。儘管雍正帝不時來看望她,並企圖以晉封皇貴妃來為之沖喜,但到十一月二十二日,年妃再也堅持不住了,她在驚恐中去世。十二月,年妃一死,雍正帝命王公大臣羅列年羹堯罪,《清史列傳》記年羹堯“罪凡九十二款”,其中有三十條,每條都可以把他立正典刑。在年妃死後半個月,年羹堯被雍正帝賜死,雍正帝還是照顧到他是年妃之兄,沒有押到菜市口斬首。

     第四,最痛苦的兩個女人。雍正帝的這些甄嬛們,有兩個女人過着生不如死的日子,因為她們不斷遭到喪子(女)之痛。自己的子女死去,對於妃嬪們來講,還不如自己死去,因為那是她們的希望。子女的死,使她們的希望成空。這兩個女人一個是齊妃李氏,一個是懋嬪宋氏。


     齊妃李氏,本來過着很遂心的宮中生活。她早年生下的皇二女,成年後出宮下嫁,本來是可以放心的。可是,在康熙五十六年,胤禛還沒有即位,公主就死去了,年僅23歲。齊妃生育了三個皇子,分別是弘昐、弘昀和弘時。這三個皇子,弘昐,三歲死去;弘昀,十一歲去世。

     齊妃所生的4個子女,就剩一位了,那就是弘時。這個孩子,就成了她全部的希望。齊妃尋思着,自己這個兒子將來或許能夠成為他父皇的繼承人,要着意培養他。齊妃為什麼有這種想法呢?主要是由於弘時居長。雍正帝的十個皇子中,弘暉、弘昐、弘昀三位,都出生在弘時前面,但都沒有成年就夭折了。

     因此從康熙四十九年十月弘昀病逝,到康熙五十年八月弘曆出生,這段時間裏,弘時是胤禛的獨子,所以,弘時作為雍正帝的長子,他自己和他的母親會認為很有希望成為儲君。但是,事與願違,胤禛並不喜歡弘時,母子兩個只是一廂情願。

     後來的發展讓他們更加失望,雍正帝秘密立儲的人選是比弘時小7歲的弘曆,父子之間矛盾陡然加劇,甚至達到不可彌合的程度。最終,在雍正五年,弘時“以放縱不謹,削宗籍”(《清史稿》)。這一年八月初六日,弘時去世,年僅24歲。弘時去世的時候,齊妃還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