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知乎日報:為什麼很多人在買菜這種小事上斤斤計較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經典

  我也有類似的感受,有時候為了圖一時方便而花了很多不該花的錢,有時候又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浪費很多時間精力。這是絕大多數“正常人”都會犯的毛病,我這麼説是有科學依據的。

  先看看你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假設你打算購買一部 1500 塊錢的手機和一個 150 塊錢的計算器。售貨員告訴你,在距離該店 20 分鐘車程的另一家分店,這種計算器正在促銷,只賣 100 塊錢。但是那家分店的手機價格和這裏是一樣的。你會乘車到那家分店去購買嗎?

  A. 去 B. 不去

  再看看下面這個問題:

  假設你打算購買一部 1500 塊錢的手機和一個 150 塊錢的計算器。售貨員告訴你,在距離該店 20 分鐘車程的另一家分店,這種手機正在促銷,只賣 1450 塊錢。但是那家分店的計算器價格和這裏是一樣的。你會乘車到那家分店去購買嗎?

  A. 去 B. 不去

  我想如果你是“正常人”的話,那麼你的答案會和被調查的大多數人一樣,在第一種情況下選擇花 20 分鐘車程去買降價 50 塊錢的計算器,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對於花 20 分鐘車程去買降價 50 塊錢的手機則不那麼有興趣了。而仔細想想,這兩種情況下的選擇都是要不要為了節約 50 塊錢而花費 20 分鐘時間,如果你覺得 50 塊錢更重要,那麼無論哪種情況你都應該選擇 A,如果你覺得 20 分鐘時間更重要,那麼無論哪種情況你都應該選擇 B。

  然而,“正常”的人會這樣考慮:150 塊錢的計算器降價到 100 塊錢,降價幅度是 33%,而 1500 塊錢的手機降價到 1450 塊錢,只節省了 3.3%。“正常人”在消費的時候更加關注優惠的比例,而不是優惠的絕對值。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20 分鐘時間的成本是不變的,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理性人應該考慮優惠的絕對值而不是比例。

  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中,最重要的假定之一就是“理性人”假定,即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充滿理智的,既不會感情用事也不會盲從他人,而是善於判斷和計算,能夠做出使自身利益最優的選擇。然而我們剛剛看到“正常人”往往是不理性的。行為經濟學對“理性人”假定提出了質疑,提出將非理性的經濟主體作為研究的微觀對象,這樣我們就能夠對人們的非理性行為進行研究了。

  普林斯頓大學的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是行為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他“將心理學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入經濟學研究中,特別側重於研究人在不確定情況下進行判斷和決策的過程”,在 2002 年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

  前文中的兩個問題就是出自於他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 1984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Choices, values, and frames”,文中還有其他很多有趣的例子,揭示了“正常人”和“理性人”之前的區別,瞭解這一問題對於我們在消費、投資和日常生活中的決策有很大的幫助。奚愷元(Christopher Hsee)的《別做正常的傻瓜》用通俗的語言講解了這些問題,告訴我們如何少一些正常,多一些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