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率軍北伐之時,大將魏延曾獻子午谷奇謀。即自己率兵經子午谷至長安,攻下潼關與長安。而諸葛亮則從斜谷趕至長安,如此兩軍會合,打魏國一個措手不及。此計若能成事,統一中原便是指日可待。魏延多次向孔明提出此計,此計有理有據,所要求者又僅幾千兵馬,諸葛亮為何不敢一試?
此計氣吞山河,一旦成功歸於故都不在話下。但危險係數太高,其中任何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影響大局。蜀軍的行軍速度就值得懷疑。若想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則務必要急行軍,可是子午谷地形崎嶇,兩面多山,中間為水。子午穀道也是依山而建的棧道,由於行人稀少,棧道多損壞。全長達三百多公里,想要快速通過,絕非易事。
再就是計謀容易泄露或被看穿。魏蜀之間勢同水火,蜀國的一舉一動都在魏國監視之下,若有奸細矇混其中,此計便有可能泄露。魏國不乏經驗豐富的大將,比如司馬懿。這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也有可能被識破,讓魏軍採取防範。魏延此計,妙在兵貴神速,也妙在攻其不備。若是對方有所察覺,加緊防備,不能一戰成功的話,陷入困境的便是蜀軍了。因而,此計實施起來,並非易事。
戰敗的損失也不容忽視 。有人認為用五千人馬賭一次江山,實在值得,但一旦輸掉,並不僅是失去一員大將五千精兵這樣簡單的事。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曾説“汝欺中原無好人物,倘有人進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殺,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傷鋭氣。決不可用。”兩軍交戰之時,所看重的不僅是糧草、戰術,士氣也極為重要。如果魏延所率的五千人大敗,那對於蜀國而言,就是出師未捷“士先衰”,接下來的戰役也很有可能潰不成軍。
子午谷奇謀之所以未被採納,還有諸葛亮個人原因在內。諸葛亮為人謹慎,雖然多次行險招,但那要麼是在計謀之中,要麼是逼上梁山。劉備去東吳之時看似兇險,可都在諸葛亮的算計之中,才有三個錦囊妙計供劉備解圍,唱空城計時雖然險,但是那是不得已而為之。依諸葛亮的謹慎性格,沒有萬全之策時,他絕對不會貿然行事。當時的蜀國政局也讓諸葛亮不得不更小心行事。當時劉備去世不久,蜀國政局不穩,朝堂大事由諸葛亮一手掌控。如今他出師北伐,朝中只有幼主劉禪當政,他少不經事,難保會有小人挑撥離間。若是諸葛亮再因貿然行事而敗北,這就會給小人可乘之機,使得劉禪和諸葛亮君臣不合,深謀遠慮的諸葛亮,他是絕對不會自掘墳墓的。
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子午谷奇謀未被實施實在是一大憾事。畢竟此計成功的話,北伐也就距勝利不遠了。但是歷史終究是歷史,有它自己發展軌跡,不會因某一人某一事而忽然逆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