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瓦剌大敗明軍,但為何事後瓦剌卻迅速四分五裂

土木堡之變被後世認為是明朝由盛轉衰的節點,其實這個評價並不為過,因為在土木堡事變之前,明朝與漠北蒙古的鬥爭中是處於優勢地位的,而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對於蒙古的政策就開始全面收縮,進入防禦時期。
不過土木堡之變並沒有使明朝崩潰,反而是瓦剌在土取得木堡之變的勝利後走向了分裂,不過瓦剌的分裂完全是由自己引起了。
瓦剌自稱厄魯特,其在鼎盛時期曾統治了幾乎整個蒙古高原,但在明代瓦剌算不上是蒙古,起碼東邊的韃靼不把瓦剌當作蒙古人。
瓦剌自稱是衞拉特,起源於葉尼塞河上游地區,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國與俄羅斯交界的區域,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時將他們稱之為“林木中人”,成吉思汗以及日後的蒙古大汗通過聯姻來籠絡他們。
到元末明初時,瓦剌趁元朝衰弱開始南下,逐漸佔領了漠西蒙古地區,與東面的北元展開了爭霸戰爭。

土木堡之變瓦剌大敗明軍,但為何事後瓦剌卻迅速四分五裂
通過瓦剌的興起和崛起可以看出,他們和東部蒙古人並不同源,蒙古人原先將瓦剌看做自己北方的守門人,結果隨着瓦剌的強大,原先的奴隸要翻身做主了,北元政府部自然是不願意了。但是當時北元不僅要面對瓦剌的擴張,還要提防明軍的北伐,可謂是兩面受敵。
1402年鬼力赤殺北元皇帝坤帖木兒,篡奪了汗位,《明史》記載鬼力赤在篡位之後廢除大元國號,改號“韃靼”,但很快鬼力赤被權臣阿魯台所殺,坤帖木兒之弟本雅失裏繼大汗位。
1410年明成祖親自北伐,擊潰本雅失裏和阿魯台軍隊,本雅失裏被擊敗後投奔瓦剌被殺,阿魯台臣服大明被封為和寧王。
韃靼被明軍打殘之後,瓦剌趁機東侵佔領了原屬於韃靼領地,明朝與瓦剌的矛盾日益尖鋭。。1414年,明成祖朱棣再度親征漠北,在今天的烏蘭巴托東部擊敗瓦剌聯軍,瓦剌被迫嚮明朝稱臣,其三個主要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分受明封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
在明朝和瓦剌和解之後,順寧王馬哈木繼續與韃靼阿魯台展開爭霸戰爭,但不行戰死。在馬哈木死後兩年,其子脱歡為了爭取明朝的支持,上表請求承襲順寧王爵位,明政府則準其襲爵。
在明朝中前期,明朝對於瓦剌和韃靼的態度是坐山觀虎鬥,韃靼強大了明朝就支持瓦剌,瓦剌強大了明朝就支持韃靼。但是明朝政府顯然輕視了脱歡,脱歡繼位後不僅整合了瓦剌諸部,還擊敗了韃靼,稱霸整個蒙古高原。
以脱歡當時的實力,他完全可以自稱蒙古大汗,但是在那個年代蒙古人奉行非黃金家族不得稱汗的準則,脱歡也不敢打破這個底線,最終還是沒敢稱汗。1439年脱歡去世,其子也先繼位。
也先繼位之初自稱太師淮王,他上台後繼續四處擴張,向西滅掉哈密,向東攻破1449年,迫使東北女真部臣服,勢力一度到達朝鮮北部,瓦剌進入極盛時期。

土木堡之變瓦剌大敗明軍,但為何事後瓦剌卻迅速四分五裂
面對瓦剌的擴張,明朝九邊紛紛上奏請求加緊防衞,但明英宗未能予以重。1449年也先以賞賜被削減為由分兵多路攻打明朝,而明英宗則在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親征瓦剌,結果明軍在土木堡慘敗給了瓦剌,英宗皇帝被俘,也先則挾持明英宗一路攻至北京城下。若不是兵部尚書于謙站出來力挽狂瀾,取得了北京保衞戰的勝利,明朝就真的懸了。
北京保衞戰之後也先放回了明英宗,明朝和瓦剌講和。此後明朝對瓦剌處於守勢,瓦剌在大漠之中一時難逢敵手。
在控制了整個蒙古高原之後,也先又動起了稱汗的念頭。此時也先在蒙古的地位更加類似於漢末的曹操,他自封太師淮王,但頭頂上還有一個蒙古大汗脱脱不花。
脱脱不花是蒙古第二十六代大汗,雖然貴為黃金家族後裔,但脱脱不花實力不敵也先,如同漢獻帝一樣。不過脱脱不花還是要比漢獻帝強一點,在與也先的對抗中,脱脱不花帶着自己部眾跟也先幹了幾仗,但沒打過也先,最後跑到今天的唐努烏梁海並死在了那裏。
在聽聞脱脱不花已死的消息後,也先悍然稱汗,自稱“天聖大可汗”,建號“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兒為太師。 也先立次子的行為引發了長子和其他一些部眾的不滿,為日後瓦剌的分裂埋下禍根。
也先稱汗之後,其部下阿剌知院請求也先封其為太師,但是遭到也先拒絕,阿剌知院於是懷恨在心。而面對阿剌知院的威脅,也先則毒殺了他的兩個兒子,於是阿剌知院起兵攻打也先,將也先殺死。
也先死後瓦剌開始崩潰,也先的兩個兒子也瓜分也先的部眾,長子博羅納哈勒統領的杜爾伯特部和次子阿失帖木兒統領的準噶爾部,這倆兄弟退守漠西蒙古,而漠北和漠南蒙古則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直到被後來的清帝國統一。

土木堡之變瓦剌大敗明軍,但為何事後瓦剌卻迅速四分五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8 字。

轉載請註明: 土木堡之變瓦剌大敗明軍,但為何事後瓦剌卻迅速四分五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