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與百姓生活
世人談到老子,都想到他的道家思想,他的寡國小民,他的無為而治,然而老子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老子是如何想到研究宇宙來源,他和孔子是朋友還是師生,他的家庭又是怎樣的呢?他交朋友又是以怎樣的原則呢?
老子像
我們看到有人練太極,會經常説以柔制鋼;我們看到有人在下圍棋,會經常説知白守黑;我們看到有人在寫書法,也會説知白守黑。我們經常聽到人説要觀一隅而知全局,要有全局觀念。這就是老子的智慧,在生活中出出可見。我們的想法,我們的行為也時常實踐着老子的觀念。他教導人們不要只是追逐功名利祿,人的生活裏不是隻有競爭,人要學會進取,但不是貪得無厭。他更多的是教導我們要有一顆淡泊名利的心。人不能被生活所控制,也不能被失敗擊暈了頭腦。學會了灑脱的對待生活,要擁有一顆健康的心,要保持自己健康的人格和心態。
老子教導的是一種生活態度,不被生活所擾,也不會因困苦而丟失品格。儘量以一顆平淡的心去對待生命中的悲與喜。我們做不了聖人,但我們可以從聖人身上學習,學習他們的精神。
想知道更多關於老子的內容,就可以看看老子與百姓的生活,看看老子與我們有何不同。
承襲上千年文化,開啓下萬年的老子,用他智慧的眼睛告訴我們人世間的是是非非。
老子智慧
世人常認為老子具有其他人沒有智慧,是因為他擁有了常人不具有的眼睛。這雙眼睛看過了世間的醜態,洞悉了世間的世情。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需要勇氣的,更需要他人所不具備的智慧。老子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淹沒,正是因為他的智慧在時間的打磨中越發亮眼。領越老子的智慧,超越時代的人生思辨和處事智慧,讓人能保持心的寧靜和生命的禪意。
老子像
老子的智慧在於他遵循事物本來的發展軌道,不強求改變,只要我們遵循世間萬物,並且讓它們自然生長。以無為來實現有為。其實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引導事物的發展順着原來的軌道,自由發展,干預事物的發展,往往與事物的發展背道而馳。天地萬物都有自己存在。在發展的規律當中,只要是符合自然的,那便是最好的。
老子強調為人處世的精神應當是舒適的,不用過分苛刻自己,更無須苛刻他人。也別過分的重視事情的結果,凡事謀定後動。這種人生的智慧要求我們,學會努力讓自己和他人開心,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讓人更懂得生活的禪意和美好。
老子認為不強求改變,遵循自我,不是隨心所欲。人活着,要以一顆豁達的心,才能讓人活的更開心,所謂的痛苦也只是暫時的,懂得為人處世,懂得人生的意義。用智慧的眼光看待世間的縮影,懂得生命的智慧。
老子的資料
老子 ,字伯陽,又被稱為李耳。 曾經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官”,他是我國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被道教視為教祖,也是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像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無為",《老子》一書用“道”來解釋宇宙萬物的變化過程,“道”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同時也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深遠意義。
(一)老子的生平
根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是春秋末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他在當時是一位名聲很大的學者。比如,孔子在20多歲時,曾經專門向他請教古禮的學問。
到了昭王執政時,老子預知到大戰將起。所以,他辭了管,騎了一頭青牛,向西去,出了函谷關,到崑崙山去隱居修行。
但當老子經過函谷關時,尹喜知道了他即將歸隱的消息,便請老子寫書,老子只寫下了五千字,同時還是他留給後人唯一的書籍—《老子》。
(二)老子出生傳説
據傳聞,老子是彭祖的後代,在商朝陽甲年,寄胎於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出生就是一副老人摸樣,故被起名“老子”。
(三)老子老師
老子曾經向老師常樅請教問題。依據《説苑-敬慎》的記載:老子的老師是容成公、也有人説是商容。
(四)老子貢獻
老子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文化史上甚至宗教史上都有巨大影響力。
老子所留下唯一一部只有五千言的《道德經》不僅是中國文化的大寶藏,而且還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部本體論的著作。《道德經》不僅影響了中國自漢代以來兩千多年的思想發展歷史,而且也成為了西方思想家的寶典。到目前為止註釋《道德經》的人超過三千,它的出版發行量位居世界第二。
老子的名言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説,越是實在的話越不好聽,然而好聽的話卻不實在。
老子像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人的本性就是愛聽好話,所以我們要明辨是非。
2、“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第六十四章)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説一顆很是粗大的樹木,是從一顆小樹苗長起來的;九層高的樓台也是從地基開始累起來的;很遠的路程,也是從我們腳下的第一步開始的。
荀子曾經説過,“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他的學生李斯也説,“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雖然它們的語句和寫這句話的人相同,但這句話內涵的延展性和智慧性是同樣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的。
3、“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第二十二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説不自誇,才能顯的明瞭;不自以為是,才能彰顯自我;不自我誇耀,才能見功底;不自我矜恃,才能長久。
老子對這一點很是重視,所以他在另外一個地方又用肯定的語氣説了一遍:“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第二十四章)很明顯我們知道,這些名言都指向了一個方向,那就是怎樣才能面對自我?什麼才能被稱做是果敢堅定?什麼時候才叫做剛愎自用?這些都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
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又被稱《道德真經》、《老子》等書,它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寫的一部哲學方面的著作。《道德經》名稱的經過幾次改變。目前的通行版本《道德經》總共有81章,分為《德篇》和《道篇》,前者佔了44章,後者佔了37章。
老子雕塑
《道德經》具有以下特點:
一、它有音韻之美。《道德經》的句式非常整齊而且多數是押韻的,是詩歌體系經文一種。容易上口,並且容易記憶。其中很多詞句,在押韻的同時還環環相扣,不僅僅具備音韻之美,也有旋律之美。朗誦這部經文,是一種享受,可以讓我們在美感中體味到深刻的哲理。
二、它非常的講究修辭。《道德經》的語言藝術性非常強,使用了很多種修辭方式,讓詞句看起來更準確、鮮明和生動,這樣也更具有説理性和感染力。比如對偶、排比、比喻、設問和反問等修辭方法都可以在這本書書中找到。
三、語言精萃。《道德經》中的有些語言極為精萃,是至理名言,至今仍是非常有名的成語、格言、座右銘等。
《道德經》這部神奇的書籍被稱為萬經之王,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它對中國科學、哲學、政治、宗教等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根據聯相關的統計數據表明,《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翻譯成外國文字且出售量最多的哲學著作。
孔子和老子的關係
在歷史上似乎一向是孔子的名氣大於老子,而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亦是高於老子。然而其實這二人到底是誰要高於誰,誰的思想更為世人所認可,更加的偉大,其實也只是見仁見智;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優點。
孔子像
人們所提出的思想對錯與否一向沒有什麼具體的定義,就猶如語文試卷的作問,永遠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考場上的考生所依靠的只有自己的理解與閲卷老師的喜好罷了。所以,對於老子與孔子到底誰勝誰負倒也不必如此的執着。也只是看人到底是喜歡道家思想多一些還是同意儒家思想多一些。
況且二人在歷史上的關係也算是亦師亦友,這種事情實在是沒有必要來分出一個勝負之説。
年少時期的孔子曾多次請教過老子關於“禮”上面的問題,雖然後來二人因為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對問題的看法也不盡相同而在一次討論中最終不歡而散。一個以德,一個以仁;一個是道家的創始人,一個是儒家創始人。雖然看起來倒也不至於完全相反可終究是不同的思想。
不過儘管思想不同,孔子與老子二人所提出的思想仍舊是他們留給我們後人的文化瑰寶,是先賢為我們排疑解難所寫下的聖賢書。
老子與孔子的仁與德還是為後人解了困惑,懂了為人之道;瞭解了何為自然,知道了禮儀悌孝。